江苏高教

其他

《江苏高教》2023年第1期目录

新刊速递投稿jsgj.cbpt.cnki.net编辑部地址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133号A楼03购刊公众号主菜单“关于我们-微书坊”
2023年1月5日
其他

《江苏高教》2022年总目录

投稿jsgj.cbpt.cnki.net编辑部地址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133号A楼03购刊公众号主菜单“关于我们-微书坊”
2022年12月6日
其他

【原创速递】李北群 | 行业特色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基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探索

作者简介/李北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文章出处/《江苏高教》2022年第4期52-56关键词/行业特色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A:文章摘要C:科技自立自强要求加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力度,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业特色高校肩负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重要责任。行业特色高校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招录拔尖学生难以获得社会认同、课程体系交叉融合有待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资源缺乏等困境。建议行业特色高校通过探索多元人才选拔方式、依托特色学科设计课程体系、构建“政-产-学-研”协同培养机制、拓展国际合作交流内涵等措施,优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家的科技发展潜力和经济发展能力,彰显国家的综合实力,拥有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2018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意见》提出要求选拔培养一批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推动国家科技进步。作为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行业特色高校肩负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和主要责任。拔尖创新人才是未来社会的引领者,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性群体。如何破解行业特色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行业特色高校必须积极应对的重要问题。
2022年4月21日
其他

【原创速递】王建华 | 高等教育公平的两重性:隐藏的不公与想象的公平

作者简介/王建华: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章出处/《江苏高教》2022年第4期1-9关键词/高等教育公平;机会均等;精英主义;阶层固化A:文章摘要C:在高等教育中公平作为一种价值是重要的,也是值得追求的,但对于公平的追求不能走极端。高等教育公平的实现面临“隐藏的不公”和“想象的公平”双重约束。对于高等教育公平的探究需要尽力揭示机会平等背后隐藏的不公,并尽可能避免脱离实际去想象一种完美的公平。实践中危及高等教育公平的不只是不公平还有我们对于公平的不切实际的追求。理论上只有揭开了那些“隐藏的不公”才能找到通往真正的公平的路径;实践中只有摆脱了对于“想象的公平”的执迷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公平。
2022年4月1日
其他

【原创速递】张庆玲 | 量化评估对高校教师的规训隐忧——从《慢教授》看学术职业的异化

作者简介/张庆玲,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生文章出处/《江苏高教》2022年第3期14-24关键词/量化评估;高校教师;《慢教授》;大学公司化;规训隐忧;职业异化A:文章摘要C:在一个推崇效率的加速社会,我们正在经历一场有关判断的普遍危机,它源于我们对一个学者应该发表多少东西的不合理期待。《慢教授》一书描述了大学的公司化破坏了学术生活,拨快了校园的时钟,带来了学术职业的异化。公司化的大学“酷爱”一切可以量化的东西,借助量化评估的技术手段制造了全景场域的规训形式:无边界的时间规训、“非升即走”的制度规训、公司化运营的资本规训、“重新男权化”的性别规训。教师从时间管理到被时间管理、从学术共同体到竞争的敌人、从以学术为志业到学术锦标赛、从有闲阶级到学术劳工,经历了结构性的职业异化。面对量化评估对高校教师的规训风险,应引入慢哲学,尊重学术发展的时间规律;弱化量化考核评估,尊重评价对象的多元性;实行年薪制,提高基本工资在薪资结构中的比重,发挥教师在制度语境内的个体行动力,再生教师的职业生命。观点摘编1.玛吉·伯格和芭芭拉·西伯合著的《慢教授》可以说是针对学术界快节奏、高强度运转的应时之作,作者强调大学的公司化已经破坏了学术生活,拨快了校园的时钟,制造了无所不在的时间紧张和学术压力。公司化的大学“酷爱”一切可以量化的东西,试图用量化评估规训教师工作的一切方面,从时间管理到被时间管理,从学术共同体到竞争的敌人,从全神贯注到注意力的分散,从学术资本主义到科研资本主义,从自由主义到管理主义,从理想主义到工具主义,教师的主体性被“非人化”纳入了全景场域的数字监控。2.在科学范式的外衣下,量化评估以极其简化的操作方式渗入教师的绩效考核、职称评审、教学评估等环节,基于“客观”测量、“精确”计算、“理性”评价的科学化思维范式迅速成为各学科门类教师评价的主流价值选择,并简化为教师评价的基本标准。科学主义范式遵循形式逻辑,崇拜统计数字,凡是“不能被还原为数字”,不符合计算和实用规则的,都是虚无。这种基于量化统计的评估模型以其真理的权威性、政治权势的威权性、市场规约的经济性形塑了高校教师的学术生活、教学生活乃至日常生活的一切方面。3.如今,加速的时间结构已经突破了传统意义上(钟表)的时间边界,嵌入了我们的身体与自然行动,规训了我们的意识与认知,也由此成为人之为人的基本构成要素。曾经由人来界定、以人的行动为转移、以自然规律为划分的时间开始寄附于人的身体,扰乱人的意志并形塑人的生命体验。玛吉·伯格和芭芭拉·西伯在《慢教授》中提到高校教师是如何被无边界的时间所规训,“我们当下的学术文化总是在赞美超负荷的工作”“鼓励多任务处理”“完不成工作就是自己不够努力而已”“几乎在任何时间都可以开展工作”。4.“非升即走”制鼓励的是“个人主义式”的竞争,为了获得有限的晋升名额和项目资源,教师之间比起“学术共同体”更像是“竞争的敌人”,这种高度统一化的竞争制造了空前的职业“内卷”,而学术研究的本真意义被悬置。
2022年3月11日
其他

【原创速递】董云川 | 大学师生情态的变化: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

作者简介/董云川:云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文章出处/《江苏高教》2022年第3期1-7关键词/高等教育;师生情态;被动语态;主体觉悟;教育治理A:文章摘要C:大学是活态的社会组织,师生是维系教育运转的生命体,不同时代有不一样的群体生活样貌。随着高等教育的变迁发展,无论是从个体心理的演化,还是从群体所呈现出来的社会学征兆上看,当代大学师生的情绪表征、情感表达、情意诉求乃至于情志指向,均呈现出一系列值得关注的问题和动向。通过对真相的剖析发现,大学与社会和光同尘,教育理想主义渐行渐远,大学师生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被动语态下的生命存在。往后,觉醒机缘尚在,突围生机并存,务须反思教育生发的动力,激发师生主体的活力,化被动为主动:一方面,要广纳东西方智慧,以内生觉悟;另一方面,要去蔽改良,寻求善治,以外谋生境。如此,大学教育方能够形神兼备,实现高质量发展。
2022年3月8日
其他

【原创速递】阎光才 | 大学讲授方式的功过、处境与挑战

作者简介/阎光才,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文章出处/《江苏高教》2022年第2期1-12关键词/本科教学;讲授;讲授为本;积极性学习A:文章摘要C:近些年来,大学课堂传统讲授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指摘,甚至不乏有过时之说。其实,讲授作为最为古老的教师讲述学生听记的教学方式,在19世纪就频受质疑,20世纪中叶在“关注学生”的转向后,它逐步趋于消亡。随后,揉入了提问、演示、适量的讨论等的讲授为主形式渐成主流,但这种由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在以学习者为中心思潮以及广为采用的信息技术冲击下,它再次成为积极性学习的对立面。众多调查研究表明,讲授为主形式在大学本科课堂教学中依然盛行,其效果评价正反两方面的证据兼而有之。不同课程的知识属性与文化,教师与学生的观念、习惯和风格,以及课堂管理与控制中的风险规避策略等,都是讲授得以持久存续的缘由。客观而言,讲授与其他非传统方式之间并不完全相排斥,而是具有相容性。至于不同形式在时间分配上比重多少,相互之间如何实现有机融合,取决于教师的实践智慧以及他与学生之间的默契。与基础教育领域的持续关注不同,关于大学的教与学研究一直都不冷不热,甚至在20世纪70年代前,可以说它充其量是带有经验色彩而缺乏理论研究价值的议题。近些年来,它之所以受到关注甚至有趋热之势,主要原因在于: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乃至普及化阶段后,传统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越来越难以应对学生群体内部高度非均质化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需求。与此同时,外部持续增加的就业压力、社会各方关注以及政府不断强化的问责取向,使得教育质量与教学效果话题不断放大,因而如何以改进教学的举措与行动来回应各方诉求,自然成为高校管理层所关心的议题。除此之外,信息技术在校园日常生活中的全面渗透也对传统教学带来一定的冲击。因而,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介入及其效果评价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近年来,一系列新理念与新概念如教学学术、以学习者为中心等的流行,便是对上述环境变迁的回应。不过,它们究竟是对大学传统教学特别是讲授形式的反思与纠偏,还是否定与颠覆?大学课堂的讲授是否已经过时?本文在此便尝试围绕上述问题略微展开分析。//一、大学本科课堂讲授方式溯源在大学发展的久远历史中,教与学一向被视为一种带有经验意义的实践活动。中世纪大学的原生态——行会,师傅带徒弟,相沿成习并渐成传统。大学不同于外部手工业者行会之处仅在于:它是专事知识与文化生产的作坊,教师与学生不过是勒戈夫所言的精神手工业者[1]。大学中师生相授的方式,虽然不是工场里的“做中学”,但以教师(师傅)为主导,你讲我听,偶尔伴有论辩,以此教会学生掌握修辞、语法与逻辑等技艺,这种教学形式和内容虽不是手工制作,但它与手工作坊师傅带徒弟的性质并无区别。讲授作为一种原始而素朴的集体教学方式,在大学中一直延续至今,且依旧没有失去其领地。至于它究竟效果如何,是否有什么规律或理论依据,在历史中这些似乎都是无关紧要的问题。因为它本就源于人们的行动与实践,是集体性的经验积累,沉淀久远也就相沿成习而为惯例。成了惯例就难免有简单模仿与代代相承,人们对其存在的弊病自然会有意识地缺乏反思。教与学也往往理所当然地被视为同一空间师生共融的过程。讲授的确曾存在一种较为刻板的类型,即教师只负责讲授或吟诵,学生则忙于做笔记、背诵和记忆。这种主要与古典语言和文本相关的古老教学形式,尽管在大学史上也曾受到如“耶鲁报告”起草者的推崇。因为在他们看来,生涩且远离现实生活的内容与强制性的记忆,反而更具训练学生心智和毅力的功用。但是,这种拘泥于经典的教学形式实际上是书籍相对匮乏、课程内容受到严格控制和限定时代的产物。在印刷革命与科学革命之后,随着教材以及其他阅读材料的不断丰富与新知识在大学中的渗透,它的效果也频受质疑。布鲁贝克认为,到19世纪,在科学备受推崇的德国大学中,教师讲授已不再是为权威教条束缚的字斟句酌,而是关于不同领域最新学问与知识进展的自由讲解与评论。以学者自居的教师,讲授的目的不在于记忆,而是通过激发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自我搜集与组织信息,并把握一个领域的总体概貌[2]。当然,在此过程中,学生也可以寻找到新的议题开展研究,以达到通过研究来实现教化的目的。科学独有的方法与知识属性,也赋予了传统以典籍为权威的讲授形式新的特征。布鲁贝克还指出,在19世纪的美国大学中,开始出现了结合实验演示的讲授形式。不同于传统讲授所遵循的“由简单到复杂”的线路,实验性讲授往往先阐明基本原理,然后以实验演示去证明,这种讲授一度对人们构成了“磁石”般的吸引力[3]。其实,不仅仅限于自然科学,在19世纪欧美大学的人文学科领域,尤其是在德国,逐渐走出经院传统而崇尚新知的学者也越来越多地把个人思考与研究心得融入教学过程,不唯经典或教科书,从而使得教师讲授不仅有更大的自由发挥余地,且具有个性化的演说风格,哲学家费希特大学课堂中的脱稿演说便为典范。甚或,我们不妨认为,正是教师由传统经师到专业学者身份的转换,才为其讲授赋予了一定的自由裁量权。讲什么与如何讲,也逐渐成为学有所长的大学教师个体分内之事,即教学自由与专业自主权。如是,讲授也就很难说存在某种固有的形式,甚至称其为一种教学方法也有些牵强。而且,这种讲授自主并不意味着内容的随意、结构的散乱与组织的无序,事实上它往往被期以更高的要求。即讲授不再仅仅局限于对学生记忆与技艺的训练,而是能够以视野拓展、思维训练与情绪激发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换言之,课堂的讲授其实仅仅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不是全部甚至未必是核心环节。如安德森认为,早在18世纪的德国、荷兰与苏格兰等新教地区的大学中,就出现了公开讲授辅之以私人指导、研讨与实验室工作的情形。到19世纪末,整个欧洲大学中虽然大型课堂讲授现象还极为盛行,但学生课外阅读、习明纳、助教辅导、实验指导、学生作业批改与点评、考试等环节与课堂讲授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衔接的教学过程与体系[4]。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受德国研究型大学模式的影响,美国大学的本科教学也出现了一种新的改革趋势。无论是课程与专业选择还是学习过程,都越来越强调学生自我负责与独立学习。但是,独立学习就意味着要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并辅之以更为严格的学业考核与评定制度。因此,如何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为学生更多的课后学习提供指引,对当时依旧盛行的课堂讲授提出了新的要求。布鲁贝克认为,为强化学生通过自我阅读掌握课程内容的责任,大学的讲授逐渐由过去的信息供给转向了不同信息之间的串联与解释,同时,讲授过程穿插讨论与对话的方式也广为采用。由此,传统的教师主讲与学生记录的传统教学形式逐渐式微。为激发学生的学习与探究兴趣,在20世纪上半叶,美国大学教学也出现了一种由关注教学内容到关注学生的转向。但是,其关注学生学习的做法大多还是比较传统的恩威并施方式,如以考勤、低分、停学等作为威胁手段,以某种期许作为激励手段,或者采取杜威的问题情境创设方式组织讲授内容与课堂活动,调动学生课堂内外主动探究的精神动机[5]。总之,在20世纪中叶之前,大学本科教与学的主流形式还是教师主导的讲授,学生的学则是课堂听记、课后记忆与复习加深理解。至于始于中世纪的论辩形式,鲍尔生认为,到19世纪就已不再是课堂教学主流形式了,只在博士答辩仪式中尚留痕迹[6]。19世纪后出现的一些新形式与方法如研讨、实验和现场观摩等,也主要是作为课堂讲授的补充。在传统教师主导的讲授过程中,学生的“学”总体上是缺位的。即使在德国研究型大学中,人们也并不非常关注学生应该学什么和如何学,以及他们是否具有内在的学习兴趣与需求。对大多不具内在驱动的学生而言,各种规训如课堂纪律、作业、考试和毕业要求等,成为迫使其被动学习的基本手段。事实上,这种外在强制即使在今天的大学中依旧被广泛采用。//二、大学课堂讲授的功过是非关于究竟什么是课堂讲授,在今天的大学教学中根本就没有一个严格的概念。因为讲授可以理解为一种教师个体演说行为,但讲什么和如何讲则可能千差万别。讲授也可以理解为课堂情境中的一种活动形式,但活动组织方式和它所占的比重以及所具有的功能,彼此之间也可能大相径庭。故而,考尔认为,大学讲授方式至少可以罗列出如下几种类型:正式演讲(Formal
2022年2月7日
其他

【笔谈:大学能力建设①】宣勇 |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三重境界

编者按:破除“五唯”以后,如何引导与评价大学的发展,是当下高等教育界共同关心的话题,也是“双一流”建设需要解决的根本性、导向性问题。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的新的经济发展格局中,大学要避免“独善其身”式的内涵发展,从片面追求论文与排名转向以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目的,通过加强大学能力建设提升内涵的方式进行发展,实现服务国家和引领社会的价值。基于此,浙江工业大学现代大学制度研究中心提出了大学能力建设是我国“双一流”建设的未来走向这一命题,并从党的领导、政府治理、“双一流”建设、教师发展、国际化、区域互动等不同层面就如何开展大学能力建设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三重境界❖
2021年5月17日
其他

【原创速递】周川 | 量化评价的泛滥及其危害

作者简介/周川,苏州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院长、博士生导师文章出处/《江苏高教》2021年第5期8-14关键词/量化学术评价;学术动机;评价权力;“五唯”;绩效工资A:文章摘要C:高校量化学术评价的泛滥,表现为数量过多、指标过高、变动太快、挂钩太滥;它混淆了内容与形式、质量与数量的关系,将学术研究导向庸俗的外部动机,使评价权力从同行专家转移到管理者手里,强化了“五唯”倾向,导致教师职业尊严和“双重忠诚”下降。量化学术评价的泛滥是功利主义办学观念和行政化管理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按照《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要求改进高校教师的学术评价,首先需要解决的是由谁来评的问题。
2021年5月10日
其他

【原创速递】张应强,赵锋 |从我国大学评价的特殊性看高等教育评价改革的基本方向

作者简介/张应强,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赵锋,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生文章出处/《江苏高教》2021年第2期1-8关键词/高等教育评价;绩效问责;立德树人;过程评价;合作评价A:文章摘要C:中国大学在组织使命和组织特性方面,一方面与企业和政府组织有本质性不同,另一方面与西方国家的大学也存在极为突出的特殊性。这就决定了中国大学的评价既不同于企业评价和政府评价,也不同于西方国家大学的评价。中国大学评价的特殊性,要求必须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正确评价方向和评价导向,必须从基于问责的结果评价走向基于信任的过程评价。观点摘编1.大学作为学术组织,有着不同于企业、政府的组织结构,其学术生产活动也不同于企业生产活动和政府管理活动。因此,大学评价要充分考虑大学的组织特殊性和使命特殊性,要尊重教育规律和学术生产规律,不能简单套用企业评价和政府评价的评价思想和评价方法。
2021年2月2日
其他

【原创速递】陈勤,史秋衡 | 可见的大学教学:内涵、特征与实践

高等教育供给侧唯有对大学教学实施根本性的变革,对大学教学范式进行转型升级,方可从根源上使大学教学的可见品性得以充分展现,进而走出“满堂灌”的传统大学教学惯习、走出高等教育质量的危机。❑
2021年1月28日
其他

《江苏高教》2021年第1期目录

媒体展示,服务高等教育研究,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与繁荣。
2021年1月4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深化大学评价改革 促进高等教育发展 ——《江苏高教》2020年学术研讨会在镇江召开

2020年11月6日至8日,《江苏高教》2020年学术研讨会在镇江召开。本次研讨会以“大学评价与高等教育发展”为主题,立足我国高等教育评价现状,围绕不同视角进行学理分析,探讨大学评价科学转型的基本方向。本次研讨会由江苏教育报刊总社《江苏高教》编辑部和江苏科技大学联合主办,江苏科技大学周南平校长出席大会并致辞。江苏教育报刊总社总编辑、《江苏高教》主编曹连观主持开幕式。本次研讨会邀请到董云川、冒荣、张应强、王洪才、胡建华、龚放、陆根书、王建华、卢晓中、周川共10位高等教育领域的知名专家作专题报告,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王运来教授、常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徐高明教授、江苏师范大学副校长蔡国春教授、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吕林海教授先后主持论坛并点评。近100位来自国内高校与研究机构的学者、研究生齐聚一堂,共话大学评价与高等教育发展。回应时代诉求,回归评价本质云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董云川教授认为评价诉求决定评价取向,各展风采、各得其所的教育生态,从一元到多元的评价目标导向,无功利纠缠、有自主身份的度量主体,以及激发教育组织的生命力、换回师生成长的皈依感、笃定学者潜心探究的真情怀的评价目的构成了教育普及后的评价诉求。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冒荣教授在对大学评价的双面刃效应深入分析后指出,大学评价由于利益机制、舆论机制、连锁机制或场域机制走向了符号暴力,根源在于陷匿其后的对大学资源的支配权力。要减少大学评价中的符号暴力,重要的前提在于大学资源配置的公正性。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胡建华教授从火爆的大学评价、排名化倾向、国际化特点出发,呼吁大学评价应回归理性,降低热度,去除大学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卢晓中教授强调,过分追求大学评价的功利意义而忽视其成长价值导致出现大学办学自主权的强调与大学评价自主权的式微并存的“悖论”现象,应通过寻求大学外部评价与内部评价的一致性、推动大学评价改革、建立健全大学评价制度体系、形成大学质量文化回归大学评价的本质。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周川教授在梳理学术评价的滥用及其危害后提出,学术评价根本出路在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实质性改革,使行政权力退出教师学术评价,使行政权力不再成为教师学术评价的主导,让学术评价回归学术。探索改革方向,促进科学转型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张应强教授基于大学相对于政府、企业等社会组织结构的特殊性,以及我国大学相对于西方国家大学的组织特殊性和使命特殊性提出,我国高等教育评价改革的基本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正确评价方向和评价导向,从基于问责的结果评价走向基于信任的过程评价。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王洪才教授从时代特征出发,论证了立德树人成为办学评价根本标准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认为对大学评价首先要审查制度的德性,对教师评价首先要考察师德师风,对学生评价要注重政治立场与学风。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龚放教授结合案例分析了学术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的区别,进而强调根据两类知识生产模式、不同学科的差异性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和新的评价方式。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王建华教授指出当前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呈现出“计划化”和量化评估的特征,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必须超越教育计划和量化评估的羁绊,将创新创业作为衡量大学发展水平的核心要件,从为排名而竞争转向为“创新创业”而努力。西安交通大学中国西部高等教育评估中心陆根书教授在分析审核评估内涵、特点和存在主要问题的基础上,结合陕西省属高校审核评估的经验与做法,提出落实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三大理念等政策建议。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吹响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号角。此次研讨会的召开紧扣时代脉搏,回应时代心声。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各位专家学者在会上聚焦主题、畅所欲言,既有对大学评价的哲学审思、学理阐释,也有政策解读、案例分析,为推动大学评价改革、促进高等教育良性运行和高质量发展贡献了智慧与力量。回放通告11月8日(周日)下午起,可扫描下方二维码回看会议投稿www.jiangsugaojiao.com编辑部地址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133号A楼03购刊公众号主菜单“关于我们-微书坊”
2020年11月12日
其他

【原创速递】陆根书,等 | 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策略

作者简介/陆根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西部高等教育评估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珍艳,西安交通大学中国西部高等教育评估中心助理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徐菲,西安交通大学中国西部高等教育评估中心副主任;贾小娟,西安交通大学中国西部高等教育评估中心助理研究员、博士;牛梦虎,西安交通大学中国西部高等教育评估中心助理研究员、博士文章出处/《江苏高教》2020年第11期1-8关键词/本科教学;审核评估;评估机制;评估范围;评估流程A:文章摘要C:审核评估在引导和推动高校本科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促进高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加强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有效抓手。文章探讨了本轮审核评估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总结西部评估中心组织实施陕西省属高校审核评估经验的基础上,从落实评估理念、完善审核评估范围、优化审核评估流程等层面提出了改进和完善审核评估的政策建议。观点摘编1.就整体而言,审核评估旨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突出了“分类指导、分类评估”的理念,要求更高,难度更大。
2020年11月10日
其他

【原创速递】操太圣 | 符号崇拜:消费主义文化视野中的“水课” 批判

本文认为,现在讨论“水课”“金课”,固然是对一直以来人们关注课堂教学质量的延续,更重要的,它也促使人们反躬自省,去发现“水课”之特异处,以及“水课”与过往人们采取的各种治理手段之间是否存在关联。
2020年5月8日
其他

聚焦大学变革 关注学生发展——《江苏高教》2019年学术研讨会在常州召开

“2019年4月19日至21日,《江苏高教》2019年学术研讨会在常州召开。本次研讨会以“历史·现实·未来:大学教育变革与学生发展”为主题,深刻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一百周年以来大学教育变革的历史经验,围绕扎实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聚焦大学教育变革,关注学生主体,研讨学生发展。本次研讨会邀请到别敦荣、龚放、胡建华、刘海峰、卢晓中、陆根书、马陆亭、史静寰、史秋衡、沈红、眭依凡、王建华、王运来、阎光才、张应强、周川、郑若玲共17位高等教育领域的知名专家(其中囊括了全国高等教育学学科的5位“长江学者”)作专题报告。近230位来自国内众多高校与研究机构的学者、研究生与会,共同探讨“学生发展”与大学教育目标理念更新、本科教育改革、教师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高等教育新时代、本科教育质量评价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及影响等议题,为推动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深入研究,互动交流。本次研讨会由江苏教育报刊总社《江苏高教》编辑部主办、常州大学承办,常州大学副校长张宏如教授出席会议并致辞。”回顾历史
2019年4月23日
其他

【发榜】中国高校本科教育质量最强榜单出炉!

榜单中,前10名为A++类高校,第11-30名为A+类高校,第31-50名为A类高校,51名及之后的为A-类高校。这种分级与我国1240余所本科高校的前1%、2%、5%、10%的数量可大致对应起来。
2019年1月25日
其他

【揭秘】“百优榜”是如何炼成的?

中西部高校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评价中要适当体现对相关高校毕业生扎根中西部、服务当地发展的倾斜。同时,严格遵循客观、透明原则,相关数据全部采取公开、权威数据来源,保证评价工作的科学性。
2019年1月23日
其他

【独家】大学本科“百优榜”首发预告

“百优榜”具体评价原则、指标体系、榜单结果以及每所院校的具体得分,将陆续在《江苏高教》微信公众号首发推送,研究成果将全文刊发在《江苏高教》2019年第2期(2月5日出版),敬请关注。
2019年1月16日
其他

《江苏高教》2018年高层论坛举办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我们理论与实践结合
2018年5月4日
其他

互联网时代学生受教育权的发展困境及其保障

●在有限的权力运行空间里,受教育主体的平等参与权(或参与机会)也应作为判定学生权利网络保障系统完善程度的又一重要标尺,而受教育权之社会权、自由权、平等权等属性的实现则首先依赖于教育治理的法治化理念。
2018年3月27日
其他

“大学人与大学发展:教师·学术·组织”《江苏高教》2017年高层论坛在徐州召开

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强化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发挥学科、专业等学术组织的凝聚作用,是推动师资队伍的均衡有效发展、促进我国大学办学水平的持续提升,更好地引领和服务于国家的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为增进师资队伍建设、学术组织创新、教师专业发展等相关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的交流,《江苏高教》编辑部协同江苏省高教学会、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工程学院于2017年5月12-14日在徐州举办“大学人与大学发展:教师·学术·组织”《江苏高教》2017年高层论坛。全国80余所高校及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10余位国内高等教育研究领域顶尖专家,彭城高校学生代表等近200多名代表汇聚一堂,围绕双一流建设与师资队伍发展、高等教育现代化与师资队伍建设、学术组织创新与教授治学、质量提升与教师专业发展等相关议题展开深入探讨与交流,为加强我国高校教师专业化水平、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建言献策。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社会学研究中心吴康宁教授、浙江师范大学田家炳教科院院长眭依凡教授、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高教室主任马陆亭教授、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别敦荣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卢晓中教授、中国矿业大学校长葛世荣教授、徐州工程学院院长张新科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胡建华教授、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周川教授、云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长董云川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王建华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高耀明教授等作大会报告,江苏师范大学蔡国春教授、中国矿业大学丁三青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段鑫星教授等分别主持了各场报告会。此次高层论坛开幕式上,中国矿业大学党委书记邹放鸣教授、江苏教育报刊总社总编辑曹连观编审、江苏省高教学会秘书长严燕编审到会致辞。中国矿业大学党委书记邹放鸣教授在致辞中指出,大学是一个事业共同体和学术共同体,而国家、社会、大学,教师、学术、组织等相互依存。办好大学、管好大学,治理好大学,关键在人,关键在治理结构的优化。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关键因素,建设符合“四有”和“四个统一”要求的教师队伍,涉及高校治理、制度建设、体制机制的完善、利益格局的调整以及教师本身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等多个方面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给予重点研究和关注。江苏教育报刊总社总编辑曹连观编审在致辞中代表江苏教育报刊总社和《江苏高教》编辑部向所有与会嘉宾表达了热烈的欢迎,希望《江苏高教》高层论坛日益成为能代表《江苏高教》学术文化符号的品牌活动,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为促进高等教育研究和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为江苏乃至全国“双一流”建设和高等教育现代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江苏省高教学会秘书长严燕编审在致辞中指出,大学是教师的大学,是学者的大学,大学是学术机构,学者是大学基础。然而,大学问题重重,急功近利、心浮气躁、封闭僵化,伤害了学校的文化氛围和学术生态,影响了学校的发展。她期待高层论坛上的各位专家能给予有力回应。
2017年5月16日
其他

张翼|现代性境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及其转型

作为教育核心抓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教育实践活动顺利开展的核心载体与平台,然而,在理念变革、社会转型下的现实境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面临怎样的深层现代性窘况
2017年1月27日
其他

张翼|现代性境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及其转型

作为教育核心抓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教育实践活动顺利开展的核心载体与平台,然而,在理念变革、社会转型下的现实境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面临怎样的深层现代性窘况
2017年1月27日
其他

【新闻速递】“2016年度江苏教育十大新闻”

江苏教育年度十大新闻评选活动对吸引社会大众关注教育,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树立教育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2017年1月24日
其他

黄正夫、田蜀华|教授治学:意蕴、边界及路径

●教授治学的前提与基础是参与治学活动的大学学人们本身具备良好的学术精神、较高的治学能力,明确自己在治学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明确治学的范围和治学的职责,防止大学理性被权力支配、学术被利益洪流淹没。
2017年1月23日
其他

朱苏、赵蒙成|论一流学科建设的经济逻辑和知识生产逻辑

●真正考量某个学科/专业的合理标准应该从学科本身的知识逻辑出发,衡量知识本身独特的价值所在、学术团队知识生产与传播的能力高低、知识生产与应用的质量好坏、未来知识生产能力的增长前景等等。
2017年1月18日
其他

方芳、钟秉林|在建设一流学科的进程中着力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

USNWR)”赋予了教学质量指标以更高的权重,教师资源、毕业率、就业率、生师比等反映教学与毕业生质量的指标比重累计达到50%以上;在英国的“国际高等教育研究机构(Quacquarelli
2017年1月17日
其他

2017年《江苏高教》征稿征订启事

本刊自2017年改为月刊,每月5日按时出版,每期定价15元(全年180元)。邮发代号:28-264。订阅者可在当地邮局订阅(包括补订),亦可将订费邮汇或信汇至本刊编辑部订阅。
2017年1月16日
其他

董云川、张琪仁|动态、多样、共生:一流学科的生态逻辑与生存法则

●学科生态从应然的构成状态来说,与丛林系统有着高度的相似性。两者都是开放循环的自生系统;两者都是平衡稳定的自生系统;从构成状态的应然逻辑来说,两者都是主体与结构均呈现多样性的自生系统。
2017年1月14日
其他

张应强|高等教育质量建设:创新体制机制与培育质量文化

●由于评估者在质量评估中处于主导和优势地位,导致外部评估者和问责者异化为高等教育质量建设的唯一主体,似乎只有他们才真正重视高等教育质量建设,不断上演“评估和问责产生高等教育质量”的幻想和幻象。
2017年1月12日
其他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要充分把握其品质属性

美国的大学是分权型的管理体制,英国、德国、日本则是集权与分权相结合,而法国、中国等则是不同程度的集权型的管理体制。可见,“大学精神”应该是一所大学制度的内在核心,而独特性则是一所大学制度的外显特征。
2016年11月29日
其他

章 宁 俞 青| 冲突与和谐: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的生态学治理

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内部的冲突主要是组织形成与运行过程中不同学科主体之间的矛盾、分歧,对资源的争夺与权力的较量,使得不同主体之间处于一种紧张状态。从外在表征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016年11月18日
其他

江苏高校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回顾与展望

文章在总结“十二五”江苏高校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成效基础上,分析了当前江苏高校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提出了“十三五”时期江苏高校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构想、目标和任务。
2016年11月14日
其他

《江苏高教》编辑部成功举办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高层论坛

本次论坛收到共计40余篇高质量的应征论文,论文代表发言阶段选取了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赵蒙成教授、东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耿有权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方芳讲师等9位论文代表作了大会发言。
2016年10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