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纨纨,(一六一o至一六三二)女。字昭齐,江苏吴江人。叶绍袁长女。三岁能朗诵长恨歌,十三能诗,书法遒劲,有晋风。归赵山袁氏。卒年二十三。有《芳雪轩遗集》又名《愁言》。
点绛唇(早春有感)
小院黄昏,一庭淡月人声俏。梅花开了。春信知多少。
又是一番,芳草天涯道。伤怀抱。年年憔悴,不似春归早。
又
往事堪伤,旧游绿遍池塘上。闲愁千丈。暗逐庭芜长。
自古多情,偏惹多惆怅。添凄怆。寒宵淡月,一片凄凉况。
浣溪沙(春恨)
窗外梅花落素英。隔帘啼鸟弄春晴。断肠芳草又青青。
独倚画鸾愁日暮,半笼金鸭怯寒生。闲思心事暗伤情。
又
几日轻寒懒上楼。重帘低控小银钩。东风深锁一窗幽。
昼永半消春寂寂,梦残独语思悠悠。近来长自只知愁。
又
风雨闲庭锁寂寥。又看春色一分消。翠屏斜倚思无聊。
梦觉情踪无处问,闷来心绪最难描。殢人残病恨今朝。
又
清昼沉沉掩碧纱。困慵梳洗髻松鸦。蕙炉间袅篆烟斜。
剪剪轻寒生绣户,霏霏细雨着庭花。一窗新梦晚风赊。
又
憔悴东风鬓影轻。年年春色苦关情。清魂无奈酒初醒。
啼鸟数声人睡起,催花一霎雨还晴。断肠时节正清明。
又
芳草依依道路斜。白云何处是仙家。空余远碧暮云赊。
红泪滴残清夜月,梦魂长绕淡梨花。几番临镜黯伤嗟。
又
昨夜轻寒透薄罗。晓来微雨忽相过。红英一半已看无。
好句漫成嫌未切,那知总为恨难模。日长双黛奈颦何。
又
正是黄昏欲断凝。不堪帘外雨余声。倚屏愁绝最难听。
红烛来时朱户掩,篆香消处翠炉清。又看新月照疏棂。
又
寂寂重帘画影沉。网丝牵恨入愁吟。浪痕和梦怨春深。
罗袂暗松金缕扣,惜花潜减旧时心。小楼几日怯登临。
又
燕子初来垒故巢。晓莺啼恨更添娇。一春都是等闲抛。
不怨满庭风雨恶,只教终日梦魂消。东风空锁绿杨腰。
又
一段春慵晓镜中。怕听花气入帘栊。夜来思遍旧情踪。
粉蝶迷残烟草绿,晚风落尽海棠红。凭栏千里暮云重。
又
日日枝头堕粉香。东君何事苦匆忙。鸟啼花落送韶光。
泪蹙翠山情杳杳,闷连青海思茫茫。含颦无语立斜阳。
又
闲闷闲愁不自持。几回消尽又如丝。小庭惆怅日迟迟。
细雨斜风寒食后,子规残月梦回时。此情试问有谁知。
又
阕草庭边事已迁。画栏花影只依然。紫箫凄断绿窗前。
寥落春深人病酒,萧条香径柳垂烟。束风回首总堪怜。
浣溪沙(同两妹戏赠母婢随春)
杨柳风初缕缕轻。晓妆无力倚云屏。帘前草色最关情。
欲折花枝嗔舞蝶,半回春梦恼啼莺。日长深院理秦筝。
浣溪沙(前阕与妹同韵,妹以未尽更作再赠)
翠黛轻描桂叶新。柳腰袅娜袜生尘。风前斜立不胜春。
细语娇声羞觅婿,清胪粉面惯嗔人。无端长自恼芳心。
浣溪沙(新竹)
百尺高抽出画墙。娟娟含粉秀冰霜。静临深院日初长。
翠霭蒙空笼曙色,清阴摇月照宵凉。南熏池馆占风光。
菩萨蛮(代闺人春愁)
罗巾拭遍伤春泪。夜长香冷人无寐。独坐小窗前。孤灯照黯然。
关情双紫燕。肠断鸳鸯伴。无奈武陵迷。恨如芳草萋。
菩萨蛮(春阕)
轻风庭院将寒食。海棠雨过娇无力。春思暗萦人。春愁更断魂。
梦迷芳草远。殢酒屏山掩。胡蝶扑花忙。深闺日正长。
菩萨蛮(早春日暮,共两妹坐小阁中,晓风竹萧萧,恍如秋夜。慨焉赋此)
迟迟暝色笼庭远。小窗静掩香犹暖。风弄竹声幽。萧萧却似秋。
愁怀长自讶。共语怜今夜。旧意与新情。湘江未是深。
又
寂寥小阁黄昏暮。依依恍若天涯过。窗外月光寒。映窗书几删。
话长嫌漏促。香烬应须续。几种可伤心。诉君君细听。
菩萨蛮(感怀)
茫茫春梦谁知道。绿杨一霎东风老。自恨枉多情。浮尘长苦憎。
草堂青嶂绕。曲岸溪声小。何日遂平生。相携上玉京。
又
凭君莫问烟霞路。悠悠总是无心处。人世自颠狂。空惊日月忙。
萋萋阶下草。日日阶前绕。切莫系闲愁。闲愁无尽头。
菩萨蛮(和老母赠别)
樽前香焰消红烛。可怜今夜伤心曲。衫袖泪痕红。离歌凄晚风。
匆匆苦岁月。相聚还相别。肠断月明时。后期难自知。
菩萨蛮(秋思)
蒹葭一望连天碧。蘼芜消尽伤心色。孤雁正横空。夕阳更又红。
烟波多少事。难作归山计。秋泪拍堤岸。浮生共渺漫。
菩萨蛮
绿绡笙冷秋光老。斜阳护住花枝小。薄梦楚天云。英英簇素裙。
蒲塘流水缓。枫叶新红短。人在暮凭栏。西风莫骤寒。
三字令(咏香扑)
疑是镜,又如蟾。最婵娟。红袖里,绿窗前。殢人怜。盖锦带,妒花钿。
兰浴罢,衬春纤。扑还拈。添粉艳,玉肌妍。麝氤氲,香馥郁,透湘帘。
玉楼春(立秋)
微云日暮庭花紫。一叶飘轻淡罗绮。扇惊长信泣佳人,山冷苍梧悲帝子。
楼前莫问相思字。深院萤飞照砧杵。西风燕去几时归,秋梦芙蓉江上水。
踏莎行(暮春)
花落闲庭,春归小院。沉沉嫩绿莺初啭。昼长人尽掩重门,《楞严》读罢花阴转。
清思幽然,尘情尽遣。一帘幽霭东风晚。数声啼鸟欲黄昏,满阶月影澄澄见。
又
粉絮吹绵,红英飘绮。又看一度春归矣。子规啼破梦初醒,凭栏目断伤千里。
尘世堪嗟,流光难倚。浮生冉冉知何似。旧游回首总休题,断肠只有愁如此。
踏莎行(秋海棠)
媚晕轻妆,芳姿映砌。檀心一点清香细。对人无语似凝羞,嫣然风韵多流丽。
酒意将酣,柔情欲系。盈盈泣向西风闭。只愁人梦月寒时,断肠无那灯前睇。
蝶恋花(秋怀)
尽日重帘垂不卷。庭院萧条,已是秋光半。一片闲愁难自遣。空怜镜里容华换。
寂寞香残屏半掩。脉脉无端,往事思量遍。正是消魂肠欲断。数声新雁南楼晚。
系裙腰(仿刘叔体)
窗耳半掩簟儿清。庭儿静,袖儿轻。春儿老去伤情。景儿明,愁懒把,步儿行。
黛儿蹙蹙髻儿倾。栏儿倚,闷盈盈。萋萋绿草儿,迷断归程。叹声声,病儿成。
满江红(秋思)
桂苑香消,芙蓉老、白苹浪起。又渐是、寒烟古木,夕阳流水。玉笛悲凉秋旅怨,砧凄楚关山思。看断霞、明月照凉辉,黯凝倚。 诗酒兴,消残矣。愁与闷,偏无已。念啼莺别后,水云烟弥。惆怅不通天际信,江南风景空如此。听秋声、萧瑟夜蛩清,心如死。
又
秋色澄清,烟光净、碧天寥廓。正此际、悲凉满目,岁华摇落。镜里流光私自惜,瑶台无路愁托。奈新来、秋鬓不胜悲,浑萧索。 问何处,堪栖泊。想蕙帐,悲猿鹤。更疏篱丛菊,草堂风择。无那都成虚负了,尘劳客梦何时却。被西风、消息暗惊心,空思着。
满江红(闻雁)
梧叶飘翻,共阴转、露华明月。风正起、深闺乍冷,罗衣寒怯。络纬啼寒催短梦,怨蛩声咽悲长别。叹可怜、回首又关情,新鶗鴃。 憔悴尽,清秋节。增怅望,肠如结。见几行征雁,锦书周折。唳落西楼飞不定,音传塞北浑难说。问天涯、归去是何时,情凄切。
琐窗寒(忆妹)
萧瑟西风,啼螀满院,辘轳声歇。流萤暗照,归思顿添凄切。更那堪、近来音稀,盈盈一水如迢迭。想当初相聚。而今难再,愁肠空结。 从别。数更节。念契阔情悰,惊心岁月。旧游梦断,此恨凭谁堪说。渐江天、香老苹洲,征鸿不向愁时缺。待听残、暮雨梧桐,一夜啼红血。
玉蝴蝶(感春四首)
满目韶光明丽,东风拂拂,花影悠悠。帘卷重楼十二,禁火初收。草青青、游人金勒,春寂寂、深院银钩。暗香浮。谁家陌上,几处津头。 凝眸。天涯信断,王孙何处,闺梦多愁。双燕无慿,日长凭遍小红楼。对莺花、满怀幽怨,临宝镜、几许风流。空消受,月寒锦帐,香冷衣篝。
又
天气困人时节,寒轻暖浅,烟袅云流。十里春风消瘦,酒殢花忧。倚横栏、断魂难续,问锦带、春去谁留?锁闲愁,重门昼永,花落庭幽。 风流。凝妆挈伴,寻香拾翠,何处堪游。一片闲情,无端都上两眉头。恨庭花、飞成黯黯,随去蝶、梦冷悠悠。纵休休,韶华易老,好景难酬。
又
景色秾芳清昼,游丝无力,袅袅轻柔。欲挽春光同住,堪笑难留。碧烟侵、旧时罗袖,红香淡、独自妆楼。绣帘幽。弄晴啼鸟,唤雨鸣鸠。 多忧。慿高一望,江南春色,千古杨州。回首繁华,断肠都、付水东流。黯魂销、一番怀古,空目断万缕新愁。几时休。绿杨芳草,春梦如秋。
又
窗外晓莺初啭,柳黄条上,声过西楼。好梦惊回深院,帘卷虾钩。雾蒙蒙、杏花无语,人寂寂、芳草如羞。恨绸缪,谢娘慵懒,斜倚箜篌。 熏篝。新妆镜里,东风无计,吹破春愁。粉褪香消,长门花月半沉浮。问年年、恼人红绿,看日日、伴我帏帱。锁眉头,黄昏雨后,胜似悲秋。
玉蝴蝶(咏柳)
拂地含颦写黛,无端赠折,绿遍邮亭。纵有风流万种,都是离情。恨攀枝、渭城客泪,空送别、灞岸歌声。舞腰倾,年年弱力,无限销凝。 春晴。楼前凭望,东风老去,不耐柔萦。淡碧轻黄,酒旗村舍半桥横。向园中、但伤郁郁,看陌上、莫怨盈盈。黯心惊,千丝万缕,总是愁生。
玉蝴蝶(秋思)
惆怅别来几换,清秋风月,几度悲伤。极目蒹葭,烟水一片微茫。黯魂飞、闲愁空断,还怅望、孤闷偏长。对池塘,红消残碧,绿怨初长。 凄凉。蛩吟小院,露寒金井,月遶回廊。诗酒潇疏,旧游新恨最难忘。掩重门、卧残清昼,理瑶瑟、烧尽炉香。数流光,秋灯闪淡,无限旁徨。
百字令 秋怀
秋光潇洒,正清江收潦,芙蓉写颊。扇影辞人凉入苎,叹故国经时别。月皎风凄,梦回花谢,多少乡情切。凭高对酒,幽怀几度凄结。 无奈窗户萧条,闲情冷落,篆缕销金鸭。客梦悠悠何日了,旧恨新愁万叠。病骨支离,年华屡换,罗袖长啼血。可怜双鬓,应知一夜堪镊。
水龙吟(次母韵早秋感旧,同两妹作)
秋来忆别江头,依稀如昨皆成旧。罗巾滴泪,魂销古渡,折残烟柳。砌冷蛩悲,月寒风啸,几惊秋又。叹人生世上,无端忽忽,空题往事搔首。 犹记当初曾约,石城淮水山如绣。追游难许,空嗟两地,一番眉皱。枕簟凉生,天涯梦破,肠断时候。愿从今、但向花前,莫问流光如奏。
又
萧萧风雨江天,凄凉一片秋声逗。香消菡萏,绿催蕙草,烟迷远岫。浪卷长空,云轻碧汉,薄罗凉透。恨西风吹起,一腔闲闷,那胜镜中消瘦。 寂寞文园秋色,这情怀、问天知否。檐铃敲铁,琅玕折玉,听残更漏。淡月疏帘,小庭曲槛,且还斟酒。算从来、千古堪悲,何用空沾衫袖。
以上选自《午梦遗集·愁言》
蝶恋花
小院帘垂天易晚。梧叶飘萧,已是秋过半。无限韶光须索拼,空怜镜里容颜换。
寂寞炉香飘细篆。脉脉无言,往事思量遍。正是消魂肠欲断,一声又到霜前雁。
满江红
桂苑香消,芙蓉老、白苹浪起。唯胜见、夕阳古木,淡烟流水。远梦频惊梧影下,新寒早度砧声里。看画楼、曲曲碧栏干,人慵倚。 游冶事,消残矣。吟与兴,聊尔耳。念莺岑燕寂,水云渺弥。惆怅天涯寻不得,江南风景还如此。听塞鸿、嘹唳砌蛩清,心如死。
以上选自《历代闺秀诗余》
谈到我国古代的散文,可以分作两个时期,第一期可以称之为“史”的散文时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是《尚书》及《春秋》的《左传》。《尚书》是记言的,它记下国家领导人所发布的文告,事实上就是历史的文件。《左传》是记事的,它记下历史的事实经过,也是历史的文件。至于我国古代散文的第二期,可以称之为“子”的散文时期,它是思想性的,也可以说是哲学性的。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当推《论语》《孟子》《庄子》《荀子》《墨子》及《老子》等书。孟子说:“《春秋》,天子之事也。”(注:编者按:出自《孟子·滕文公下》。)因为《春秋》这部书是政治性的,是由史官记录下来的官书,所以是历史的散文;但“子”是私家的,属于社会的,属于平民的。关于《诗经》中的风、雅、颂,首先是从十五国风开始,它可以说是平民的诗;至于平民的散文,则是从孔子开始。从其文体来说:“子者,史之流变也。”《论语》这部书就是记载孔子的言行。换言之,《论语》是记载私人的言行,记载平民的言行;而《尚书》和《左氏春秋》,虽亦是记载言行之书,却是具有政治性的,所以是“史”。但“子”亦可以说是由史演变而来。从《论语》开始,我们又可将古代散文分成三个阶段,如下——第一阶段:像《论语》这部书,可说是散的,是零星的,即是由许多章凑合在一起而编成一篇,但并无连贯的意义。如《论语》第一篇名叫《学而篇》,因其篇首的第一句是“学而时习之”,故篇名是并无意义的。第二篇称为《为政篇》,因该篇首句是“为政以德”。因此,文中各条都可随便放置,可见当时之人并非要以文章传世,只是零星记载而已。《孟子》这本书也是如此。如将“孟子见梁惠王”等凑合在一起而成一章,章名便称《梁惠王》;同例,以下有《万章》《公孙丑》《滕文公》等各章,亦无有意义的章名。只是《论语》的较短些,而《孟子》的较长些。这并不表示孔子的话说得少,只是当时记载简单了些。简的则较为难读,至《孟子》的文章,则已有进步了,读起来也较易些。第二阶段:如《庄子》一书,已进一步成为假设的对话寓言体了。孔子和孟子都有学生记录他们的言行,庄子则没有,故庄子自己写作。且假设如二人对话般的问答寓言体,其中,河伯与海若讲话,实在等于“孟子见梁惠王”,故文体仍相同。从文学史看,《庄子》一书仍不能超出《论语》《孟子》的同一体裁,但《庄子》一书的进步是其内七篇之篇名都成为有意义的了,如《逍遥游》《养生主》《应帝王》和《人间世》等诸篇,所以与《论语》《孟子》已有所不同了。而且《庄子》之每一篇均可分章。如《养生主》一篇,其中第一章叫作《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以下尚有第二章、第三章等,且不能将甲篇中之一章任意插入乙篇之中,各章均有其整体性,然而可以分章来读。不过《庄子》中亦有如用《论语》《孟子》之篇名方法的,如《秋水》篇,便是取其首句“秋水时至”之意。同时,《庄子》之由数章合成一篇,此法与《孟子》相似,但每篇中含有主要的几章。第三阶段:至于《荀子》这本书,已再进一步发挥其个人整套有体系之思想与意见了。《荀子》中的《天论》《礼论》《正名》《正论》及《解蔽》等篇,都是整体的一篇,并不像《论语》《孟子》和《庄子》那样用零星的讲法了。《孟子》书中讲到的性善论,是零星地散见于其全书各篇中;《荀子》书中叙述性恶论则是有一人发议论,有其整体性。这种文体比较像样而成了体统,故比较《庄子》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到了《荀子》的学生韩非,他的《韩非子》一书写有《五蠹》《六反》等篇,也已是整体的论文了。与荀子同时的公孙龙子,在其书《公孙龙子》中,有《白马论》《指物论》《通变论》《坚白论》及《名实论》等篇,也是一篇文论一题目,都是整体性的。(注:叶龙按:《公孙龙子》,《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十四篇,但宋时仅存六篇,除上述五篇为公孙龙亲撰外,另一篇《迹府》疑为后人所集录。)至于《墨子》一书,经考证出于《论语》之后,而在《孟子》之前。其书有《兼爱》上、中、下三篇,《非攻》上、中、下三篇。所谓“是故子墨子言曰”,没有所谓“章”,是一篇文章讲一个理论。从文章体裁来看,此书应是晚出,可能出书于《荀子》左右之时。总之,《兼爱》《非攻》等篇是晚出的,但《墨子》中亦有早期的文章,如《鲁问》这篇文章,亦是用问答体的方式,与《论语》《孟子》相似。至于《墨子》一书中之大文章(注:叶龙按:当时某日课余,曾向钱师叩问,如读《墨子》,当读何家注解为佳。钱师答以:孙诒让之《墨子间诂》、王闿运之《校注墨子》以及曹耀湘之《墨子笺》均值得参考。曹耀湘谓《墨子》一书有三大要旨,曰兼爱,曰勤,曰俭,乃是墨学精神所在。继而问钱师道:“老师讲课时所谓‘《墨子》书中之大文章’是否指上述诸文?”师亦点首同意。谨附志于此,以便青年有志者参阅。),这是服膺墨子学派的人所谨守的。唐代韩愈曾说:欲辨古书之真伪,当然应先详读该书。(注:编者按:韩愈《答李翊书》写道:“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读书要能辨别出该书系哪一时代的文章或诗,更要能察验出是清代人之诗却含有唐人之诗之风格,能如此,便是达到最高境界矣!再谈《老子》一书,自其外表看来,好像是把零零碎碎的字句拼凑在一起,例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节,其字句犹如《论语》一般,但《老子》是一部哲学著作,其词句是经过凝练的格言,有如西方尼采的作品,而且不是用问答体,境界提高了。故可说明《老子》一书的成书年代当是在《论语》之后,《论语》是将各条凑合成为一篇,互不相干,而《老子》却是凝练的、有次序的,故可断定《老子》出书后于《论语》,是后期的作品。到了秦代,吕不韦作《吕氏春秋》(注:编者按:《吕氏春秋》,吕不韦集门客所撰。),全书有十二纪、八览及六论,共二十六篇。全书共二十余万言。先说十二纪,每纪各有孟、仲、季三篇。如《春纪》为《孟春纪第一》《仲春纪第二》《季春纪第三》;依此类推,《夏纪》亦有孟、仲、季三篇;秋、冬各纪亦各有三篇。每纪下各分五组,如《孟春纪》下分《孟春》《本生》《重己》《贵公》及《去私》五组。以下十一纪亦各有分成五组之文。每一纪之下的五组文章,都是讨论同一科目或种类的有关内容。如《仲夏纪》的五组文章,首组《仲夏》是谈到以各种乐器祭祀君王、卿、士,以祈求五谷丰登;第二组的《大乐》谈到先王制定音乐是基于何种原理,说明音乐可反映天地间的和谐等;第三组的《侈乐》说明用不同的材料造出来的乐器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并说明古代圣王之所以重视音乐,目的在使人民快乐;第四组的《适音》(注:钱按:一作《和乐》。),说明快乐的心才能听到快乐的声音,而且特别说明这种快乐和心情都应有适中的原则。如人的本性喜好长寿、平安、尊荣和安逸,反对短命、危险、屈辱和辛劳,如果满足了所喜好的,消除了所厌恶的,心情就适中了。进而谈到音乐的适中,就指出乐器的大小轻重和声音的清与浊,都必须适中。至于《仲夏纪》第五组的《古乐》,谈到古代圣王制造乐歌及乐曲的目的与过程;也谈及有的圣王还把先前所用的乐器加以改良,如舜帝时的乐官把十五弦的瑟,增加至二十三根弦;还谈及圣王征伐暴君胜利后命乐官制作新乐章以示庆祝等。以上春、夏、秋、冬共十二纪,每一纪各有五组文章,所讲述的次序均不得先后调换。又如八览的每一览,各有八组;六论的每一论各有六组:都是各类叙述安排有序而不能调乱的。所以说,以上诸子各家的古代散文,自孔子一直到吕不韦,时间已前后经历了两百多年,每一本子书的文件,都随着时代而有所演进。其中《庄子》和《吕氏春秋》简称《吕览》在文体上是较为精进的,但这并不是说《论语》这部书的思想不及其他诸子,这点是各位务必明白的。汉代司马迁著《史记》,凡一百三十篇,计共五十二万余言。《史记》虽然是记载真实历史的史书,所谓“文章同史”,所以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俗语说:“千古文章两司马。”或说:“文章西汉两司马。”也有人说:“唐诗晋字汉文章。”如有人问汉代的最佳散文作品是哪部?则非司马迁的《史记》莫属。吾人从《史记》这部书已可解决有关西方文学的难题。西方人一直认为道德意识是不能加进文学中去的。如西方的莎士比亚、歌德等大文豪,无不有如此想法。自从《史记》面世以后,其书有道德思想融入作品中,却并不损害其文学价值,即如我国的屈原、杜甫等大家,亦是把道德思想融入于其文学作品中。在文学中可以将道德与人生合一,讲公的人生,有其最高的人生境界,《史记》讲的是整个时代的大生活。西方又有一问题,就是:“历史需要文学吗?”这亦可从《史记》得到充分的答案。可以说,最高的文学就是最高的历史。前面已经谈到“文章同史”,且《史记》中所记载的历史都是真实的,都是活的、生动的。并且从文学作品来说,“描写人物”难于“创造人物”,《史记》是极为形象生动地来描写人物,施耐庵的《水浒传》则是创造人物,所以肯定地说:《史记》的价值高于《水浒传》。我国自古以来的散文,从《论语》以来,一直没有变,不如韵文那么多变。我国古代著名文学著作,如《庄子》是散文,后来演变为《离骚》,仍是文学的;又如《孟子》,是质朴的白描,是最佳的记言体文学作品。太史公司马迁,陕西韩城县人,父为史官,名谈。司马迁少年时在韩城耕牧,后随父到长安,听董仲舒讲孔子《春秋》,曾住过昆明、浙江等地。太史公遵父命之嘱要继写史书,后因李陵事忤帝意,下狱,并判死刑。按法可以五十斤黄金赎罪,却无人愿资助。故为求免死,他只得自请宫刑做太监,武帝准之。后在宫中任中书令。太史公认为此乃奇耻大辱,但为的是要完成父亲遗命,故太史公在《史记》中所写之酷吏、货殖、游侠及封禅诸作,都是为了发抒自己之感慨,但全是如实的信史,富有情感,且把自己也加入进去,却公正而不偏私。谈到《史记》中的“列传”,从上古到作者所处的时代,其所描写的各式各样人物之个性、思想与事态,都是惟妙惟肖的。《水浒传》之佳,其人物都是创造的,不过均属同一类型;至于《红楼梦》中的人物,亦是创造的,虽个性各有不同,但都是女性;而《史记》却是描写人物,且是多方面的,太史公把自己的感情也放了进去,却并不偏私。太史公有史才,有史识,兼有文学的情趣和史学的理智,他虽然喜爱项羽多过刘邦,但也阐述了刘邦的成功之长处和项羽的失败之短处。他用细腻的笔法描写人生,批判时却只用寥寥数语,亦即是说:太史公描写人物分析得极为详尽,批判却极之简明。又如太史公作《孔子世家》,而不是作“列传”,因为孔道之传比爵位更长,又特别为孔子作《仲尼弟子列传》,其他如墨子、孟子、荀子等,太史公都没有为其弟子作列传,以表示对孔子的特别崇敬。这就是太史公具有卓越的史学眼光。他又替传讲孔学的写了一篇《孟子荀卿列传》;并且还将感兴趣的人物亦加入描写之列,如《刺客列传》等;他亦将“搜孤救孤”的传说加入《赵世家》中。“搜孤救孤”即“杵臼程婴”的故事,虽非真实,但太史公好奇而舍不得割爱,亦无伤大雅。太史公写《项羽本纪》,认为项羽可做皇帝;他写《陈涉世家》,说陈涉是首先揭竿起兵以抗秦的发难者。世上无十全十美的著作,或许有些瑕疵,但正是表现其缺憾美,《史记》正是如此。天下没有不偏的事,亦绝无既不左又不右的事。撰写历史要具备史才、史学与史识,且太史公还具有史德,并不以感情意气用事,故其撰写《史记》能达到真善美的境界,他在《孔子世家》中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太史公写到项羽时说:“乃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他认为项羽这样的说法并不对。《史记》共分五部分,凡一百三十篇,计有“本纪”十二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表”十篇及“书”八篇。吾人如只熟读“列传”,已经可以得益。他的写作方法是将一人分述于各人之传记中,如写汉高祖刘邦之事迹,不集中在一篇中写,虽使人读来感到枯燥些,但却是公平的、客观的,并不重英雄观念。这也是科学态度,与西方的崇拜个人英雄主义不同。此种写法,读来虽使人颇不感兴趣,不过却是严谨而公平的写法。(一)不可以只着重于单一的领袖和以单一的团体为单位,须顾及其全面性。此为太史公著史所能做到的,后人亦多能依循此种写法。《史记》中以列传的描写最为精彩。我们可留意其同一史实,作出如何不同之描写。如写二人合传,亦是太史公的杰作,例如两人在其间有分有合的廉颇与蔺相如合传;又如善始凶终的《张耳陈馀列传》。尚有一篇列传附记多人者,如《卫将军骠骑列传》后附入征匈奴的大将;甚至有相隔数百年的合传,如《屈原贾生列传》,虽然屈原与贾谊遭遇十分相似,且富有爱国思想的激情,但主要是,贾谊之赋乃师事屈原者;又如《刺客列传》中写入一大批人,把春秋战国时的刺客一并列入;再如《滑稽列传》亦由多人合成写一篇;《货殖列传》则是讲从春秋时期直到汉代的商业情况。所以说,太史公的《史记》是一部极严格的史学,且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他是能用文学眼光来看史学,又拿文学情调来描写人生。事业成功并非单靠一个人。有的人却因失败而遭后人同情、敬仰,而传芳后世。如一成功,即大家都有功劳,而非个人了,就不会有英雄了。我们读历史除要注意写的以外,须懂得不写进去的。不然,便不懂得如何取舍;要懂得何者不写,才懂得何者不应写。在《史记》中没有写进去的太多了。如历代丞相,有十分之六七,并不列入;但有的卜者与滑稽家亦有列入的。这就是公平客观。太史公的《史记》是一种浪漫派的写法,但其中无一假话,《史记》将文学与历史融合在一起,亦将文学与人生加以融合。我可以肯定地指出来,中国有两大人物,即是两位大文学家:
推荐阅读:
班固《班孟坚诗集》
蔡琰《蔡文姬诗集》
孔融《孔北海诗集》
倪瓒词17首
欧阳玄词12首
周诒蘩《静一斋诗馀》
程垓《书舟词》
徐寅辞赋集
飞花令-梅
马钰-词880首⑴
马钰-词880首⑵
吴藻《花帘词》
薛时雨《藤香馆词》
侯寘《孏窟词》
韩玉《东浦词》
马熙词18首
陆文圭词28首
皇甫冉《二皇甫集》
韦庄诗全集
彭孫遹《延露词》
沈谦《东江词》
马需庵词12首
牧常晁词22首
沈岸登《黑蝶斋词》
张令仪《蠹窗诗馀》
钱谦益《投笔集》
冯舒《诗纪匡谬》
刘仲尹词11首
卢挚词22首
杨亿《西昆酬唱集》
柴望《柴氏四隐集》
长篇二十韵宋诗集87首
飞花令-中秋
刘因词35首
刘志渊词56首
宋徵舆《海闾倡和香词》
徐石麒《坦庵词》
周之琦《退庵词》
飞花令:秋
刘处玄词65首
刘敏中词149首
陈锐《袌碧斋词》
宋代红梅诗词150首
谭吉璁《鸳鸯湖棹歌》
高观国《竹屋痴语》
凌云翰词28首
刘秉忠词81首
陈步墀《绣诗楼词集》
乔应甲《半九亭集》
严绳孙《秋水词》
李弥逊《筠溪乐府》
周星誉《东鸥草堂词》
梁寅词39首
文镜秘府论·天卷
文镜秘府论·地卷
文镜秘府论·东卷
叶小鸾《返生香》
李孝光词22首
李真人词20首
张先《安陆集》
厉志《白华山人诗说》
白居易七言八句律诗299首
尤侗《百末词》
李俊明词69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