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喜尊者传记 6
一天早晨,像往常一样,纳兰起床念诵神名,在寻求神的保佑后,打算出门去找工作。他母亲听到他的祈祷,不满地说:“呵,你这个傻瓜!从你还是个孩子时候起,你喊着神名嗓子都喊哑了。告诉我神为你做了什么?”显然家里的贫穷击垮了虔诚的母亲。
这些话马上刺痛了纳兰。一个关于神的存在和给予的疑问出现在他脑袋中。
纳兰的天性是不隐藏他的感受的。他在他的朋友们和圣罗摩克里希那的门徒们面前讨论神是不存在的,以及如果神存在,祈祷的无效性。他过份热情的朋友们以为他已经成为一名无神论者,并且将之归结为他许多不可提罪过的结果,这些他讲出来的错误是为了忘记他的痛苦的。大师的一些门徒们都认可着这些观点。纳兰很生气,羞辱地想到他们认为他已经降到那么低的位置。
他变得冷酷,为喝酒和其他悲惨的人们为了摆脱他们的痛苦而寻求的有问题的快乐而辩护。并且他说,如果他能确定其效果的话,他自己会不犹豫地跟随这样一条路。
他公开宣称只有懦夫才会因为地狱之火的恐惧而相信神,他争论着神不存在的可能性,并且引用西方哲学家的话来支持他的观点。当大师的门徒们渐渐相信他无望地迷失了时,他感到了内在的满足。
关于这些事情的混乱的报告抵达了圣罗摩克里希那那里,纳兰想大概大师也会怀疑他的道德正直。这想法又令他愤怒了。“没关系,”他对自己说,“如果一个人好与坏的观点建立于这样脆弱的基础上,我不在意。”
但是纳兰错了。一天大师的一位门徒和纳兰的一位亲密朋友Bhavanath,诽谤着纳兰的个性,大师生气地说:“住嘴,你这个傻瓜!圣母告诉我那不是真的。如果你再这样对我说话,我不会再看你的脸。”
事实是在纳兰内心深处,他不可能不相信神。他记得他自己儿童时代所见的灵性景象,和许多其他他与大师在一起的经历。他内在渴望理解神及其道路。一天他获得了这样的理解。是如下方式发生的:
他从早上就冒雨出门为了找份工作,一整天既没吃也没休息。晚上他坐在路边一个房子的门廊里,精疲力竭。他有些晕眩。脑中掠过各种幻想,他无法控制。突然他有了一个奇怪的幻觉,持续了整个夜晚。他感到那一层层面纱从他灵魂前移走了,他理解了向神之公正与慈悲请求宽恕。他开始明白――但是他永远不说如何明白的――痛苦存在于慈悲上天的创造物中,既没有削弱其最高权力,也不用碰触人的真我。
他完全理解了这个意思,平静了。在天亮之前,身体和头脑都恢复了活力,他回家了。
这一揭示对纳兰影响深远。他开始不在意人们的观点,并且相信他不是生来要过一种普通的世俗生活的,享受妻子、孩子和物质奢华。他回忆起了他亲戚们给他介绍的一些求婚是怎么成为一场空的,并且他将所有这些归结为神的意愿。修行生活的平静和自在符咒般吸引了他。他决心弃绝尘世,并且为此设立了时间。接着,得知圣罗摩克里希那将要访问加尔各答,他高兴地想,他可以在他师父的祝福下,拥抱想往中的僧侣生活了。
当他们见面时,大师要纳兰陪他一起去Dakshineswar。当他们到达他的房间时,圣罗摩克里希那进入一个狂喜状态,并且唱了一首歌,他眼中噙满泪水。歌词清晰显示出大师知道纳兰的秘密愿望。当其他门徒们询问关于他悲伤的原因时,圣罗摩克里希那说:“哦,没关系,这是我和纳兰之间的事,不关其他人事。”晚上,他把纳兰叫到身边,用强烈的感情说:“我知道你生来就是为了圣母的工作的。我也知道你将成为一名出家人。但是至少为了我的缘故,待在这世上直到我死。”他又哭了。
不久后,纳兰找到一份临时工作,足以维持家里的生活所需。
一天,纳兰问自己为什么,既然卡利圣母听到了圣罗摩克里希那的祷告,大师没有向圣母祈求缓解他的贫穷。当他告诉圣罗摩克里希那这个想法时,后者问他为什么不自己向卡利祷告,并且纳兰受苦是因为不承认卡利是宇宙至高无上的女神。
“今天,”大师继续道,“是星期二,一个圣母崇拜的吉祥日子。晚上去圣母庙,在神像前拜倒,向她祈求任何愿望,她会满足的。卡利圣母是爱与慈悲的体现。她是梵的力量。她通过她的愿望诞生了这个世界。她满足每个她门徒的诚心的祈求。”
晚上9点,纳兰去了卡利庙。穿过田地,他觉得自己激情澎湃,他的心因为要见到圣母而高兴地跳着。进入庙中,他盯着神像,发现这石像是活生生的女神,是圣母自己,准备满足他任何想要的――不管是一个快乐的世俗生活,或是灵性自由的喜乐。他进入狂喜状态。他祈求智慧、分辨力、弃绝和不间断的神的景象,但是忘了祈求金钱。当他回到大师房间时,他感到非常平静,当问到他是否祈求了金钱时,他吃了一惊。他说他把这全忘了。大师要他再去庙里,向圣母祈求满足他当下的需要。纳兰去了,当他祈祷时,他再次忘了他的任务。同样的事发生了第三次。然后纳兰突然意识到是圣罗摩克里希那让他忘了向圣母祈求世俗事物;可能大师想要纳兰过上弃绝的生活。于是现在他请求圣罗摩克里希那为他家做些什么。大师告诉纳兰,享受一个世俗生活并非他的命运,但是向他确认他的家庭将会补上简单生活的不足。
以上发生的事给纳兰的头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丰富了他的灵性生活,因为他获得了对神和其在现象世界中道路的一个新理解。迄今,纳兰的神的理念局限于模糊的非个人实相,或者一个独立于世界的超宇宙创造者。现在他领悟到神存在于所有创造物中,在宇宙从其自身中发射出后,进入了所有作为生命和意识存在的实体中,不管是明显的还是隐含的。这个同样的内在之灵,或者世界之灵(the World Soul),当当作一个人来创造、保存和破坏宇宙时,被称作人格神(the Personal God),被不同信仰作为圣父、圣母、王或者受爱戴的关系形式来崇拜。这些关系,他开始理解,有其适当符号,而卡利就是其中一个。
体现在她自己的创造与毁灭、爱与恐怖、生与死中,卡利是整个宇宙的标志。显现的永恒轮回和未显现的世界是圣母的一呼一吸。从一个方面来讲,她是死亡,无无生。她身上血迹斑斑,因为没有血的图像的现象世界是不完全的。对那些违背她法则的邪恶,她显现出恐怖的样子,对于美德,她是始初圣母。
在创造之前,她在胎内提供万物的种子,这是从前面的轮回中留下的。在万物显现出来以后,她成为保存者和滋养者,轮回结束,她将万物收归己身,保持其一视同仁的女神力量,梵的创造力量,她与梵没有不同。当从创造、保持和毁坏的行为中解脱出来时,灵,从其本源来讲,称作梵;除此以外,也被称作世界之灵或者宇宙圣母。因此她是觉悟到绝对的出入口;她即绝对。那些想要看到超越理性范围之绝对的勇敢的门徒,她通过她外在显露的一面来向其揭示那一形式。梵是她超越理性范围的面貌。她是宇宙的伟大实相,所有创造物的总体性。她是制定规则者和掌控者。
所有这些以前是超越纳兰理解能力的。他接受了现象世界的真实性,而拒绝卡利的真实性。他已经意识到了饥渴、苦乐和尘世的其他特性,却不接受掌控所有的卡利。那就是他受苦的原因。不过在那个吉祥的星期二晚上,阴影从他眼中移开。他接受卡利为宇宙圣母。他成为了她的弟子。
许多年后他写信给一位美国女士说到:“卡利崇拜是我的特殊爱好。”
但他不公开宣传卡利,因为他想所有现代人需要的可以在奥义书中找到。并且,他意识到卡利不会被大众所理解。
纳兰享受着与大师作伴的6年,在此期间,他的灵性生活塑造了。圣罗摩克里希那从各方面来讲都是一位完美的老师。不将他的思想强加于任何人,他通过他内在生活的无言影响,超过言语或者甚至个人的榜样。与他住在一起,要求弟子有纯洁的思想和头脑的集中注意力。他经常在他未来的出家弟子面前表现得像他们的朋友和玩伴。通过嬉戏和欢乐,他总是保持在他们面前有神之觉悟的闪亮理想。他不允许任何对身体和精神纯洁的背离,也不承诺真理和弃绝。其他每件事他都交给圣母意愿。
纳兰是他的“标志”弟子,是神为了特别任务选择的。圣罗摩克里希那严厉地看着他,尽管他显现出给纳兰每个释放他多余身体和精神能量的机会。在他面前,纳兰经常顽皮得像个在慈祥而纵容的父母面前嬉戏的小狮子。他的灵性光芒经常令大师惊讶,大师看到那个玛雅幻相,那个伟大的女巫(the Great Enchantress),只能在10英尺外靠近那“燃烧的火”(blazing fire 译注:指纳兰的灵性光芒。)
纳兰经常在他有灵性困难时去找大师。一次他抱怨到他不能在早晨听到邻居尖锐的口哨声时冥想,大师建议他集中注意力于那口哨的声音。短时间内他便克服了这令他分心之事。另一次,他发现难于在冥想时忘记身体。圣罗摩克里希那猛烈地按压了纳兰双眉间的地方,要求他集中注意力于那个知觉。纳兰发现这个方法是有效的。
见证了一些门徒们的宗教狂喜,纳兰一天对大师说他也想体验这个状态。“我的孩子,”他说,“当一头大象进入一个小池塘,会引起池塘剧烈的波动,但是当它投入恒河时,河水只是微微搅动一下。这些门徒们就像小池塘,一点小体会能让他们激动万分。但是你是一条大河。”
另一天过度灵性狂热的念头令纳兰害怕了。大师的话令他放心了,大师说:“上主就像一个甜蜜的海洋,你不跳进去吗?想象有一碗果汁,你是一只饥饿的苍蝇,想要吃到这甜蜜的液体。你会不想吃吗?”纳兰说他会坐在碗边,如果他淹没在果汁中他会失去生命。“但是,”大师说,“你一定不要忘了我们是在讲完美之海(the Ocean of Satchidananda),永恒之海。在这里一个人无需害怕死亡。只有傻瓜才会说不要太多的神圣狂喜。有人能够得到多余的上主之爱吗?你必须深深浸入上主的海洋。”
一次纳兰和一些同门兄弟们激烈讨论着上主的特性――到底上主是个人的还是非个人的,神圣化身是真的还是神话,这样那样等等。纳兰用他敏锐的理性能力令他的对手们哑口无言,他因胜利而感到喜气洋洋。
圣罗摩克里希那享受着他们的讨论,完了用狂喜的情绪反复唱着:
哦我的思绪,你是如何努力的,
去知道那神的特性?
你像个疯人一样摸索着
被锁在一个黑暗的屋子里
上主被热爱他的人所理解;
没有热爱,你如何能揣摸上主?
只有通过确信,永不反对,
你才能明白上主;
既非通过吠檀经,也非通过谭崔(Tantra)
也非通过六见(the six darsanas 译注:《罗摩克里希那福音书》译者注:译者认为“六种见解”很可能是指印度六派哲学)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