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什么是唯识?(5)


 

唯识与唯识相关的文章

 

来源:《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梵vijn~apti-ma^trata^,藏rnam-par-rig-pa-tsam)

 

印度瑜伽行派及我国唯识宗的重要学说。谓一切外在现象都只是心识的变现,而非实存于外。《唯识二十论》云(大正31·74b)︰‘安立大乘三界唯识,以契经说三界唯心。心意识了名之差别。此中说心意兼心所,唯遮外境不遣相应。内识生时,似外境现,如有眩■见发蝇等。此中都无少分实义。’

 

《成唯识论》卷七云(大正31·38c)︰

 

‘云何应知,依识所变,假说我法,非别实有,由斯一切唯有识耶。颂曰︰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论曰︰是诸识者,谓前所说三能变识及彼心所,皆能变似见相二分,立转变名。所变见分,说名分别,能取相故。所变相分,名所分别,见所取故。由此正理,彼实我法,离识所变,皆定非有。离能所取,无别物故,非有实物离二相故。是故一切有为无为,若实若假,皆不离识。唯言为遮离识实物,非不离识心所法等。’

 

此谓诸识自体转变为分别之见分、所分别之相分,离此诸识所变之能、所取,则无任何实我实法,故说一切皆唯识。

 

又,《转识论》释《唯识三十论颂》之‘是一切法种子识,如此如此造作回转……’,云(大正31·62b)︰

 

‘谓是一切种子识者,是阿梨耶识,为诸法种子及所余七识种子,及所余七识种子并能生自类无量诸法,故通名一切法种子识也。如此如此者,由此等识能回转造作无量诸法。或转作根,或转作尘,或转作我,或转作识。如此种种不同,唯识所作,云如此造作回转也。或于自于他互相随逐者,于自则转为五阴,或为色阴乃至识阴。于他则转为怨亲中人,种种不同,望自五阴,故称为他。如是自他互相转作,前后不同,故云互相随逐也。种种所作,并皆是识,无别境界。起种种分别等者,一一识中皆具能所,能分别即是识,所分别即是境。能即依他性,所即分别性,故云起种种分别及所分别也。由如此义,离识之外无别境,但唯有识义成。’

 

亦即阿梨耶识中,藏诸法种子及余七识种子,此等识能转变造作五根五境等诸法,又此一一之识,具能分别与所分别之义,故唯识义成。

 

此中,初意明一切种子识变现诸法,即说生变(因能变),后意明诸识自体分生见相二分之果,以成缘虑之义,所谓缘变(果能变),《成唯识论述记》卷三(本)云(大正43·317a)︰‘缘名变,即变现义,是果能变。且第八识唯变种子及有根身等,眼等转识,变色等是。此中但言缘,故名变。(中略)若生名变,种子第八识生七识等,并名为变,七识生第八,亦名为变。’

 

《观心觉梦钞》卷下以‘熏习道理’、‘转变道理’二义诠解‘唯识’义。其文云(大正71·84c)︰

 

‘云何得知诸法从自心起?答︰义虽无量,取要有二︰(一)熏习道理,(二)转变道理。熏习道理者,有为实法一一皆有能生种子,其种子者皆是自心之所熏也,谓自证分体能熏也,相见二分,用能熏也。见分能熏能缘种子,相分能熏所缘种子。其所缘种,堕所缘境色心万差诸法种子皆悉熏之。谓缘色时,熏色种子,缘心之时,熏心种子,色中种种不同,心中种种差别,一一缘其法,熏其法种子。如是熏习悉是从我自心自体分别势力而所起也。今此种子所生诸法,岂非从我自心起乎?转变道理者,既自体分转成相见,其义如上。一切缘虑法必有所虑解。其所虑解者,即是随应一切诸法。若能虑解定带所缘,岂为缘虑法无转变力乎。此理决然,是故自心自体势力能变现成诸境界也。以上二理可信唯心无境义也。’

 

书中以生变之义为熏习道理,缘变之义为转变道理。因此可知三界唯识之说依生变之义与缘变之义而得成立。

 

在唯识学中,所言之识,广摄八识及相应之心所等。故《成唯识论》卷七云(大正31·39c)︰‘识言,总显一切有情各有八识、六位心所、所变相见、分位差别,及彼空理所显真如。识自相故,识相应故,二所变故,三分位故,四实性故。如是诸法,皆不离识,总立识名。唯言但遮愚夫所执,定离诸识实有色等。’

 

此谓八识心王为识之自相;遍行等六位五十一种心所为识之相应;见分及相分(十一种色)为心王心所之所变;二十四不相应行法是心王心所及色法三者之分位假立;六种无为法为空理所显之真如,亦即心王、心所、色,及不相应行法等四者之实性。此等百法皆不离识,故总立识之名,唯识之说但为遮遣彼愚夫迷执离识外有诸法。如是,以能所分别,成立唯识之义名为虚妄唯识或不净品、方便唯识。反之,初地以上之菩萨悟入唯识之理,证唯识无尘智,存真识,名为真实唯识、净品或正观唯识。

 

《大乘庄严经论》卷五〈述求品〉(大正31·614c)︰‘由知二无我,为方便故,菩萨于三有中,分别人法皆无有体,是故无我;如是知已,亦非一向都无有体,取一切诸法真实唯识故。’

 

又,《转识论》亦载(大正31·62b)︰

 

‘立唯识义,意本为遣境遣心。今境界既无,唯识又泯,即是说唯识义成也。此即净品。烦恼及境界并皆无故。(中略)立唯识乃一往遣境留心,卒终为论,遣境为欲空心,是其正意。是故境识俱泯,是其义成。此境识俱泯,即是实性,实性即是阿摩罗识。’

 

◎附一︰法舫《唯识史观及其哲学》第二编第二章第一节(摘录)

 

释唯识︰‘唯’是独义、仅有义、不离义、简持义。次言‘识’者,‘识’是心识,或意识。言‘唯识’者,(1)以自然界非自然界一切法的作用,心识的作用独胜,所以说唯识。(2)以万有诸法的一切存在,都是假有的,只有心识才是实有的,所以说唯识。(3)以一切法的生起和存在、消灭等一切现象,都不能离开心识的关系,所以说唯识。(4)因为外在的境界相,原本不是实有的,而众生执为实有的,故必须简除这实有的‘执’。内在的心识体性作用,又都是实有的,但众生驰求外境,不知内心的实有,故怎须持取此心识之‘有’。所以说唯识。

 

复次,言唯识者,如经中常这样说︰‘万法唯识’,或云︰‘三界唯心所作’。什么是万法?怎样是唯识?万法即宇宙万有,也就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所研究的对象。佛教所谓‘法’这一字,包括得很广,不但心思所及言语所至皆是法,就是心言所不到的也是法。一切法总有两种︰一是有为法,二是无为法;或云有漏法与无漏法。此二种法总摄一切法。这一切法都是不离心识关系的,所以说唯识。现在再引经论来说明︰

 

(1)《百法明门论》说︰《百法明门论》是说明万法唯识的一个好例。如论云︰‘经云︰“佛言一切法无我”。云何一切法?云何为无我?’一切法者略有五种︰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法,三者色法,四者不相应行法,五者无为法。这就是五位百法。如表︰

 

┌心法─────八───┐

 

├心所有法───五十一─┼有为法──事相┐

 

五位┼色法─────十一──┤ ├不离

 

百法├不相应行法──二十四─┘ │心识

 

└无为法────六────无为法──理性┘

 

这一切法怎样称为唯识?《百法明门论》云︰‘一切最胜故,心所应故,二所变现故,三分位差别故,四所显故。’这五句就是说明唯识的。第一句即指心法,心法在一切法中是最殊胜的,最有力量的,因为心法能给他法影响,有主动的支配之力,又有自在义,所以说明最胜。第二句是指心所法,心所是属于心王的心理作用,与心识相应的,当然心是主体,心所是心的附属了。第三句是说明色法(物质外境),是心王与心所变现,所以色法是无实体的。第四句是指不相应行法,是由心识心所和色法,彼此差别作用上所现起的,故是假法。如时间、空间、数量、尺度、得失、生灭相、文字相等。前四句明现实的,第五句即是明理性的无为法。无为也非离有为法,别有其体,乃是有为法所显示的真理,故也是唯识。心王心所法是心理学所研究的一切心理现象。色法不相应行法,即数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所研究的对象。无为法的理性是哲学家的境界。总之,万法的事相与理性,皆不离心识而有,故曰唯识。‘不离’即科学说的‘关系’。在各种关系中又只有心识最胜,万有皆不离此最胜的心识,所以说唯识。

 

(2)依《解深密经》说︰‘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此中‘所缘’就是观察的意思。佛说眼等八识心心所法,所察的一切对象,都是唯识之所变现起来的。‘所缘’即所了别或所分别的解释。分别与了别略有不同︰分别对境界有简别义,了别对境界有认识义。‘唯识之所现’,现有二义︰(1)现起义,(2)变现义。凡物皆剎那变,由变而现。变在初剎那,现在第二剎那,不变决不现,或者说变现同时。如谷种子变现芽叶花果等。眼等所缘的种种境界,通通以心识为主缘而变现起来的。龙树《大乘二十论》云︰‘心如工画师,画作夜叉相,自画己自怖……。’这也说明万法唯心所现的意思。

 

(3)依《唯识义章》说︰‘成唯识言总显一切有情,各有八识,六位心所,所变现象(色法),分位差别(不相应),及彼空理所显(无为法)。如是诸法,皆不离识,总立识言。唯言但遮(止)愚夫所执实我实法。’

 

复依三性说︰《义章》又云︰‘彼愚夫等,由虚妄心,周遍颠倒,定执离识实有我法种种差别;说此唯识,唯言即遮彼等此遍计执,是谓遣虚,识言即我法识变,因缘假有,事实如此。依他而起,及彼假有空性真理,圆成实性,是二于事及理,皆正有故,是谓存实。’

 

◎附二︰印顺《唯识学探源》上编第二章第一节

 

唯识的定义,‘即是识’、‘不离识’,论师们有不同的解释。究竟唯有什么识?有的说是八识,有的说是阿赖耶,有的说唯是真心。这些,都是唯识思想的一个侧向,是唯识学的一流。偏执一个定义,这是一论一派的唯识学者。本人的态度,是想在复杂的唯识思想中,发见主流与共义,廓清宗派的偏执。所以先从大乘唯识学中,指出几个不同观点的解说,再去考察它与原始佛教的关系。这不同方面的解说,都是唯识学,是唯识学的多方面的开展;唯识学,也可说是几个思潮的合流。

 

大乘唯识思想,大概可以归纳为五类︰

 

(1)《华严经》〈十地品〉第六地说︰‘三界虚妄,但是一心作。’

 

一心,瑜伽派是把它解说做阿赖耶识的。但在某一系学者,不承认赖耶唯心论,以为这只是简别外道的世间由自在天所造;‘唯一心作’,还不出业感的范围。但由心造业而感得三界的果报,虽不就是唯心论,但未尝不是促成唯识的有力思想。这可以称为‘由心所造’的唯识。

 

(2)《解深密经》卷三说︰‘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中略)此中无有少法能见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时,即有如是影像显现。’

 

经说凡是我们所认识到的一切,并没有一种所谓客观独立存在的本质。当我们心识现前的时候,心上必然的现起一种境界相。因了错误的认识与执着,觉得它是离心存在的外境。实际上,那所认识的境相,只是自心现起的影子。唯是自心所现,所以叫做唯识。这种唯识思想,是立足在认识论上,从能知所知的关系上探发出来,是考虑所知的真相而发现的,这可以称为‘即心所现’的唯识。

 

(3)《解深密经》卷一说︰‘于六趣生死,彼彼有情堕彼彼有情众中。(中略)于中最初一切种子心识,成熟展转和合、增长、广大,依二执受︰一者,有色诸根及所依执受;二者,名相分别言说戏论习气执受。(中略)阿陀那识为依止为建立故,六识身转。’

 

本经,说明我们的身体和我们内心的认识活动,都依一切种子心识所含藏的种子而渐渐的开展出来。它是依胎生学的见地,说明众生的入胎,在胎中渐渐的发达,与现起认识的作用。这些,既是从藏在心识中的种子所生起,也就有唯识的意义。这可以称为‘因心所生’的唯识。

 

(4)《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四说︰‘如来之藏,是善不善因。(中略)为无始虚伪恶习所熏,名为藏识,生无明住地与七识俱。如海浪身,长生不断。离无常过,离于我论。自性无垢,毕竟清净。’

 

平常讲唯识,多以阿赖耶为依止,为说明的出发点。但阿赖耶的产生,一方面是依如来藏心,另方面是依无始来的虚妄习气。在这真相的如来藏,与业相的虚妄习气相互交织之下,才成立其为阿赖耶。因此,从一切法依阿赖耶而生的方面看,是杂染诸法的所依;另一方面看,也就是迷悟关键所在。迷、悟、染、净,都依藏心而有,所以也就是唯识。这杂染的习气,反映到清净的如来藏心,因而成为阿赖耶识,现起一切的虚妄相。这可以称为‘映心所显’的唯识。

 

(5)《阿毗达磨大乘经》说︰‘菩萨成就四法,能随悟入一切唯识,都无有义。(中略)四者,成就三种胜解随转妙智。何等为三?(一)得心自在一切菩萨,得静虑者,得胜解力,诸义显现。(二)得奢摩他,修法观者,才作意时,诸义显现。(三)已得无分别智者,无分别智现在前时,一切诸义皆不显现。’

 

菩萨因内心定慧的实践,一切境界都可以随心转变,或者不起一切。境界既可以随心而转,就可因此推论到一切境界的没有自体。如外境有离心独立的本质,那决不能因心的观想而改变。这是从佛弟子止观的体验而推论到的,可以称为‘随心所变’的唯识。

 

这五项思想,起初是逐渐的引发,各别的深入研究;等到思想的反流与综合,就走上唯识学的阶段,也才有真正的唯识学。后代的唯识学派,虽然都在融贯这五项思想,但不无偏重的发挥,因此成为思想不同的学派。

 

◎附三︰印顺《唯识学探源》下编第四章(摘录)

 

唯识,有认识论上的唯识,有本体论上的唯识。我们所认识的一切,即是识的影像,这是认识论上的唯识。至于宇宙人生的本体,是否唯识,却还有问题。有人虽主张认识中的一切,只是主观心识的影像,但对认识背后的东西,却以为是不可知,或者以为是有心有物的。假使说心是万有的本体,一切从此出,又归结到这里,那就是本体论上的唯识了。这本体论的唯识,在认识上,却不妨成立客观的世界。佛教的唯识,当然是出发于认识论,又达到本体论的。到了本体的唯识论,又觉得所认识的有它相对的客观性,这才又转到认识论上不离识的唯识了。部派佛教里,没有本体论上的唯识学,认识上的唯识无境,却已相当的完成。

 

唯识思想的成熟,主要是佛弟子们依着止观实践,而获得随心自在的事实证明。理论上,从非断非常的业感缘起的探讨下,展开了细心、细蕴、真我的思想,能为因性的种习随逐的思想。因大众、分别说、譬喻师的建立业因业果在心心所法的关系,心与种习结成非一非异的融合,完成唯识思想的一面。

 

任何学派,没有不承认我们认识的不正确,没有见到真理的全面,或者根本没有认识。佛教的生死轮回,就是建立在一切错误中的根本错误上──无明。它障碍了真智的显现,蒙蔽歪曲了事理的真相,使我们在虚妄的认识下,颠倒造业,流转生死。所以要解脱生死,就要看透我们的根本妄执。在这点上着力,才能突破生死的罥索,得到解脱。要知道什么是错误的认识,就要研究到我们究竟认识些什么?这些不是真相,那真相又是什么?在这样的要求下,认识论就发达起来,引出了妄识乱现的思想,外境无实的思想,这又完成唯识学的另一面。等到这细心、种子,与无境的思想融合,唯识学也正式完成。(中略)



更多资讯: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音流瑜伽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