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②《恒河大手印》第四讲

元音老人 音流瑜伽研究
2024-09-02



编者按:元音老人是当代有名的修行理论和实修的大家。据说,《恒河大手印》的密宗传承来自近代密宗大师贡嘎上师。密宗人士或对其大手印传承存疑。转载此文,谨供大家参考。文章观点并不代表公众号观点。


 

秦跋陀禅师又进一步问生公:“除此《般若经》之外,您还讲什么经呢?”生公答:“还讲《涅槃经》。”秦问:“请问涅槃之义是什么呢?”公答:“涅者不生,槃者不灭。”秦问:“不生不灭是涅槃吗?”公答:“是的!”秦曰:“这是佛的果上涅槃。什么地方是因上的涅槃呢?”公答不出来,公问道:“涅槃还有二义吗?”涅槃都是一样的嘛,还有二义吗?秦跋陀见生公不领会意思,就拿起如意问生公道:“你见么?”公答:“见。”秦问:“你见什么?”公答:“我见禅师手上拿着如意”。秦跋陀把如意“啪”地丢到地上,问:“你还见吗?”公答:“见。”秦问:“见什么?”公答:“见禅师手中如意堕地。”秦跋陀哈哈一笑:“观公见解,未出常流,何得名喧宇宙?”意即你的见解不出常流,如普通人一样着在相上,跟着我手中的东西转。(此时元音上师拿起一本书,问:这是什么东西?众答:书、佛经。师笑道:噢!着在上面了,哈哈!)嗯,把这东西掼在地下,还跟着境界转。你不知道色就是空,空就是色。为什么名气还这么大啊?这真冤哉枉也!掉头就走。

 

生公的弟子很多,他们迷惑了:哎呀,这是什么缘故啊?难道我师父讲错了?于是追上去问秦跋陀:“法师,法师,你怎么解释这色和空啊?”秦跋陀答曰:“你师父讲的也不能说是错的,只是他不会因中的色空义,只会果上的色空义。”弟子问:“如何是因中色空?”秦跋陀禅师说:“一微空故众微空,众微空故一微空;一微空中无众微,众微空中无一微。”一微空,一个微尘根本是空,没有自体,就是无自性。一个微尘空,其它的微尘当然也是空的了。依次类推,众微都空。众微空故一微空--众微都是空的,就是一切微尘都空,那么一个微尘也是空的了。一微空故无众微--连一个微尘都是空的,还有什么众微呢?众微空故无一微--既然众微都空,还能找得到一个微尘吗?他所讲的“众微空,一微空;一微空,众微空”是说一切事物统统不可得。

 

一切色相都是我们真心的妙用,所以要明白这个色空之义,我们能真正明白了,就在境界上见性,不须离开境界见性。如指树问:这是什么?说是树,着在上面了;说不是树,又违背、离境了。这到底是什么呀?换句话讲:“难瞒和尚”,一句话二面不着而显示这不能瞒的灵知就脱卸掉了。禅宗用的是脱卸法,不被彼色境捆住。他问你,就是看你是着有还是着空。你两面都不着,一句话就脱卸了。但又不能说“我不是空,也不是有”,那还是说道理,还是不行。须说一句字面上不着空有,而暗含空有的妙语,方合道妙。要证到这种境界,须时时刻刻观照,明白一切相都是自性所显现,不着相,也不离相。这即是宗下所谓的“不即不离”,明乎此,方能妙用圆融。世间法也不离事理,所谓事因理成--依空理做成功事;理因事显--事成功了,才把理显出来。无理不能成事,无事不能显理,故谓理事圆融。

 

理是什么东西呢?举一个例子:科学家设计一个东西,要把它造出来,就要先列出公式,算好数据,这公式、数据就是理。依照公式、数据去施工,就把这个东西做成了。比如我们造房子,造几层,要什么式样,先画出图纸,再算出需要多少钢筋、多少水泥、多少材料等。然后,工人照这个图纸去施工,房子就造成功了。造得好,就证明这个图纸是对的,就是这个理正确;造得不好,就是这个图纸错了,理不正确。所以,事因理成,理因事显。

 

理事不可分,事就是理,理就是事。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时时在境界上锻炼自己,磨练我们的真心。所以要明白色空之义,千万不要把空解释为空无所有的空。这空是妙有真空,就是我们的妙心、真心。真心在什么地方?就在事相上,不离事相,但是着在事相上也不对,着在事相上就是执着事,那也错了。我们禅宗有两句话,“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尽是法身。”大珠和尚讲:青青翠竹若是法身,那么人吃笋子就是吃法身了!竹子是笋子长成的,我们把笋子拿来炒着吃,岂不是把法身吃掉了么?所以说着在法身、着在事相上都不对。离开事相呢?离开事相落空了也错。所以,要不即不离,要透过事相见性,事事不住着。所以《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要着在上面,妙用真心时时现前。生者,就是显现,即你的妙有真心就现前了。所以,我们要时时刻刻无住,要磨练这个无住真心。

 

我们修法,不管是修净土宗,还是禅宗、密宗都要这样做功夫。比如说我们念佛,要不要修观呢?观是什么?观就是禅观,就是修定啊!你念佛名号,要心念耳闻,静静地倾听念佛声,才能摄心入定,这叫念佛观。念佛不是唱山歌,更不可一边“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边跟别人讲话,那不行!必须修“念佛观”,观就是修禅啊!禅有很多种,有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最上乘禅,还有外道禅。所谓凡夫禅、小乘禅者,就是心有异计。什么叫异计?就是心有差别。误认心和法不是一个路子,空和色不是一个东西,着在相上求色身健康,或是以为心法不是色法,色法不是心法,以偏空之理修禅等等,都是异计。外道禅呢?也是心带异计,它不是落空--偏于断灭,即是着有--着在“阳神、神我”上。以上都不是真正的禅道。我们修禅须先明正因,摆正知见,尔后择一与自己根性相契的正法来修习,才不致步入歧途。

 

为了使大家更明了起见,再将外道禅、小乘禅、大乘禅等复讲一下。欣慕佛道,厌离娑婆,这叫“欣厌之心”。在净土宗讲来,这是很好的,要一句弥陀,欣厌具足,就是希望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脱离这个娑婆世界。这“欣厌具足”在修禅上说来,凡有欣上厌下之心就是凡夫禅,没有入圣,还是凡夫境界。外道也是欣上厌下,他要成仙,要离开这个凡夫世界。他不明白仙就是凡夫,凡夫就是仙;佛就是凡夫,凡夫就是佛,本自一体,所以欣上厌下,往心外去求,不知道自性是真的,是故名外道。


音流(Sant Mat)资讯整理

https://santmat.kuaizhan.com/

 

音流瑜伽(Sant Mat)简介

http://santmat.cc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音流瑜伽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