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再活一次,和人生温柔相拥》(3)

安妮塔·穆贾尼 音流瑜伽研究
2024-09-02

 

第1部 你原本无须这么辛苦

 

1 童年,照见长大后的自己

 

我生长在一个多元文化交汇的环境中,每种文化都有其个性鲜明且时常彼此迥异的信仰。死而复生之后,回首往昔,我才深深认识到这种成长环境如何塑造了我,彻底影响了我的前半生。

 

印度是个神奇的国度,但并不是我的出生地。虽然我的父母都是印度人,都来自印度的海德拉巴信德省,我本人却出生在美丽的岛国新加坡。

 

我的祖父是一位纺织品商人,在斯里兰卡经营着自己的家族企业,在全球各地从事欧洲、印度和中国的纺织品进出口业务。由于公司的业务性质,我的父亲必须全世界到处跑,直到我刚满两岁时才在曾经的英属殖民地香港安居下来。

 

我的家庭出身使得我同时浸润于三种不同文化和语言。作为一个生机勃勃、喧嚣繁忙的国际大都市,香港的主要人口是中国人,在与本地人交往的过程中我学会了说粤语。而我的父母把我和哥哥阿努普都送到英式学校接受教育,学校是全英语教学,而且绝大多数同学也都是英国侨民。但是在家里,全家人都说我们的母语信德语,按照印度人的方式过日子。

 

我的父亲长得又高又帅,是全家人敬重的对象。尽管他内心深爱我们,但外表却非常严厉、不苟言笑,要求我们严格遵从他的规则。因此我很惧怕父亲,孩提时代我总是刻意避开与他碰面。与之相反,我的母亲对我和哥哥总是那么温柔可亲,所以我从不害怕告诉她我的真情实感。

 

对于哥哥,我充满了崇拜,尽管他比我大了足足五岁,我们兄妹的关系一直都非常亲密。对于孩子而言,五岁可是不小的年龄差距,所以我们很少玩在一块,甚至很少有争吵。事实上,他是我的保护天使,而我是他的小崇拜者。只要他在身边,我就觉得很安全,知道我可以敞开心扉和他谈任何事情。在我的生命中,从小到大哥哥都是比父亲更具影响力的男性形象。

 

作为传统的印度人,我父母的婚姻是家族包办式的,因此他们也希望有朝一日阿努普和我长大成人了,能给我们定下门当户对的亲事。按照印度传统,女人应当服从她的丈夫和家庭中的其他男性。

 

我的母语文化中充斥着形形色色的性别不平等。幼年时的我对此从不置疑,而且深信男尊女卑是天经地义的事。我第一次对男女性别差距感到不舒服是六岁时,当我无意间听到一个女人和妈妈的谈话。

 

“你女儿出生时,你有没有因为第二个孩子是丫头而失望呢?”那女人用印度语问道。

 

某种焦灼与不安在我内心油然而生。我静静等待妈妈的回答。

 

“没有,当然没有。我爱我的女儿!”妈妈的回答让我长舒了一口气。

 

“可丫头就是麻烦多,尤其当她们长大时。”那女人接着说,“生了丫头你就得时刻当心别把她们惯坏了,要不然她们就找不着好老公。更别提嫁女儿得置办的嫁妆年年水涨船高啦!”

 

“人是无法预知未来的。无论男孩还是女孩,来到这个世上都有自己的命。”我记得妈妈很智慧地如是应答。

 

“反正我很高兴生了两个儿子!”那女人骄傲地说。即使是我幼稚的小脑袋瓜也能觉察出她说这话时满心满怀的成就感。

 

后来当我和妈妈单独在一起时,我忍不住问她:“妈妈,女孩真的就是麻烦吗?”

 

“怎么会?!当然不是,‘拜塔’[1]小心肝!”妈妈赶紧答道。

 

她把我揽进怀里紧紧地抱着,我至今还清晰记得,那一刻我心中暗想:我决不要因为是女孩子而成为爸爸妈妈的麻烦。我决不要让爸爸妈妈有一点点后悔没把我生成男孩的想法。

 

那时候,年幼的我不可能知道,这最初的倔强念头会怎样贯穿我的前半生,我的生活环境、文化信仰会和我不甘的内心发生怎样的冲突,最终在我的人生里造成怎样激烈的旋涡。

 

我们在香港的第一个家是跑马地一栋九层楼上的公寓,可以俯瞰整个跑马场。我那时总是趴在窗口看那些身着彩装的赛马骑师训练马匹备战周末的比赛,常常一看就是几个小时。

 

公寓楼前的马路上有条有轨电车道。当我从七楼窗户向外凝神眺望时,总有电车叮叮当当从楼下驶过,惊醒我的白日梦。

 

几乎每个清晨我都是被一阵熟悉的香味唤醒嗅觉才起床的——那是檀香与玫瑰熏香混合的馥郁气息。我热爱这种香气,闻着它,我的心里就充满平和与宁静。睁开眼,我常常看到的是妈妈身穿色彩斑斓的纱瓦克米兹[2],质地多是上好的印度丝或法国雪纺,款款地走进家里祭神专用的小房间。

 

每天清晨,我的父母都会在黑天、吉祥天女、湿婆、哈努曼(猴神)、伽内什(象头神)的神像前冥想、祷告、诵经。他们用这种方式来唤起内心的力量,迎接新的一天。他们虔诚信奉吠陀经的教义,同时也严格遵从拿纳克宗师和锡金圣典的教诲。

 

我经常坐在神龛前,热切注视着父母的一举一动。我看着他们在各种神灵小小的塑像和画像前点燃线香,然后一边持香在半空中画圈,一边喃喃吟诵祷文。耳濡目染,我也照着他们的样子做。

 

晨祷之后,我会跟着我的中国保姆阿凤。她一边不停地忙家务,一边用粤语跟我说话。身材瘦小的她穿着传统的中式白衫黑裤,手脚麻利地在屋子里忙来忙去。我对阿凤特别依恋。从我两岁起她就一直在我们家,记忆中她就是我的家人。

 

平日里爸爸妈妈总要到傍晚才能回到家。所以一直都是阿凤来接我放学。回家吃过午饭后,她常会带上我去市场买新鲜的食物和日用品。我们一起坐电车去,每次和她出门逛市场我都很开心。

 

电车在公寓楼外一停稳我俩就跳上车。对我而言这就是一次冒险。电车行驶在香港逼仄拥挤的马路上,我目不转睛盯着车窗外看:跑马地、铜锣湾、湾仔……最后终于到了市场。阿凤紧紧攥着我的小手,我满心欢喜地留意着周围的一切,好看的、好闻的、好听的。爸妈从没带我来过这样好玩的地方!他们出门总是开车,而且只在百货大楼买东西。在我眼里,自由市场热闹喧腾,如万花筒般多姿多彩,与之相比,大商城简直乏味透了。

 

市场里堆满了新鲜农副产品、日用家居制品以及各种各样花里胡哨的小玩意儿,堪称应有尽有。摊贩们高声叫卖他们的货品,摊铺的排列杂乱无章,卖菜的、卖鞋的、卖花的、卖锅碗瓢盆的、卖廉价塑料玩具的、卖新鲜水果的、卖假珠宝首饰的、卖气球的、卖鱼鲜的、卖肉的、卖袜子手绢毛巾的、卖桌布窗帘的,诸如此类的交错挤在一起,很多铺子都给货品挤得满满当当,只能摆到街面上。这一切令我如痴如醉,一逛就是几个小时。

 

“阿凤,阿凤!快看那儿!那个男的要拿那条蛇干什么?”我用流利的粤语兴奋地嚷道。

 

“那是个蛇佬。他要把蛇捆起来,人家好买回去煲蛇羹。”阿凤回答道。

 

我吃惊地瞪大眼睛,紧紧盯着那条蛇在蛇佬灵巧有力的手中徒劳地扭动挣扎。蛇佬三下五除二就用细竹篾把蛇死死绑住,丢进塑料网兜里,我心里不禁对这可怜的生物产生了一丝恻隐之心。

 

尽管如此,我依然超级喜欢和阿凤一起逛市场。每次去市场都像是一次野外考察,让我过足探险的瘾!

 

即使是在我家生活了很多年后,每当我妈妈或者爸爸走进屋子时,阿凤还是会垂下眼睛避免直视他们。年幼的我对一切都充满好奇和疑问,总是围着她不停地问这问那,当然也包括她的行为。我记得自己一直想要调和阿凤和我父母之间的文化差异。

 

“你干吗要那样?”六岁的我很想知道。

 

“我干吗要哪样?”阿凤不解。

 

“为什么我爸爸妈妈一走过来你就低下眼睛朝下看呢?”我用粤语问。

 

“这样才尊重嘛。”她答道。

 

“为什么?”

 

“你爸爸妈妈雇我干活,他们是我的主人,我要对他们表示尊重。”

 

“他们是你的主人?”这说法让我很意外。

 

“是啊,因为是他们给我工作啊。”

 

“那我是不是你的主人?”我接着问。

 

阿凤开心地笑了,她已经习惯了我的刨根问底。

 

“才不是呢,你又没给我工作。我到这儿来就是照顾你的。”

 

“哦,原来是这样。”我恍然大悟,转头就去玩新玩具了。

 

我也很喜欢和阿凤的女儿莫依一块儿玩。打我五岁起,每到周末莫依都会来我们家住。她只比我大一岁,我的粤语又讲得很溜,所以我们很快成了朋友。我真心实意地喜欢这个玩伴儿。我们一起玩玩具,一起去家附近的公园玩,爸爸妈妈也很高兴每到周末家里能有小伙伴陪我玩。

 

礼拜天阿凤休息,中午她会带着莫依出去午饭,然后送她回外公外婆家,平时莫依就住在那里。那时候我从没觉得这有什么特别,如今回想起来才明白阿凤是位单亲妈妈,靠着父母的帮助一个人拉扯莫依长大。如果哪天我不和爸爸妈妈出去,阿凤就会带上我,和她们母女俩一起我特别开心。

 

和往常一样我们出门都坐电车。首先会去找个大排档吃东西,广东话里的“大排档”是一种街边的小吃摊,我们坐在木头凳子上,端着热气腾腾的面条或馄饨,吸吸溜溜吃得那叫一个香,一点儿也不理会身边的车来人往。吃完饭,阿凤就带着我们去莫依的外公外婆家。那是一栋简陋的中式阁楼公寓,不高,没什么装修,也没有电梯。阿凤和她的父母饮茶时,我就一个人在昏暗的石砌的屋子里转来转去,满脑子都是好奇,想要到每个角落一探究竟。阿凤他们喝茶用的是瓷质小茶盅,上面有五颜六色的釉彩,画着龙呀、虎呀等传统的十二生肖。而我用的是平底玻璃杯,喝的是果汁或者甜茶。

 

在那儿我从来都不会觉得厌烦。就算有时候会觉得他们的谈话很没意思,我还可以从大大的窗户望出去,欣赏楼下街面上的风景。午后太阳正烈,卖海鲜干货的小贩在街边铺上草垫,把新鲜的扇贝和海鱼放上去晒干。

 

可以说我在中西交融的特殊环境下度过了童年时光。香港是华人聚居的英属殖民地,那里的人既欢庆圣诞节和复活节,也以同样的热忱庆祝中元节和中秋节。

 

阿凤和莫依不仅教给我中国人的各种传统民俗和信仰,而且告诉我这些风俗节日的渊源与内涵。一到节假日莫依就会来我家住,实在是太令我开心了。比如中元节那天,也就是农历七月十四号的晚上,中国人全家老少都要祭祀他们远逝的祖先、超度新亡的亲人。

 

每到这个时候,阿凤、莫依还有家里的厨娘阿春都要给死去的亲人烧纸做的各种精美祭品,我和阿努普在一旁看得饶有兴致。她们在厨房的楼梯口背面点燃一个大火盆,把纸做的祭品一件件往火里放。有纸车、纸房,还有纸钱。中国人相信他们的祖先在另一个世界能享用这些好东西。

 

“阿凤,要是你给你的祖父祖母烧一座纸房子,他们就真能在天上收到一座房子吗?”我好奇地问。

 

“是呀,安妮塔。我的祖父母希望在他们死后我仍然会记挂他们、供养他们。人都应该尊重自己的祖先。”

 

烧完纸,阿凤、阿春和莫依在厨房坐下来吃一顿饭。白天阿春很花了些功夫准备这顿饭,饭桌上还会专门留个空位给逝去亲人的亡灵,并且特意供奉上食物,让死者和生者一同过节。我经常和她们一起吃这顿饭,而且真的很好奇供奉的食物能否让祖先们吃饱。

 

一年之中我最喜爱的节日还有中秋节。过节时大大小小的店铺都高悬起灯笼,流光溢彩,不计其数,可以任我从中挑一盏色彩最绚丽的。灯笼的形状大小各异,还有十二生肖动物形状的。我最爱的是玉兔灯!阿凤总是带着我和莫依一起去市场上的小店挑灯笼。

 

中国的中秋节在某些方面与美国的感恩节很像。一年之中,中秋的月亮最大最圆也最亮,亲朋好友彼此馈赠月饼、品尝月饼,月饼的种类与口味数不胜数。中秋之夜,我们点亮彩色纸灯笼里的小蜡烛,提着灯出门。我和莫依与邻居的小朋友们一道儿把灯笼挂到家门口、院子围栏或者树梢上。那一天我们可以比平时晚睡,在皎洁的月光与迷蒙的灯光下尽情嬉戏。

 

同样地,我的父母也会以极大的热忱庆祝所有印度传统节日,其中包括排灯节。每逢过节我们都要穿新衣服,真让人快活!那时的我,虽然还是个小毛孩儿,也爱死过节前买新衣服了!妈妈一般会带我和哥哥去当时香港商业中心区最大的百货店连卡佛买衣服。我们兄妹俩在童装区跑来跑去,我兴奋不已地流连在小洋装和连衣裙之间,阿努普则专注于衬衫和长裤。妈妈会帮我选定一件裙子,通常都是越艳丽越好,这样才和节日的喜庆气氛相配。

 

到了晚上,全家人喜气洋洋穿上新装,妈妈总会穿上一件崭新明艳的纱丽,并且戴上她所有的珠宝首饰;爸爸则穿上传统的印度男士长袍和裤子;哥哥穿西裤和衬衫,我穿新裙子。

 

梳洗打扮焕然一新后,我们就出发去跑马地的一座印度神庙,在那里我们和其他印度同胞一起吟唱拜赞,颂扬我们的神。

 

歌声与钟乐齐鸣,回荡在神庙高高的穹顶之上,随着夜色飘向远方。置身其中,我切切实实地感到那钟声回响在我的内心,触及我灵魂的深处。每逢印度的传统节日,神庙的庭院就装点得五彩缤纷,人们载歌载舞,一派喜庆祥和、生机勃勃的景象,焚香时产生的氤氲香气中又混杂着素菜中印度香料的味道,实在是美妙至极。我是多么热爱这节日的氛围啊!

 

“妈妈,我也要到前面去,让大师给我额头上点朱砂!”瘦小的我一面往拥挤的人群中挤,一面用信德语朝妈妈嚷道。

 

在印度教中,这种由法师点在信徒前额的朱砂印象征着第三只眼的开启,所以我每次去神庙都不忘得到自己额前那颗红色的印记。

 

正是因为我的印度血脉,我从小就相信因果与轮回。几乎所有的东方宗教流派都信仰因果报应与生死轮回,认为人生在世应该努力修行、不断提升自我,使灵魂通过无穷尽的生死轮回最终达到了悟。在那一刻,人就打破了生与死的无止境轮回,不再需要转生到肉体之身,这就是所谓的涅槃。

 

年纪小小的我一想到因果报应之说就不胜惶恐,所以我会很小心不去做任何可能让自己来世遭报应的事。我幼小的心灵时刻衡量着哪些行为可以结善缘而哪些又会结孽缘,由这些文化信仰所构建的善恶是非标准使得我能不断修行、完善自我。

 

直到死而复生之后,慢慢清理前半生的每一段经历和想法,我才意识到,从小对自己的要求是不是有些苛刻和过分了呢。回首往事,我发现我们大多数人从很小的时候就被动地学会了紧张、害怕,而我相信人绝非生来如此胆怯。

 

现在的我相信很多事,其中之一就是我们毕生孜孜以求想要实现的自我其实早就存在于内心,只是我们未曾意识到这点!呱呱坠地之时,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生命的高贵与伟大。但不知何故,在一天天长大的过程中,世界似乎一点点将其侵蚀殆尽。

 

童年时代,我的印度教信仰也教会我通过冥想与诵经来清除杂念、净化心灵,最终达到了悟。冥想可以帮助人们认识肉身以外更强大的自我。因此等我再长大几岁时,我已经很清楚人绝不仅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个体。

 

直到今天,我常常去上朋友的瑜伽冥想班,虽然那些施加给我们心灵的外来的信仰,并不真的能带给我们什么,像这样摈弃外在一切纷杂的单纯冥想,让我的身心都感到舒服,好像又回到了死亡来临、灵魂升华的那一刻。

 

* * *

 

[1]信德语中“我的孩子”的昵称。

 

[2]“纱瓦克米兹”也称“旁遮普服”,是除“纱丽”之外的另一种传统印度服饰。通常上身是一条宽松飘逸、长及膝部的袍子,下身是紧腿裤或灯笼裤,上衣一般在领口、袖口及胸前有绣花。

 

附:《再活一次,和人生温柔相拥》目录

 

 

1部 你原本无须这么辛苦

1 童年,照见长大后的自己

2 曾经路过心上的事,很久以后再碰,才知道一直有伤痛

3 逃婚:这一次,听从了内心的声音

4 你若不离不弃,我必生死相依

5 绝症,为什么偏偏落到我身上

6 寻找身心灵的救赎

 

第1部 假如人生再来一次

1 “死”去,我见到了天堂!

2 回去吧,无所畏惧地活下去

3 回到人间

4 不治而愈的奇迹,这是相信的力量

5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你应该早就不在人世了。”

6 站在宇宙的中心,放下,刹那花开

7 癌症自愈六年来的喜悦生活

8 再活一次,遇见完美的自己

 

第2部 和这个世界温暖相拥

1 我因何而病?又因何而愈?

2 每个人都有自我疗愈的能量

3 不强求,做自己,人生可以了无忧惧


音流(Sant Mat)资讯整理

https://santmat.kuaizhan.com/

 

音流瑜伽(Sant Mat)简介

http://santmat.cc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音流瑜伽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