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感——《竹窗随笔》
编者按:《竹窗随笔》是莲池大师(明代高僧,净土宗第八代祖师)晚年的随笔文集,由福建佛学院演莲法师进行白话注译。
慈湖,儒者也,不观仲尼①之言乎:“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则进于精神矣,复进于良知矣!然则是佛说之“真知”乎?曰:亦未也。真无存亡,真无出入也。“莫知其乡”则庶几矣,而犹未举其全也。
仲尼又云:“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夫泯思为而入寂,是莫知其乡也。无最后句,则成断灭,断灭,则无知矣!“通天下之故”,无上三句则成乱想,乱想则妄知矣!寂而通,是之谓“真知”也。然斯言也,论易也,非论心也,人以属之蓍卦而已。盖时未至、机未熟,仲尼微露而寄之乎易,使人自得之也。甚矣!仲尼之善言心也。信矣!仲尼之为儒童菩萨②也。
然则读儒书足了生死,何以佛为?曰:佛谈如是妙理,遍于三藏;其在儒书,千百言中而偶一及也。仲尼非不知也,仲尼主世间法,释迦主出世间法也。心虽无二,而门庭施设不同,学者不得不各从其门也。
【注释】
①仲尼:即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生有圣德,学无常师,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初仕鲁为司空,又为大司寇,摄相行事,鲁国大治。其后不见用,遂周游列国,均不为时君所用。六十八岁时返鲁,删《诗》、《书》,订《礼》、《乐》,赞《周易》,作《春秋》。曾长期聚徒讲学,有弟子三千,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后世尊孔子为“至圣先师”。
②儒童菩萨:据《广弘明集》卷第八引《清净法行经》云:“佛遣三弟子震旦教化,儒童菩萨彼称孔丘,光净菩萨彼称颜渊,摩诃迦叶彼称老子。”《辩正论》卷一:“太昊,本应声大士,仲尼即儒童菩萨,先游兹土,权行渐化,愍济五浊,宣布五常。”
【译文】
有人问:“慈湖先生是研究儒家学术的人,难道他会没有看到《孟子》一书中引孔子言:‘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这段话。也许他就是从这几句话进而推演为精神,又进而推演为良知的。这大概便是佛所说的真知吧?”我答道:这也未必。因为真知既无存亡,也没有出入。只有“莫知其乡”这一句与“真知”的意思略微有些接近,但仍不能说与真知完全相同。
其实,孔子还说过另外一段话:“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能泯除“思”、“为”而入于“寂”,这是“莫知其乡”的意思。但如果没有“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这一句,则又成了佛教所说的断灭。断灭,就等于是无知。“通天下之故”,如果没有前面“无思,无为,寂然不动”这三句,又成了胡思乱想。乱想,便是妄知了。能够由寂而通,这才可以称为真知。然而这样的言语,孔子也只是在论述《易经》时流露出来,并不是在论述心的真知。人们总以为这些话只是在于解释“蓍卦”而已。因为当时接受佛陀教化的时节尚未到,众生得度的机缘还未成熟,所以孔子只是稍微露出一点消息寄寓在《易经》中,使有心人自己去领悟这其中的深意。真是伟大啊!可见孔子是多么善于解说心法的呀!由此也使我更加深信孔子确实就是佛所遣的儒童菩萨啊!
或许有人说,既然这样,读儒书也就足以了生死,为何还要学佛呢?我说:佛谈论有关真知这样的妙理遍于三藏,而在儒书中,千百句言中只是偶然提及一二。孔夫子并非不知妙理,不过孔夫子是以世间法教化为主,释迦牟尼佛却是以出世间法教化为主。心虽无二,而门庭施设有所不同,学者不得不各从其门而入呀!
音流(Sant Mat)资讯整理:
https://santmat.kuaizhan.com/
音流瑜伽(Sant Mat)简介
http://santmat.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