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悟禅定第九讲 ①《丹道法诀十二讲》
编者按:胡孚琛教授,男,1945年12月生于河北省吴桥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主要学术专长是道家与道教文化,现从事中国哲学研究。1980年,胡孚琛教授接受钱学森院士关于调研佛、道二教的修持法诀,为人体科学作贡献的嘱托,破涉江湖、遍际山林、亲赴康藏、出入禅密,历时30年。终于完成了丹道、禅宗、密宗的调研任务,于2009年9月将80万字的《丹道法决十二讲》(三卷书)交到钱老手上。转载此文,仅供参考,不代表公众号观点。
开悟禅定第九讲 ①《丹道法诀十二讲》
禅定是梵文“禅那”(Dhyna)的音译,早在佛陀之前就载于《奥义书》中,而后佛教各宗派皆修之。据《大般涅槃经》,佛陀入定离欲界诸天而得初禅,依次到二禅、三禅、四禅等色界诸天,又经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等无色界四空天,而后直入涅槃之境,这是禅定修炼人的心灵依次必然经过的境界,丹道之性功修炼亦须遵循这条人类心灵共同的规律。对一般人来讲,禅定之修持,只要有善知识接引,诚而信之地到柏林寺等庙里打七、闭关,原不需要久历年所地读经,亦可深入佛境。至于净土宗的念佛法门,更不需多少理论,只要诚心不二的身、口、意三业并用,愚夫愚妇亦可行的。无奈我辈学人,不容易敬信某种宗教,习惯于从哲学和科学研究的目的出发,非要读透《大藏经》的诸多佛典,直到对其中的理论有了自己的理解,才敢于对此略抒浅见。
我之于禅定的修持和理解,是在练习静坐时首先详参傅金铨的《性天正鹄》,续而细读蒋维乔的《因是子静坐法》、《因是子静坐法续编》和月溪禅师(吴心圆)的《禅宗修持法》,初步有所悟解。1989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搞“清查”,集中学习两年,我记起《因是子静坐法续编》中所云:“方知古来学佛者,或从三论宗入,或从相宗入,确是一定之门径。杨仁山先生有言曰:‘相非性不融,性非相不显。’盖相宗则言相之极致,三论宗则言性之极致。若于二宗融会贯通,其于佛典,可以头头是道。”于是我立刻到图书室里翻阅《大藏经》,由《相宗八要解》入门,将法相宗的《解深密经》、《楞伽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及三论宗的《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依次借来读下去。
当时中国哲学史研究室的张春波先生还健在,他坐在我对面的椅子上一声不吭地听别人的批判发言,我知他曾跟随吕澂教授研习佛学八年,虽没有吕澂教授那么大名气,但书读了不少,足以回答我的疑问。张春波先生对我奖勉有加,劝我改行研究佛学,将自己的观点写成论文发表云云。我在学术界仅以研究道学见长,学佛是为有助修持,并不想涉足这一早已人才济济的领地,但在他的鼓励下我于《大藏经》竟一发不可收拾地读下去。几年后我又读到南怀瑾先生《楞严大义今释》、《如何修证佛法》和陈健民上师的《禅海塔灯》,如饮醍醐。我提到的这些书,除《性天正鹄》外,《因是子静坐法》、《禅宗修持法》、《如何修证佛法》、《禅海塔灯》都是近人的著作,不必像我那样先读法相宗、三论宗的原始佛典就能看懂,因之我向读者推荐先从这几本书入手了解禅定的真义。何况这些著者都是佛教的学界前辈,他们这几本书见地、境界都到位,除对丹道之论断有少许脚根不点地处之外,我至今还挑不出什么毛病来,应许为正传真授,因之他们已讲过的东西,我就不再重复了。由于我们的目标在于借佛学会通丹道,因之我仅从内丹学的视角谈些对禅学的看法。
第一节 禅法略论
禅宗乃佛学宝塔顶上的一颗明珠,欲修禅定以求明心见性,首先在行愿和见地上必须到位。在这方面,陈健民上师有几句譬喻:“以无常钱,买出离土,筑戒律墙,下菩提种,灌大悲水,施定力肥,开智慧花,结佛陀果。”这几句话很精要,把见地、行愿都包括进去了。一般说来,研究佛学的学者将流传于斯里兰卡、泰国等地的“南传佛教”称作“小乘佛教”,将北传至中国大陆的汉传佛教称作“大乘佛教”,将藏传佛教称作“金刚乘佛教”,也称“密乘”。
陈健民上师《小大乘修空及密乘大手印、大圆满、禅宗辨微》云:“密宗属金刚乘或称密乘,而禅宗则与西藏密乘之大圆满同一法系,故当属密宗,而不属与密宗对立之显教各宗。”“小、大乘同为‘修空’,小乘配四谛修空,大乘配‘六度’修空,其为修也固难。”“大手印为‘能’空,盖有明体之能,然后以此能空,套上所空便是。故较小、大乘为直接,然较大圆满为渐。”“大圆满为‘本’空,本空则较能空为顿。”“禅空则为‘证’空,最初开悟,已属证量;非证量物,皆为禅宗所唾弃。故在五事中,禅宗独高。”“故诺那老师称禅宗为大密宗。”(《曲肱斋全集》第一册)就禅宗而论,陈健民上师又分为“圣教如来禅”、“直指祖师禅”、“机用儿孙禅”、“口头河沙禅”,以祖师禅比白教大手印,以如来禅比显教般若乘之大中道,唯机用儿孙禅方可比大圆满。
禅宗之“人无我”和“法无我”都要空,其境界分“入处”、“出处”、“用处”、“了处”四个层次,《禅海塔灯》已辨析甚明,与大手印四瑜伽相比,入处可比“专一瑜伽”,出处可比“离戏瑜伽”,用处可比“一味瑜伽”,了处可比“无修瑜伽”。禅宗之修持,未正式开悟之前,先“参禅”而非“坐禅”,其方式是“看话头”或“跑香”和“打香板”。某些学者批评禅宗“参禅”而推崇“坐禅”,乃不明就里之论。禅宗修持者往往多年参访而不得开悟,但一经开悟即“善自护持”而闭关修禅定,故有“不破初关不闭关,不破重关不入山”之说。《续指月录》卷十载,宝藏普持禅师印证其徒慧旵悟后,嘱以“善自护持”,并送偈云:“见得分明不是禅,竿头进步绝言诠。发扬祖道吾宗旨,更入山中二十年。”六祖慧能《坛经》云:“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以邪见故。”“道由心悟,岂在坐也!”“住心静观,是病非禅;长坐拘身,于理何益?听吾偈曰: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原是臭骨头,何为立功过?”由此看来,禅宗以证量授受,以证量显现体用,并不专注打坐。
禅宗之开悟,在于通过参话头、跑香等方式截断意识流,使自己的灵明性体显露出来,证得此本来现成、周遍法界、无执无得、主客一体、离身心意识的空性。有时这种空性的显露,却似惊鸿一瞥,稍纵即逝。如人在酒醉时、性交时、灌顶时、惊吓时、心息相依突入佳境时、先天精气入中脉时、闷绝时、临终时、睡眠时、极度劳累忽尔休息时、紧张状态突然放松时,以及打哈欠、打喷嚏、憋急撒尿时、突然愣神时,空性光明显前,刹那间即能觉知,足见其是一种真实的心理现象。这种偶然的空性显露,并非宝藏普持禅师所云那样“见得分明”,尚不是明心见性,只有见米做饭,不动心安住于性地,保任如如,善自护持,才能真正证得灵明性体。
我在《道学通论》中,提出把人类的意识划分为三个层次。其一为表层的“常意识”,举凡感觉、知觉、记忆、判断、推理等日常认知活动,内丹学称之为“识神”,包括佛学的前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第六识),属“理性思维”的层次。
其二为深层次的“潜意识”,即弗洛伊德、荣格等精神分析学家所发现并研究过的人从胎儿、婴儿、少儿时期留下的心理印痕、心理未成熟时期受刺激遗留的童年记忆、人生的各种欲望、性欲和心灵创伤等印痕造成的非理性意识活动。佛学的“末那(manas)识”和“阿赖耶(alaya)识”大致属于这一意识层次。这种由埋藏在心理深层的多种人生欲望和生理本能激发的潜意识在背后强烈地影响着表层常意识的心理程序,人们可以从梦境、幻觉、自由动作、癖习、精神病、偏执、妄想等多种心理状态中破译出潜意识的“原型”。内丹学将未被净化的潜意识称作“心魔”,将净化了的潜意识称作“真意”。
其三是最底层的“元意识”,内丹学称之为“元神”,是一种先天遗传的本能意识,也是一种“灵性思维”能力。元意识是人类在亿万年漫长的生物进化中遗传在人的血肉之躯中尚未开发的信息库,它包藏着人在生物进化史上曾经有过的智慧和潜能。元意识相当于佛学里的“阿摩罗(amala)识”(一译“阿陀那识”),也称“无垢识”、“白净识”,是阿赖耶识所藏的“无漏种子”,是人身真正的“自我”,内丹学称作“主人公”。在佛典中,阿摩罗识一般被包含在阿赖耶识中不加区分,故“阿赖耶识颂”云:“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受熏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这就将阿赖耶识当作承担个体的人之业力和习气的轮回种子。而《解深密经》则云:“阿摩罗识(一作“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由此可知,只有阿摩罗识才相当于丹道中的“元神”。这样,内丹学的心灵修炼工程,也是一项凝炼常意识,净化潜意识,开发元意识的系统工程,同时也是一套发现“自我”,开发“自我”的心灵修炼程序。
在内丹学修炼中,常意识可以凝炼为“意念力”,意念力也可以作用于外部的自然界和生命界。潜意识可以凝炼为“阴神”,阴神是人格化了的潜意识,又称“梦生身”,佛教密宗谓之“中阴身”,具有离体体验、遥感、遥视、预知等超常的心灵潜能。元意识可以透过潜意识参预常意识的心理活动,展现为直觉、灵感、前知等先天的“灵性思维”形式。内丹家通过“入静”等心理训练“排除常意识”(丹家称“识神退位”),元意识便可显现出来(丹家称“元神呈现”),元意识显现是一种头脑十分清醒的“无思维”状态,它在潜意识层次里激发和应用称作“真意”。在内丹学修炼中,元意识经过开发和凝炼,可以逐步人格化为“阳神”。阳神是元意识的凝聚体,有成熟的人格,是有形有相的本我,可以脱离肉体存在,具有突破时空障碍的巨大神通,这是内丹学研究和修持中须待验证的一项课题。更为现实的是,元意识通过凝炼转识成智,从而明心见性,使自己圆陀陀、光灼灼的“灵明性体”呈现出来。这一“灵明性体”,道学称为“金丹”,佛学称作“真如实相”,是一种无生无灭的无分别相,是在“气离出入”、“心离能所”时呈现的“无云晴空”般的心灵绝对本体,即所谓人的“本来面目”。
藏传佛教噶举派“大手印”的修持,须经四次灌顶(瓶灌、密灌、慧灌、胜义灌)和四瑜伽(专一瑜伽、离戏瑜伽、一味瑜伽、无修瑜伽)的修持,则眼、耳、鼻、舌、身之“前五识”转为“意识”,意识再转为“末那识”,末那识继转为“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又转为“阿摩罗识”,直到阿摩罗识破而转为“法界体性智”,便完成了“转识成智”的心灵修持程序,这个程序在内丹学中称作“炼神还虚”。“法界体性智”即是道教内丹学中所称万劫不坏的一点“灵明性体”,也是佛学的“真如佛性”。阿摩罗识既相当于丹道的元神,也是佛学“去后来先作主公”的“轮回种子”。在尚未“转识成智”之前由它作主,但既转识成智之后,不受轮回,即由佛性(法界体性智)作主了。阿摩罗识转为法界体性智之后,其他各识亦随之而转,阿赖耶识转为“大圆镜智”,末那识转为“平等性智”,意识转为“妙观察智”,“前五识”转为“成所作智”,皆为“法界体性智”之妙用。
道学和佛学都是心物能一元论的科学观,但道学是“道本论”,佛学是“心本论”,佛陀的“心”相当于道学的“一”,故内丹学在“转识成智”(即炼神还虚)之后,还有一个“虚空粉碎”、“炼虚合道”的步骤,才能“以心契道”,达到“即心即道”的境界。
禅宗的功夫大多在“神”的层次上进行,需要在见地、行愿、持戒、布施诸方面都到位,外表上虽不见其做功夫,而实际上时刻不停地用功夫。禅宗以灵明空性为真如,空性能缘生万有,谓之“性空缘起”。缘生即因缘所生,不能缘生者为“顽空”,非禅宗境界,而万有(即万法,泛指客观世界的一切存在物)又缘生性空,谓之“缘起性空”。佛学认为人能证得人无我、法无我的“无我性空”,便可不入轮回,故陈健民上师诗云:“长寿何需药物功?金丹未就已归空;自从修习人无我,不在阎王支配中。”禅宗之修持功法,与藏密宁玛派(红教)的大圆满功夫属同一法系,和丹道中王重阳所传全真道功法相当,白玉蟾之上品丹法和闵小艮之《天仙心传》亦可与之比肩。由此可知,先师王沐先生判定全真道北宗功法偏重性功,当属不谬。
先师知非子亦有诗云:“六度之禅最为高,养生极则莫比肩。铅汞阴阳都扬却,人心不起道心圆。先天之先惟此是,法身炼就色身全。同类虚空皆可摄,体用动静相循旋。”先师知非子曾皈依于贝马布达上师、根桑上师、贡噶上师等,生前与陈健民上师多有交往,曾为陈健民《中黄督脊辨》作序。先师所谓六度禅者,系指第六度般若禅及大手印、大圆满等法门,就丹道而言,则以无念之念为阴,不息之息为阳,即阴即阳,将同类阴阳和虚空阴阳之丹道精华都摄为一体,故曰“铅汞阴阳都扬却”也。
附:《丹道法诀十二讲》 【上 卷】 目 录
引 言
三家四派第一讲(上)(下)
理事兼备第二讲
第一节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第二节 形、气、神三层次功法要点
净化身心第三讲(上)(下)
附录:丹道之防危虑险(上)(中)(下)
补亏正法第四讲(上)(下)
辟谷胎息第五讲
第一节 辟谷简论
第二节 胎息概说
行功语要第六讲
第一节 丹道行功的姿势
第二节 建筑心灵堤防
第三节 虚寂恒诚及“忘”字诀
第四节 丹道之火候
第五节 修阴神功法
两重天地第七讲
第一节 大同世界的道德社会
第二节 什么是道
第三节 道的宇宙论
第四节 两重天地的发现
第五节 21世纪科学革命的思考(上)(中)(下)
第六节 “两重天地”理论在丹道学中的应用
双修漫谈第八讲
第一节 双修功法的秘密
第二节 闭固之法
第三节 男女相恋之真谛
第四节 肉体返还之功
开悟禅定第九讲
第一节 禅法略论
第二节 何谓开悟
第三节 何谓禅定
第四节 入定的证量
第五节 开发灵性思维
第六节 自己作得了主
究竟境界第十讲
第一节 丹道的究竟义
第二节 内丹学的根本修持法诀
第三节 丹道秘传的方便法门
第四节 真人的境界
第五节 有关丹道生活化的法诀
第六节 新道学文化是当今世界唯一可行的文化战略
音流(Sant Mat)资讯整理:
https://santmat.kuaizhan.com/
音流瑜伽(Sant Mat)简介
http://m.santmat.bi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