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悟禅定第九讲 ⑥ 《丹道法诀十二讲》
编者按:胡孚琛教授,男,1945年12月生于河北省吴桥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主要学术专长是道家与道教文化,现从事中国哲学研究。1980年,胡孚琛教授接受钱学森院士关于调研佛、道二教的修持法诀,为人体科学作贡献的嘱托,破涉江湖、遍际山林、亲赴康藏、出入禅密,历时30年。终于完成了丹道、禅宗、密宗的调研任务,于2009年9月将80万字的《丹道法决十二讲》(三卷书)交到钱老手上。转载此文,仅供参考,不代表公众号观点。
开悟禅定第九讲 ⑥ 《丹道法诀十二讲》
第六节 自己作得了主
禅定是对人的生理和心理进行根本转化的修炼工程,《小止观》对“外善根发相”、“内善根发相”都一一作了论证,特别是对“辨邪伪禅发相”、“辨真正禅发相”等记述,对辨别禅定中的假相、幻景、禅病等都有实用价值,不可不知。在坐禅时,切不可把昏沉当作定境,须知不管修空、修有、修光明、修喜乐,如脱离不开意识境界,滞于识阴区宇,并不是道。特别是对坐禅中出现的各种境界,不可贪恋执著,禅学认为贪于妙乐境易坠欲界,贪于光明境易坠色界,贪于无念境易坠无色界,坐久如枯木落入无记定则易坠畜生道!
憨山大师《梦游集》云:“荆棘丛中下足易,月明帘下转身难。”“此身遗世真容易,欲世相忘却太难。”在禅定的实修中,排除杂念等相对容易,但在“光明境”和“空境”等非究竟境界中转身再前进一步却有难度。名僧大德隐修较易,但消除世间的声名之累却难。静坐中出现一片清清明明的境界,引发神通,是独影意识的发相,皆非究竟。《同安察祖十悬谈》云:“问君心印作何颜,心印谁人敢授传。历劫坦然无变色,呼为心印早虚言。须知本自灵空性,将喻红炉焰里莲。莫道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关。”坐禅入定境则光明生起,得胎息则大乐生起;拙火为精之激发,明点为气之潜能;不得乐不会得定,不得光明不生智慧,不入无念不能证空,身得轻安才是入定的效验。然而这些境界虽是禅定中应有的,但离究竟境界尚隔一重关。
禅定至无念之境,无见闻知觉,是空洞黑暗的“无明窠臼”,必须直观此“无始无明”,将其突然打破,阿摩罗识立即转为法界体性智,佛性便现出。佛性如火焰里的莲花一样,本不受污染,自我具足的。大手印的修持过程中身体会出现各种体验,有时如烈火,如狂风,如爆炸,只要将这些觉受直观照定,住于明觉之境,则可证入荀子所谓“大清明”的境界,终于转识成智而得佛果。坐禅必须既不散乱,又不昏沉,修行者的根器、业力不同,散乱、昏沉的原因不同,采取善巧方便的对治方案亦应不同,无论佛法、丹道,什么法门与自己相应就可修持什么法门。
顺便提及,《道藏》之《诸真内丹集要》载有《金丹证验》八条。一曰百日与太虚同体,以灵光为用,心定炁和而生乐。二曰心火下降,肾水上腾,百脉流通,鼻闻异香,舌生甘津,无食无睡。三曰坎离交媾,精炁逆行,开关通脉,和气流行。四曰灵光发生,隔墙见物,出现预知、预测功能。五曰大药透体,眉目生光。由此逐次深入,至六条、七条、八条,攻出精神上和肉体上诸多邪气阴精,或口语惑乱;或肠胃、口鼻、大小便有恶臭秽物排出;或排出香气脂膏等异物;或突发奇疾,头疼欲裂,身痛难忍、吐血、发出异味等;直至周身火发,炼尽阴精,丹田炁和,中宫神聚,火过清凉。而后神满炁行,渐能无食、无睡,进而无息、无脉,则入大定。再修至神炁合一,炼形换骨,神光罩体,百脉冲和,阴魔除尽,形神俱妙,方为金丹证验。以上所论,因人而异,不可刻意追求,以免出现“幻丹”。
丹道之证验和佛法相类,分别只在炼炁、炼神之入手工夫有异耳,皆不可执着其神炁之景象。如来本性,乃自然之妙觉,原不是“坐”出来的,亦非是搬弄精气可成大觉金仙。内丹家刘一明云:“一切参禅打坐之客,专弄识神之流,见此幻景假象,或神游西天,或项后生光,或杳冥而眼见诸物,或恍惚而云生足下,自以为正果成佛,差之多矣”。是故张伯端《悟真性宗直指》云:“不移一步到西天,端坐诸方在眼前。项后有光犹是幻,云生足下未为仙!”
在《佛经》和《丹经》指导修持的各种法门中,常常隐含有一个“主体”在里面,往往被学者忽略过去而未予深究。例如丹道最后达到“出阳神”的阶段,丹经中每言“阳神”先旋出即收,后出一里、二里再收回云云,这就隐含了一个“出阳神”的主体,是谁指挥“出阳神”呢?佛法中隐含着某种“主体”的修法更为普遍,如“令一心不乱”,“智气入住中脉”,“充满全身,各各毛孔皆有智气光明流布”云云,乃至对灵明性体、四瑜伽之智慧气的检验,皆隐有一个修持的“主体”在里面。因之湛愚老人《心灯录》干脆直承有一个不假修证万古长存的“本我”,佛法和丹道的一切修持法门都是这个“本我”的造作。然而佛法欲证得“人无我”和“法无我”,丹道讲“虚空粉碎,归于虚无”,都是要除掉这个“我”字。
这就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尽管佛法修出“灵明性体”,丹道炼出“阳神”,消除了历劫以来的业力和习气,万古不灭不入轮回,但倘若它们昧于“自我意识”,复归于宇宙的信息、能量、物质的自然大循环之流,这样在最终结局上修与不修是相同的,则佛道之修持又有何意义?如果修持者以成佛、成仙为目标最终结果是“无记”的自然状态,那么倒不如却病、健身、驻颜、延寿的“安乐法门”实际一些,人们何必苦苦以求佛道?其实佛陀的“心”,《心灯录》的“本我”,大手印的“灵明性体”,丹道的“阳神”,都属于道学里“一”的层次。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42章),其中“一”、“二”、“三”都是属于先天的。“三”是丹道的精、气、神,大手印的气、脉、明点等。“一”是人类所有修持法门的极限,它上通于“道”,下生万物,属于无主客、无物我、无差别、无缘取的先天境界。因之它既是主,又是客;既是我,又是物,故为一遍历大千世界无牵无挂的“真我”。
明心见性是法身,六通俱足是报身,千百亿身是化身。法身即是“一”,报身和化身是法身在“二”和“三”的层次上的展示。“佛”的概念却几乎与“道”相当,因之具有整体性和周遍性,是遍满宇宙、整体无分的,我们敬奉的释迦牟尼佛、燃灯古佛、弥勒佛、大日如来、阿魃佛、宝生佛、不空成就佛、阿弥陀佛、金刚总持、药师佛、无量寿佛等等佛号本质如一,是“佛”在“一”、“二”、“三”等层次上的示现,就像从不同窗口瞭望天空一样,受自己的业力局限而所见不同。这样,人明心见性达到佛的境界,实际上是达到“一”的境界,这是一种无颠倒妄想、无作意、无缘取的境界,因之必须上座与下座如一,醒时与睡时如一,修与不修如一,都能惺惺不昧,才是心灵的真正解脱。
佛法讲三界平等,色空不二,死生一如,不住此岸彼岸,“涅盘生死等空花”,皆是指此境界。不仅佛法如此,丹道也如此。如果醒和睡,上座和离座,修与不修打成两橛,则既不是佛的境界,也不是仙的境界。同时还必须强调的是,佛法和丹道修持的终极目标决不是那种昧于“自我意识”,如木石般“无记”的自然状态,而是在甚深大定中也须始终自己能做得了主!雪窦重显禅师偈云:“潦倒云门泛铁船,江南江北竟头看。可怜多少垂钓者,随例茫茫失钓竿。”所谓“失钓竿”,就是昧于“自我意识”,进入无记状态。须知主客一如,物我一如,彼此一如,是有如“庄周梦蝶”般的一种心灵境界,而非是失去“真我”,这也是佛陀在《圆觉经》中将“无我、无常、苦、不净”等“不了义”说法改为“常、乐、我、净”的“了义”说法的用意。这样,禅定必须自己完全可以作主,随时可以“入定”或“出定”,才是真境界。
丹道中的“投胎夺舍”功法,就是完全由自己作主转换生死的修持方法。佛陀说法屡忆及自己前生和历劫之事,说曾托生过鹦鹉和六牙大象,他如果毫无“自我意识”,怎么会记得这么多往事?此无他,佛陀只不过将理性思维转化为灵性思维而已,这就是所谓大机大用!《五灯会元》、《指月录》里记载洪州百丈山怀海禅师上堂说法,常见有一老人随众听法,有一日大众散去而此老人不走。怀海禅师问此老人为何?老人回答说自己在过去迦叶佛驻世时曾是百丈山的主持。因上堂说法时有人问“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老人当年答曰:“不落因果!”只此一句错,五百生坠野狐身。今请怀海禅师代下一转语,使脱野狐身。百丈怀海禅师曰:“不昧因果!”老人于言下大悟,遂脱野狐身!所谓“不昧因果”,就是不昧“自我意识”。
佛法最重者莫过于因果业报,虽神通第一之目犍连,禅宗西天祖师狮子尊者、乃至佛陀本人亦不能逃脱宿业果报,但可以自我之智见“明对之”,“看清之”,“偿还之”,“消化之”。怀海禅师这一转语下得实在好,对了知因果的“自我意识”不是执著,也不是彻底消除的“无记”,而是“不昧”。可见那些教人摒除“自我意识”导致“无记”的说法,最终还是滑向了“自然外道”,这种种自然外道,都是无大机大用的“野狐禅”!
实际上,在我们得证佛果处于明觉境界时,虽然各种念头已不复存在,但由眼、耳、鼻、舌、身所生起的体悟和觉受并没阻断。人的感官所生起的觉受乃法界体性智的根,又是激发灵性思维的根,在修持过程中是不会改变的,如此必然不昧因果。这里还须特别指出,我们所说的“自我意识”,决非理性思维层次上的“我”执,也非“无我”之执,明觉之境本来是“非我非非我”的,否则一句之错,也会落得五百生坠野狐身。因为在明心见性之后,人们就会获得贯通理性思维和灵性思维的大智慧,能够“出生入死”、“出有入无”,自由出入欲界、色界、无色界,因之《金刚经》云佛同时具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借用《金刚经》的说法,我们所云“自我意识”,即非“自我意识”,是名“自我意识”,是经过《金刚经》印证过的灵明性体。
《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四句偈”是“空世”之法印,“自我意识”亦非有为法。《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此“四句偈”是“空身”之法印,“自我意识”亦非声非色。《金刚经》云:“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此“四句偈”是“空心”之法印,不昧“自我意识”亦非“我相”。《金刚经》云:“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色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昧“自我意识”本是无所住的“清净心”而已。《金刚经》之“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即是不住涅盘,不住生死,不住有,不住空,不住此岸,不住彼岸,不住中流,从无住生起真心,以清净心利乐有情!经过禅定等修持,在达到佛的境界时,心理现象、生理现象、物质现象本质上是合一的。
当我们的业障销尽现出净相时,我们观想的本尊和天女也会化为真实的存在。因为我们的究竟本质和诸佛菩萨无二,而诸佛菩萨无处不在,故而我们观想的、心造的也是真实的,这就是色空不二、心色不二、空即是色的道理。灵明性体、阳神、佛陀的“心”都是“一”。在甚深禅定中,虚无空灵的“道”通过“心”将其不可思议的能量展现出来,即是神通,即是佛法的无比功德力。
《续指月录》载无为守缘禅师由“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句悟道后云:“以一统万,一月普现一切水。会万归一,一切水月一月摄。展则弥纶法界,收来毫发不存。虽然收展殊途,此事本无异致。但能于根本上著得一只眼去,方见三世诸佛、历代祖师,尽从此中示现。三藏十二部、一切修多罗,尽从此中流出。天地日月、万象森罗,尽从此中出立。三界九地、七趣四生,尽从此中出没。百千法门、无量妙义,乃至世间工巧诸伎艺,尽现行此事。所以世尊拈花,迦叶便乃微笑。达磨面壁,二祖于是安心。桃花盛开,灵云疑情尽净。击竹作响,香严顿忘所知。以至盘山于肉案头悟道,弥勒向鱼市里接人,诚谓造次颠沛必如是,经行坐卧在其中!既有如是奇特,更有如是光辉;既有如是广大,又有如是周遍。你辈诸人,因甚么却有迷有悟,要知么?幸无偏照处,刚有不明时!”
佛学和道学都是回向一切众生的学说,它们本质上是殊途同归的。我们将丹道推向学术的殿堂,将佛学与道学融会贯通,这无疑是很有意义的事业,也是为后人积累功德和回向加持力。同样,我们对丹道和禅定的研究也是藉由前人积累的功德和加持力开始的。前人经过艰难刻苦的努力,后人继续做下去就不必遭遇同样的艰苦了。
附:《丹道法诀十二讲》 【上 卷】 目 录
引 言
三家四派第一讲(上)(下)
理事兼备第二讲
第一节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第二节 形、气、神三层次功法要点
净化身心第三讲(上)(下)
附录:丹道之防危虑险(上)(中)(下)
补亏正法第四讲(上)(下)
辟谷胎息第五讲
第一节 辟谷简论
第二节 胎息概说
行功语要第六讲
第一节 丹道行功的姿势
第二节 建筑心灵堤防
第三节 虚寂恒诚及“忘”字诀
第四节 丹道之火候
第五节 修阴神功法
两重天地第七讲
第一节 大同世界的道德社会
第二节 什么是道
第三节 道的宇宙论
第四节 两重天地的发现
第五节 21世纪科学革命的思考(上)(中)(下)
第六节 “两重天地”理论在丹道学中的应用
双修漫谈第八讲
第一节 双修功法的秘密
第二节 闭固之法
第三节 男女相恋之真谛
第四节 肉体返还之功
开悟禅定第九讲
第一节 禅法略论
第二节 何谓开悟
第三节 何谓禅定(上)(下)
第四节 入定的证量(上)(下)
第五节 开发灵性思维(上)(下)
第六节 自己作得了主
究竟境界第十讲
第一节 丹道的究竟义
第二节 内丹学的根本修持法诀
第三节 丹道秘传的方便法门
第四节 真人的境界
第五节 有关丹道生活化的法诀
第六节 新道学文化是当今世界唯一可行的文化战略
音流(Sant Mat)资讯整理:
https://santmat.kuaizhan.com/
音流瑜伽(Sant Mat)简介
http://m.santmat.bi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