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传佛教:沙弥时回答熟悉经藏的郎仑大师有关法的提问《宣隆大师传 》(四)
编者按:南传佛教,又称上座部佛教,主要流传于东南亚一带。目前国内有一些实修团体在传授。其实修方法实用而有效,值得参考。宣隆(Sun Lun 即 Sunlun),也译孙伦,是南传佛教著名的成就者,初出家时的法名是 U Kavi(or U Kawi),因此,他仍是沙弥时,大家都会称他为迦韦师(Shin Kavi)。迦韦大师(Sayadaw U Kavi)是成为比丘后的尊称。当他仍是沙弥时,由于尊敬他的成就,有些僧腊或地位较高的大师也会尊称他为大师的。回到敏建镇家乡宣隆村的寺院定居后,他渐渐为善信们完整地尊称为:敏建宣隆古创大师迦韦(Sun LunGu Kyaung Sayadaw U Kawi of Myingyan),意即敏建镇宣隆村古创寺(洞穴寺)之迦韦大师;简称宣隆大师或迦韦大师。
南传佛教:沙弥时回答熟悉经藏的郎仑大师有关法的提问《宣隆大师传 》(四)
〔郎仑大师(Nyaung-lunt Sayadaw)问,迦韦师(Shin Kavi)答。〕
〔问〕迦韦师丨给我说说,什么是五种世间禅那(Jhana) (1)?
〔答〕我不懂大师的专门术语,可以让我用自己的方式和用语来作答吗?
〔问〕可以,你用自己的方式说吧。
〔答〕你问的东西好像与遍处(Xa«+^as) (2)的禅修对象有关。首先你用心注意那一对象, 然后你认真地想念着它,身体会出现鸡皮疙瘩(goose flesh),你感到快乐,接着你会 发觉自己安静下来。
〔问〕可以请你再说一遍吗?
〔答〕譬如说,这里有一禅修对象,你用心注意着它,然后你认真地思念着它,接着,身体 因出现鸡皮疙瘩而颤抖,你会感到快乐,之后你会安静下来。没有别的了,大师!对 于这些事情,你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和用语来表达的。
郎仑大师说:「好!让我想想:
『寻觅目标(禅修对象),然后用心注意目标是寻(Wtakka),
认真地思念着它(继续注意着目标)是伺(巧如似),
身体因出现鸡皮疙瘩而颤抖是喜(Piti),
快乐是乐(Sukka),
安静下来是心一境性(^^贫贫以沾)。』
全部正确。继续说后面的禅那吧!」
于是,迦韦师便把五种禅那逐一向郎仑大师解说。
〔问〕好!那么,空无边处定(3)的禅修对象是世俗谛的东西、还是胜义谛的东西?
〔答〕它的禅修对象是世俗谛的东西,大师。
〔问〕识无边处定(4)的禅修对象是世俗谛的东西、还是胜义谛的东西?
〔答〕它的禅修对象是胜义谛的东西,大师。
〔问〕无所有处定(5)的禅修对象是世俗谛的东西、还是胜义谛的东西?
〔答〕它的禅修对象是世俗谛的东西,大师。
〔问〕非想非非想处定(6)的禅修对象是世俗谛的东西、还是胜义谛的东西?
〔答〕它的禅修对象是胜义谛的东西,大师。
〔问〕当你由空无边处定向上升进至识无边处定的时候,你是以下地禅那(lowerJh如a)作 对象、还是以上地禅那(higher JM«a)作对象?(7)
〔答〕我是以下地禅那作为禅修对象来向上升进的。
〔问〕为什么?当你向上升进时,有需要以下地禅那作对象吗?
〔答〕有需要,大师!你需要以下地禅那作对象,让我打个比喻来说明:假设这里有个屎坑 (粪坑),你看到它便觉得可怕,因为担心自己会跌下去,于是你一面留意着它,一 面向上攀登到下一阶段来越过它。
到了那个时候,郎仑大师才感到满意。
有关这次问答,迦韦师后来评述:
「他们若继续问,我亦可以答下去的。如他们问:『藏经(Pi/aka)有言,在无物质存在的无 色界(Ar^pa Plane)中,不存在或无所有(Natthibho,non-existence)是不能以世俗谛去描述 的,那么,你怎么能以世俗谛的东西来作禅修对象呢?』我会答:『有不存在的世俗谛东西可 以作为禅修对象的。』他们或会问:『不存在的东西怎么可以作为一个世俗谛的对象来禅修 呢?』那时我会这样解释:『请看看这件东西,跟着我把它拿走,让它离开他的视线,然后再 问:『它还在吗?』被问的人会答:『虽然那对象已被拿走而不存在,由于他先前见过它,所 以他能回忆那件对象并以之作为禅修对象来认真想念的。』」
(注:不存在、或无所有,指什么物质性的东西也没有。「存在」的古译为「有」。)
郎仑大师向迦韦师询问了两天之后,耶拉大师便对郎仑大师说:「我派人请你来是因为我们曾 有协议,对于迦韦师所说的东西,你是可以随意接受或拒绝的。」跟着还向他表明,如果他已 询问完毕,便可返回他的寺院了。
郎仑大师没有说什么,到了第三天就离开了。返回寺院后,他用了三天去查阅三藏经典,希 望可以核实迦韦师的陈述,结果他发现迦韦师的所有陈述都是正确的。于是,他敲打悬挂在 寺院内的空心树鼓,发出讯号召集所有弟子,向他们叙述他与迦韦师的见面和问答,并鼓励 他们去学习与努力修持迦韦师所创立的禅修方法。
耶拉大师建议沙弥迦韦师正式成为具戒比丘。迦韦师拒绝了他的建议,并说:「大师!我目不 识丁,因此不想学习三藏经典,我更不懂戒律,只想继续禅修。」
耶拉大师劝导他说:「不要紧的,如果你不懂戒律,可以跟着我们所说的去做即可。如果你成 为了比丘,像你这样身份重要的人物,就算是执行为比丘授具足戒(Upasampada)、或是结 界(Smd) (8)等那么简单的仪式,都会对佛法的弘扬有很多好处的。」
经过耶拉大师的一轮劝说,迦韦师终于同意了。于是,在1921年4月4日星期一下午大约四 时零九分,迦韦师就于美铁拿镇(Meik-hti-lar)的耶拉寺(Yay-lai Monastery)内的简他戒场 (Khanta汾"^)与他的朋友维卩宅也师(Shin Vijaya) —起受具足戒,成为了具戒比丘。授戒 师是轩能简大师(Hinyan-Kan Sayadaw),至于念诵羯磨文(Kammavaca) (9)的工作,则由耶 拉大师、郎仑大师与另外超过十位比丘负责。当时,仪式的赞助人是坡先生(U Paw)与他 的太太杰娜(Daw Kyee Nyo),而坡先生是美铁拿镇的一位经纪。
注(1)禅那(Jhana):禅那是达至安止定之定境。一般指在禅定(止禅)修行中,可达至的「色 界五禅(或四禅)与「无色界四禅」,在这里,禅是禅那的简称。「色界五禅」是指:
初禅:有寻、伺、喜、乐、定(心一境性)等五禅支。
二禅:无寻,但有伺、喜、乐、定(心一境性)等四禅支。
三禅:无寻无伺,但有喜、乐、定(心一境性)等三禅支。
四禅:无寻无伺无喜,但有乐、定(心一境性)等二禅支。
五禅:无寻无伺,无喜无乐,只有定(心一境性)禅支。
把上述「色界五禅」中的二禅省去,即为比较流行的「色界四禅」之说法。
寻(vitakka,applied thought)是寻觅目标注意。
伺(w+cara,sustained thought)是继续注意着目标。
喜(piti,joy)是对「似相」的喜悦,属于行蕴。
乐(sukha,bliss)是乐受或体验「似相」的快乐感受,属于受蕴。
定(ekaggata)是对「似相」的心一境性(one-pointedness of mind)。
「无色界四禅」是指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等。
注(2)遍处das/pas):参考《字词集注》第6章之10。
注(3)空无边处定:巴利文是(AMsanancayatanaJhana)。英文是(Jhana of the sphere of infinite space)。「无色界四禅(那)」之一。
注(4)识无边处定:巴利文是(ViM卸ancayatanaJhana)。英文是(Jhana of the sphere of infinite consciousness)。「无色界四禅(那)」之一。
注(5)无所有处定:巴利文是(AkincaMayatanaJhana)。英文是(JhSna of the sphere of nothingness)。「无色界四禅(那)」之一。
注(6)非想非非想处定:巴利文是(NevasanndndsanndyatanaJhana)。英文是(JhSna of neither perception nor non-perception)。 「无色界四禅(那P)」之——。
注(7)下地禅那(lowerJh如a)与上地禅那(higher Jhana):经论有把「三界」分为「九地」 的说法。三界中之九地,欲界占一地,其他色界和无色界各占四地。由下而上之「九地」 名称为:欲界的(1)五趣杂居地;色界的(2)离生喜乐地(初禅)、(3)定生喜乐地(二禅)、
(4)离喜妙乐地(三禅)、(5)舍念清净地(四禅);无色界的(6)空无边处地(空无边处定)、
(7)识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定)、(8)无所有处地(无所有处定)、(9)非想非非想处地(非想 非非想处定)等。以上九地,因皆贪着境界,不肯离去,所以叫做地。又因为是从有漏业 因所得来的果报,所以又名「九有」。所谓「下地禅那」与「上地禅那」,可以下面的例子 来了解:「空无边处定」是「识无边处定」的「下地」;而「识无边处定」则是「空无边处 定」的「上地」。
注(8)结界(&>幻:为进行授戒或其他法事,在建寺院或作戒坛前,限定其区域境界,谓之结 界地。结界(STma、是僧团为了举行诵戒、授具足戒、入雨安居、自恣等羯磨而设立的特 定场所或建筑物。对共住在一个寺院或某一区域内的僧团是必要的,若没有合法的结界
(汾"^)就不能举行如法的僧团羯磨,不如法的羯磨就不能如法传授比丘戒。
注(9)羯磨文(Kammavaca):羯磨(Kamma)为音译,意译为作业,即作授戒、忏悔等事业的 一种宣告仪式,由此宣告仪式的宣告文(即羯磨文),而成就所作之业。
音流(Sant Mat)资讯整理:
https://santmat.kuaizhan.com/
音流瑜伽(Sant Mat)简介
http://m.santmat.bi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