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证心得:114 简谈生命修炼中内境的原理《青衣江道长问答录》
内景是外世界的反映,外世界有多大,内世界就有多大
编者按:“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佛菩萨为众多求道者示现了无数修行法门(或系统),因为下手处不同,实修过程或许也不同,但是因为“归元无二路”的缘故,我们总可以从其他实修系统或其实修过程中得到启发。本文作者为青衣江道长,即王崇然道长,文字资料整理自青衣江道长与其弟子们的对话。具体实修,请在传承上师指导下进行。转载此文意在为Sant Mat的修习者的实修提供参考,不代表公众号观点。
再及:文中青衣江道长的见地,源自他自己的实修经验,对其他实修系统或法门的看法纯属他个人的意见,不代表公众号同意其意见。转载此文的唯一目的,是供大家作为实修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参考。谨此再次说明。
修证心得:114 简谈生命修炼中内境的原理《青衣江道长问答录》
我们知道了身外的世界对于个体生命不是永恒的存在,于是从自己生命的本身入手去寻找那个不变的永恒,即本体,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的特异现象发生显现,这种显现即内景,内景的显现是内修境界升华的一个标志,是精气神一体高度凝聚的必然结果,所以对内景的认识是修行人必须面对必须深讨的重要课题。各种完整的修炼方法都有这方面的介绍,能指导修炼的人不迷惑,不进入误区.但是对大多数没完整传承的修行者来说,这些现象在修行中往往造成障碍而不是进步,很多人在内境里一生都走不出来,于是有必要把这问题作一些阐述,作惑于此境的修炼者参考。
内境是最复杂最难统一做标准描述的境界,因为内景是外世界的反映,外世界有多大,内世界就有多大.完整的功法里都有比较固定的内景流程,每一个境界都有比较明确的标志,师傅根据内景的展现就很明白徒弟走到了哪个阶段.该注意什么,下一步会怎样等等.最古老的完整传承里,内景最完整又公开的记叙应当是《黄庭内景经》吧.对各种内境现象的根源阐述得最周全的,我见到的应该是《钟吕传道集》,实际上已经把各种静中玄象原因作了概括。我这里仅以个人的经验作谈论探讨,不是对现象的情况作分类概括,分类概括等将来把《钟吕传道集》更细致些翻译就行了.我主要是对玄象的生成原理作解释,把道的本体和生命的原理在内修中发生的作用作些简单论述,提供给喜欢修行的人参考.
《道德经》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这'营魄"就是魂魄的意思,为什么要魂魄抱一呢?这就牵扯到道教的生命观和修行原理。我们知道,人是由身体和心理两部分组成,身体负责对外世界的一切接触活动,并负责把接触活动的一切消息传达给思想,由思想作记录整理形成观念,再对所接触到的外在现象感受作出判断并赋予行动指挥。这个作判断反应的心理,在道教的生命观里,是由两部分组成,即魂和魄。这是最原始古老的认识,也是最高最完美的表达。后来的各修炼法门为了对初修者提供方便,把魂魄作了细化的分解,其中以三魂七魄最为大众所知。其实魂魄已经把生命现象解释透了,而三魂七魄中的魄,其实仍是原始魂魄中魂的部分,属于魂的范畴。
魂魄就是一切生命的精神实质,所有身体的外在反映都在给魂魄提供知识和依据,由魂魄作反应思考和应对。这意思是说,魂魄本身是空空的,不存在任何的观念思想,魂魄对事物现象的一切反映,对一切反映中的元素,都是由身体外部的接触提供的!而身体的一切感受,同我们所见的这个宇宙,同这个宇宙的大千世界,是密不可分的,我们身体的存在,完全依赖于这个宇宙,依赖于这个物质世界而存在,如果离开了这个物质世界,身体亦将无法安存。所以,身体又成了心理的支撑,成了心理的总内容--由此可知,身体和心理是互为主宰互为支撑互为元素的:物质世界--即身体感触到的世界,主宰着引导着心理,心理的判断思考,反过来又指导着作用着身体的行动!这两者,没有谁是第一性和第二性的比较,在具体事件当中要看所站的角度!
思想,也就是魂魄(思想严格说只能是魂)--是这样的作用着身体,那么魂和魄又是怎样结构组合的呢?道教原始的生命观认为,魂和魄一个属阴,一个属阳,一个主静,一个主动.阳魂就是思想,主动,是注意力,是对身体接触到外世界之后的第一反映,阴魄就是不变化的本源,主静,是对思想的承载,是一切万有的实质和内含.宇宙天地万物的总依赖。所以魂和魄之中,阴魄是体,阳魂为用。
我们一切的生命体,都由魂和魄组成,每个生命的魄都一样,并和宇宙的本源同为一体.魂是生命的意识,是各生命体对外界一切现象的认识归纳反映处理的结构,所以各生命体对世界外在现象存在不同的观念和判断.
魄既然同宇宙的本源是一回事,宇宙的一切从开始到终结(其实没有开始和终结)都紧密有序地排列演变着,也就是,过去和未来都摆在那里,没有秘密可言。那么,宇宙的本体应该是知道这个有序排列的,我们是怎么知道宇宙的过去未来有序地排列运转着的呢?怎么知道宇宙的本体知道这个有序排列的呢?这里先不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只是大体了解中国古代圣人给我们留下了解这个有序排列的方法就行,别的教也有了解这个排列的方法,中国古代圣人留给我们的方法除了修行,还有就是"易"学,"易"通过时间的切点观察事物在这个起点上产生的事件会按照怎样的一个轨迹去运转,其过程结果都清楚地显示我们的面前,我们因此而知道宇宙是有序的排列,也就多少推测出宇宙的本体知道这个排列.意思就是说,宇宙的本体对宇宙过去未来的运转,都明白地知道,并且承载着这种运转.
生命的魄同宇宙的本体是一会事情,宇宙的本体知道宇宙的排列,生命的魄当然也知道这个排列,也就是,生命的魄同样知道一切过去和未来--既然如此,生命就应该知道一切过去和未来,可我们为什么不知道呢?这就是我们魂的障碍所致。
我们进一步来探讨魂的情况,魂是我们的思想意识对世界现象的综合积累反映,我们每对世界有了新的接触产生新的疑惑时,须对新事物作出判断,判断的结论从哪里得来呢?这就是魂对魄的依赖关系.魄本无情感无见地无偏坦无依恋,它好比大海的水,只是承载,魂好比水上的船,一切的行动运转都源于海.魂又好比大海上的浪花,因为动而拘束了自己,如果海水是宇宙的一切全面的智慧,浪花的腾摇翻滚,就使其脱离了原来的博大宽广,其见识智慧都因为拘束独立而狭小起来.生命个体的魂魄结构,实际上就是魂脱离了魄而成游离状态的存在.生命在存在的过程中,相当于浪花离开大海的暂时存在,这个存在的短暂过程同魄的关系,就是船和海的关系.
举例来说明魂的活动状态:我们在思考任何一个问题的时候,我们的魂就依附这个问题而存在,我们在爱好一件事物的时候,我们的魂也跟在这件事物上变化飘移,魂始终追随它认识感觉执著的一切去暂时存在,怎么都不能停止下来与魄相依.老子道德经上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庇乎、、、"。都是在告诉人们,怎么样丢开执著,让魂魄相守,以及魂魄相守的状态.魂魄能相守,就叫得道.
魂因为依恋外情而不能与魄相交,所以在同外宇宙万有接触时候,产生暂时依赖感,并且在这暂时依赖感里悲喜生死,身体所随心魂的爱恨取舍而劳碌奔波,"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庄子》.生命也就成为无依的浮云,流浪在没有支点的变化上找不到归属。
修行的人安静之后,断决游魂对外世界的交往依赖执著,注意力转移到内世界来,其精气神因为摆脱了对外世界的消耗,在内世界积聚而成力量,这力量到一定程度时候,必然对身体这个小宇宙进行良性的调节--身体的健康精力的旺盛正是这力量调节的初级表现.这时候,魂只是相对安定下来,并不是同魄已经相守,外世界留下的强大记忆和各种停留在记忆里的积累,会不断涌现,借助精气神积聚的力量,跟随我们的记忆转化成各种内境,在我们内世界展现。这时候内境的展现过程随入手的不同而很不一样。我所了解的丹道和禅定在内景上有共同的部分,也有不公的部分,而非正统修行的内景更是无序--这里暂不探讨,主要说明内景的原理。
因为外景不断灭,内景就不会产生,所谓"心死神活"或者说"人心不死,道心不生"也就这个道理.但是内景的升起也是由本体所承载,也就是在魄的支撑下运转,支撑这个内外世界的总根源仍是无来无去无偏无依的魄。
内景是安静的结果,安静的人,神识比较集中,因为静能够生慧,故而能够返观。慧是静中所得的必然反馈,神通功能则是精气神足的展示,必须得把这两种情况分清楚。
如果能够自然的安静,就不需要外在的主动和被动的断灭了,因为安静已经是一种对外缘的断灭(主动或者被动断灭得到的是安静,自然安静也是安静,都不是绝对的,是相对于自己的思想而言的----这思想是对内多还是对外多)
孩子离开母体以后,一般教育的知识都是向外的张扬,没有见谁教育孩子返观内视。所以我们一直就因为知识而生活都在外面,不知道自己也是一个世界。前面说的转让内景的四个基本条件,是相对于这个普遍现象说的。我们在有了自己的思维和对生命宇宙的了解认识,在接受宗教性质的观点以后,许多人不需要去被动断灭外世界的执著,转让转到内景的修行上来,这种情况也是很多的。
至此,我们已经明白,内景的展现必须有这几个条件:一是对外世界的断灭,二是精气神的充盈,三是魂在意识里的记忆停留.
了解上面的原理后,下半部分我们将探讨内景所展现的特异功能和各种神通的成象及实质,使我们不再把玄象看得太神秘,从"玄之又玄"中走出来,回归到平常.因为修行大都从有为之门循进,由无为之门垮出。
音流(Sant Mat)资讯整理:
https://santmat.kuaizhan.com/
音流瑜伽(Sant Mat)简介
http://m.santmat.bi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