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辨难答疑第十一讲 第三章 (2)《丹道法诀十二讲》中卷

胡孚琛 音流瑜伽研究
2024-09-02


编者按:胡孚琛教授,男,1945年12月生于河北省吴桥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主要学术专长是道家与道教文化,现从事中国哲学研究。1980年,胡孚琛教授接受钱学森院士关于调研佛、道二教的修持法诀,为人体科学作贡献的嘱托,破涉江湖、遍际山林、亲赴康藏、出入禅密,历时30年。终于完成了丹道、禅宗、密宗的调研任务,于2009年9月将80万字的《丹道法决十二讲》(三卷书)交到钱老手上。转载此文,仅供参考,不代表公众号观点。


辨难答疑第十一讲 第三章 (2)《丹道法诀十二讲》中卷

 

第二节  填髓法和抗寒功

 

我们说过,《封神演义》一书乃内丹学家陆西星所作,其第89回有一段“纣王敲骨剖孕妇”的故事。其中大意说纣王同妲己在鹿台上凭栏看朝歌积雪,见西门外行人跣足过河。“只见有一老人,跣足渡水,不甚惧冷,而行步且快。又有一少年人,亦跣足渡水,惧冷行缓,有惊怯之状。纣王在高处观之,尽得其态,问于妲己曰:‘怪哉!怪哉!有这等异事?你看那老者渡水,反不怕冷,行步且快。这少年的反怕冷,行步甚慢,这不是反其事了?’妲己曰:‘陛下不知,老者不甚怕冷,乃是少年父母精血正旺之时,交成胎,所秉甚厚,故精血充满,骨髓皆盈;虽至末年遇寒气,独不甚畏怯也。至若少年怕冷,乃是末年父母气血已衰,偶尔授精成孕,所秉甚薄,精血既亏,髓皆不满,虽是少年,形同老迈,故遇寒冷而先畏怯也。’”纣王为了验证妲己的论断,竟派侍驾官员将老少二民拿上鹿台敲骨验髓。“纣王命:‘将斧砍开二民胫骨,取来看验。’左右把老者、少者腿俱砍断,拿上台看,果然老者髓满,少者髓浅。”

 

由内丹学的视角来分析这段故事,填髓强骨之术为丹道筑基功必不可少的修炼步骤。填髓强骨不仅是抗寒功的必要条件,而且也是同类阴阳男女双修丹法铸剑功的前提。吕祖《指玄篇》云:“二八佳人体似酥,腰间仗剑斩愚夫。分明不见人头落,暗里教君骨髓枯。”只这“骨髓枯”三字,便可知道强骨补髓对男女双修丹法是性命交关的筑基功。

 

按“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的筑基功总诀,欲“强其骨”必先“实其腹”。“实其腹”即“凝神入炁穴”,在腹部凝炼阳性物质引发放热反应,达到“炉内赫赫常红”,生起拙火,随之以“众人之息以喉,真人之息以踵”的法诀将之引向足底,得“芦芽穿膝”和“肘后飞金晶”之验,补髓强骨之功就完成了。“虚其心”为“炼己”,“实其腹”为“胎息”,“弱其志”为“惩忿窒欲”,“强其骨”为“补髓抗寒”,这是一种内外结合的系统修炼功夫。除内功之外,还有种种外功如站桩功、“十六锭金功”、《易筋经》和《洗髓经》功法、瑜伽功、密宗“宝瓶气”和修“拙火”等,皆可达到填髓强骨的目的。这些功法人们不难在社会上学到,故拙著不再加讨论。

 

这里附带说明,《易筋经》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并非传自印度。其源流考证如下:

 

(1)秦汉时,方仙道的养生术中已包含有易筋经的原型。

 

导引术由中国原始社会的巫舞发展而来,渊源甚古,至春秋战国时期成为方仙道的一种养生方术。《庄子·刻意》记载:”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汉书·艺文志》载有《黄帝杂子步引》、《黄帝歧伯按摩》等篇章,说明汉代各类导引术曾在社会上兴盛一时。湖北江陵张家山247号墓出土汉简《引书》,其中的导引术已相当完备。特别是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导引图》,其中有40多幅各种姿势的导引动作。经分解这些姿势,发现易筋经的基本动作可在《导引图》上找到原型,这有力地证明了易筋经最初源于秦汉间方仙道的养生术。

 

(2)魏晋南北朝时期,方仙道的养生方术分别在道、释、医、武四家流传。

 

方仙道至东汉一变而为黄老道,至汉末演化为道教,道教中因此流传有原来方仙道的导引养生术。自先秦巫医分家后,汉末方仙道的医和仙亦分家,方士医学自此产生。当时,医书称为“方书”(如《五十二病方》、《肘后备急方》等),被收入《艺文志·方技咯》,学医叫“为方”,治病有效称“善为方”。魏晋时著名医学家华佗被列入《方士传》,《后汉书·华佗传》说华佗“精于方药”。所以方士医家不仅治病,也传承了原来方仙道的导引养生之术。《华佗传》记载:“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颈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华佗这段话不仅说明方士医学借助五禽戏健身治病,也说明五禽戏来自“古之仙者”,即方仙道。易筋经和五禽戏、八段锦等功法同源,皆源自方仙道的养生术,同在医家流传。

 

医术和方术分家,起自宋代,至金元时期四大医家兴起,才形成现代面貌的中医学,方士医学也逐渐融入道教之中。据葛洪《抱朴子外篇·自叙》记载:“又曾受刀楯及单刀双戟,皆有口诀要术,以待取人,乃有秘法,其巧入神。若以此道与不晓者对,便可以当全独胜,所向无前矣。晚又学七尺杖术,可以入白刃,取大戟。”从中可知,魏晋时期中国武术已成套路,且有口诀秘法,师徒教授承传,形成了武术家的职业群体。由此,导引养生术在武术团体中流传,亦顺理成章。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初时依附方仙道,后依附神仙道教,在当时人眼中,佛教亦不过神仙方术的一种而已。六朝时佛教势力膨胀,渐脱离道教而自立门户,但僧侣们仍修习导引养生术以健身祛病。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导引养生术分别在道教的道士集团、佛教的僧侣集团、医家的方士集团和武术家的武师集团中得以流传。

 

(3)唐代后期,《易筋经》开始了最初的创编,其雏形兼具佛道两家特点。

 

考《正统道藏》中《气法要妙至诀》、《幻真先生服内元气诀》以及《延陵先生集新旧服气经》中《修养大略》,都有“凡服气者何求也,以其功至,则气化为血,血化为精,精化为髓。一年易气,二年易血,三年易脉,四年易肉,五年易髓,六年易筋,七年易骨,八年易发,九年易形”之说。这与《嵩山太无先生气经》中《调护诀》所述“五年易髓,六年易筋”相同,嵩山亦为少林寺本山。以上书中所载资料皆唐代中期社会盛传的功法,有些气法书(如《幻真先生服内元气诀》)记有“天宝”至“大历”年号,可见中唐以后社会上已盛传“易髓”、“易筋”之说。

 

又考《易筋经》、《洗髓经》功法动作和孙思邈《千金方》中所载《天竺国按摩法》、《老子按摩法》的动作相似,可知《易筋经》功法的创编,乃是综合此二种按摩法而来。《易筋经》、《洗髓经》兼具佛道二教的特点,与《千金方》中《天竺国按摩法》有渊源关系,这也是《易筋经》传承托名达摩的根据。唐代佛道二教均较开放,但自武宗会昌灭佛,佛教受到极大压抑。唐末五代时,社会优秀人才大量流入佛教,禅宗各门派非常兴盛,禅定流行。而宋真宗赵恒继位后假造天书粉饰太平,道教大兴,内丹学南宗随之兴起,道家修炼之术风格大变。据佛道二教斗争的形势推测,考虑当时的社会条件和人文风格,《易筋经》的创编,可能在唐武宗去世之后至宋真宗掌国之前这段时间(约847—998年)。

 

(4)唐宋间,《易筋经》由少林寺的僧侣集团创编完成,至明代开始流传于社会。

 

《易筋经》自古与《洗髓经》并传,有《伏气图说》、《易筋经义》、《少林拳术精义》等异名。《易筋经》功法本是由我国秦汉方仙道所传导引术逐步创编而来,它的基本框架是道教文化。但经佛教僧侣集团托名改编后,揉进了不少佛教文化的成份。《易筋经》传本有李靖之序,但语多乖误,显为释子托名而作。李靖为初唐人,则《易筋经》由少林寺僧侣集团改编,当在初唐之后。此书传本又有牛皋序文,考证者多以序文中牛皋自称“目不识一字,好弄长枪大载”句,加之嵩山地属金国等,断定此序文也是伪托,这一论断颇欠公允。古书文句,传抄失真者很多,方术之书更难究诘其字句,若无确凿证据,不应轻作否定之论。考查有关书目,宋代托名达摩的著述甚多,当时张君房奉旨编辑《道藏》,又有《云笈七签》、《太平御览》等书问世,各种导引术流行于社会,且广传有通过修炼可以易髓、易筋之说。由此推测,少林寺僧侣集团创编《易筋经》,不会晚于北宋初年。宋以后的导引类图书,多夹杂“禅定”、“金丹”之说,此书无此类文句,亦可证明已于北宋前问世。又考唐代天宝至大历年间,“易筋”、“易髓”之说始盛,故推定此书创编于唐末宋初,应较合理。牛皋的序文是否托名姑且勿论,序中称《易筋经》传自神僧,也不为无因。明朝天启四年紫凝道人跋《易筋经义》,称此书传自“淄黄两家”,《跋》中历数“禅家”、“宗门”、“金丹”、“清净”、“泥水”等术语,当为明人手笔。再者,明代周履靖在《赤凤髓》中的《食饮调护诀第十二》中言:“一年易气,二年易血,三年易脉,四年易肉,五年易髓,六年易筋,七年易骨,八年易发,九年易形,即三万六千真神皆在身中,化为仙童。”文中“易髓”、“易筋”应与《易筋经》有其先后联系。可见,至明代《易筋经》已开始流传于社会。

 

(5)《易筋经》虽非达摩所创,但少林寺的僧侣曾改编《易筋经》、《洗髓经》用以健身,亦非空穴来风。

 

中国的少林武术、《易筋经》、《洗髓经》,皆托名达摩所传。达摩原为南天竺国(南印度)人,于梁武帝普通七年(公元526年)来华,止于嵩山少林寺,为中国禅宗初祖。考《景德传灯录》、《高僧传》等佛教典籍,皆不见有达摩传《易筋经》、《洗髓经》,创少林拳法的记载,更无二祖慧可或般刺密谛翻译此二经的证据。另外,印度的文化中,也没有少林拳法及易筋、洗髓之类的导引术。考少林拳法,本是模仿华佗的五禽戏,后经金元时的觉远上人、白玉峰,明代的李镜原、滕黑子等人不断完善发展而来。不仅《易筋经》、《洗髓经》所录的基本动作源自秦汉方仙道的导引术,其中所载方药,亦为唐宋以来中草药方。由此可知,少林拳及《易筋经》、《洗髓经》皆非达摩所创,乃是后人托名之作。然而少林寺的僧侣曾习武健身,对《易筋经》、《洗髓经》的创编有历史贡献,也是事实。达摩所传禅宗,以河南嵩山少林寺为本山。隋唐以来僧侣众多,成为全国著名寺院。禅宗之修持多以静坐为主,坐久则气血淤滞,必须以武术、导引术来活动筋骨。河南嵩山一带六朝至隋唐间盛传武术及导引术,少林寺的僧侣集团取之以活动筋骨、习武健身,亦不足为奇。南北朝时期,佛道相争甚为激烈。导引养生之术本来自道教文化,各有其师徒秘传的套路。佛教的僧侣取以健身,为防止授道教以柄,须托名佛教祖师,并以印度佛教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公开传授。考《易筋经》中之《膜论》、《洗髓经》中《四大假合篇》等,掺杂了许多印度佛教的成份,经文中除道教的长生之说外,又夹进大量佛教术语,可证其曾经佛教僧侣集团改编的痕迹。

 

综上种种,《易筋经》本源于秦汉方仙道的导引术,被少林寺僧侣集团参照《千金方》中“天竺国按摩法”、“老子按摩法”创编于唐宋间(约847—998年),用于配合禅定而活动筋骨,在当时佛道斗争的严峻形势下,托名达摩,定名《易筋经》,在僧侣集团中秘传,至明代开始流传于杜会,殆无疑义。

 

在实际修持中,丹师往往传一些壮腰、补肾、滋阴的药方教学生服用,也在情理之中。据我所知,丹家秘传有许多药方,有内服者,有外用者,我在多年访道中就搜集到一些奇特的秘传药方。修道之士,首重养生,尝有“避风如避箭,避色如避难”之诫。然至填髓功成,这些禁忌就不需要了。修持抗寒功时,还要坚持日光浴、冷气浴、冷水浴,亦有服用硫黄丹以配合速其功效者。

 

《封神演义》里的哪吒三太子,脚蹬“风火轮”,这也是丹道修炼的隐喻。风为炁,火为神,凝神聚炁于足底,使踵息绵绵而发热,以一种特殊的步伐行走如飞,即是踏上“风火轮”。

 

附:丹道法诀十二讲 【中 卷】 目 录

 

辨难答疑第十一讲

第一章 丹道之调研(上)(中)(下)

第二章 丹道之修真辨难和答疑

    第一节 三家四派丹法之区别和联系

 第二节 丹道对灵界的设定

 第三节 积德通灵,集义生气,唯道集虚(上)(下)

 第四节 丹道形、气、神之修炼要义

第五节 丹道铸剑功略说(上)(下)

第六节 为学与为道1)(23)(45

第三章 丹道筑基功

  第一节 无食、无念、无息

第二节 填髓法和抗寒功

    第三节 藉众术而共成长生

    第四节 自发声与自发功

    第五节 站桩功再探

    第六节 丹道入手功

出生入死第十二讲

  第一章 人是什么

    第一节 人的宇宙原理

    第二节 人在宇宙中的位置

    第三节 人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第四节 人是多种生命的共生体

    第五节 人和自然环境共存

    第六节 人与社会历史同步

    第七节 人是文化的载体

    第八节 人是形、气、神的三重结构体

  第二章 人的基本生命活动

    第一节 生与死

    第二节 病与老

    第三节 过激行为

    第四节 性活动

    第五节 睡眠与梦

  第三章 人为什么活着

    第一节 人生不过是几句话

    第二节 人生的需要和瞬间的觉受

    第三节 人生之问

    第四节 人生的价值是什么

主要参考文献

 

音流(Sant Mat)资讯整理

https://santmat.kuaizhan.com/

 

音流瑜伽(Sant Mat)简介

http://m.santmat.biz/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音流瑜伽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