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名言故事: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编者按:虽然在实修领域,(古)印度更成体系,但是几千年来,中华大地还是应运而生了许多带有中华文明特色的证悟者,他们的智慧仍然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珍宝。时至今日,老庄先贤们的教诲依然可以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实修。作者王钟渠先生主要从儒学入世的角度研究老庄思想,仍不失其参考价值。转载此文不代表公众号意见。
老子名言故事: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原文]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二章《道德经》
[要义] 有道圣人(不是儒家的圣人,而是道家的圣人,圣人是圆善完美的理想人格)无为以处事,不言以行教。他在四十三章又重复了这个意思:“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根据老子“正言若反” 的辩证智慧(如“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为无为、大为若不为是最高的行为,大教无教、大教若不教,不教之教、不言之教是最高的教导。只有得道高人才能行不言之教,而且不言之教只能用于最优秀、聪悟的学生。具有高度智慧的师徒之间在默然无言中高度默契,发生同步共振效应,不言而喻,此时无声胜有声。“圣人行不言之教”要求人们,特别是从事教育的人们,要注重以身作则,身教胜于言教,实践胜于雄辩,同时还要学会因材施教,或言或不言,视学生禀赋而行。
[故事] 古代三个秀才去赶考,临行前同到一个算卦摊上测运气。他们说明来意,算命先生只伸出了一个手指头,任三个秀才磨破嘴皮子咨询,他也龙腔虎腔不答腔,只是摇动那个右手食指。三个秀才只好走了,其中的老大说:“他伸出一个手指,说明咱都一起考中了。走吧,绝对没问题!”于是信心十足地进京赶考了。老大对算命先生的不言之教做了最好的理解,三个人都考中,这就是不言之教的魅力,不明说,有猜测余地,可以向最好处着想以自励,不至于彻底失望。
后来发榜下来,只有那个老大考中了,这人万分高兴,备厚礼去答谢那位算命先生,先生假惺惺地恭维:“您天庭饱满主富贵,地阁方圆福禄增,印堂明润光亮,一看就知要折桂步蟾宫了。但我不便明说,只伸了一个指头,因为一说了实话,那两位便泄气不赴考场了。让他们去见识见识也好,不是每个人一次就中的,不敢进考场的人永远考不上学,只有在反复考试中才能锻炼并提高应试能力,正如只有临阵对敌才能提高武艺一样。今年考不上再来一次,只要持之以恒努力,最终会考上的。”说得老大五体投地,既佩服这位算命先生水平高超,又敬重其心地善良,为人厚道。当这位秀才喜滋滋远去了,算命先生才自言自语说:“傻瓜!天下头号傻瓜!”算命先生何尝算卦高明,只是善于利用不言之教以骗人而已!
六经之首、三玄之冠、大道之源的《易经》,其最大的魅力即在于卦画符号系统,像宇宙代数学、时空坐标系一样普适于万物,每个时代的人们都可以代上本时代的情况以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因而是永远开采不完的智慧宝藏。一代一代的伟大哲人都从《周易》这座神秘的殿堂走出来,利用其神妙玄奥、博大精深的辩证智慧建筑起自己的体系。“易以道阴阳”,“阴阳不测之谓神”。说出的话语落入了有限的意义,而不固定、不明确的符号却是义蕴无穷的,越是高度模糊的越是高度包容,内涵越少的外延越广。用三个铜板摇卦,只能出现四种情况:要么一个正面,要么一个反面,要么一同都是正面,要么一同都是反面,决不会有第五种情况出现。同样三个秀才去赶考,也只会出现四种情况:要么只考上一个,要么只有一个没考上,要么一齐都考上,要么一齐都没考上,也决不会有第五种情况。所以这位先生只伸出了一个指头,而这一个指头可以是这四种可能情况中的任何一种,怎么理解都可以。他知道除了收到卦金外肯定还能收到谢礼,因为只有都没考上时才不来谢他,而这种或然率只有四分之一。即使都考不上,也没法说他算得不对,因为一个指头也可以代表一齐都没考上。江湖术士就是这么狡猾,高级骗子极是工于心计,玩把戏可以骗过三个秀才郎。都说:“三个臭皮匠,赶个诸葛亮。”只是勉励人集思广益,柴多火旺,其实又何尝赶得上!诸葛亮巧思过人,神机妙算,演八卦阵法,造木牛流马,比摆地摊的强十万八千倍,而三个秀才又远过三个臭皮匠,却还一齐都被骗了,而且被骗得口服心服!
农村有句俗话:“一等人使眼教,二等人使话教,三等人使棍教。”对一等人用眼色教,也就是对高才生行不言之教,对二等人用言语训诲,对第三等人用棍棒打。对二、三等人行不言之教他们理解不了,三等人话教都不听,只能以武力征服之。这就是因材施教,对三品之性的三类人施以三种不同的教育方法。孔子也说过:“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因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孟子也说过:“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下》)不屑之教也是不言之教的一种情况,故意不屑与言,使对方感到受了轻视、侮辱,从而刺激起来他的进取心,发奋向学,正所谓沉默是最大的愤怒,无言的责备更有力量,血性之人自然受不了而加倍努力。对于很多不便明言或辞不达意的情况,不言之教是最好不过了,确实能收到无声胜有声的好效果。
我九三年夏去塘沽打工,一时找不到活而吃不上饭,接受了火车站附近一个老教师的帮助,到他老伴开的饭馆里打杂,从而结识了他那教中学的大女儿。我知恩图报,向她和她家写了两封求婚信,他们也默许了。但自从定婚后我便很难见上她,上她学校她也躲着我,以致两年没见到她。这种闭门羹大大挫伤了我的自尊心,又激发了我学习的热情,而我一旦研究起东西来,就把一切都置于脑后了。当我对婚事不抱希望、几乎忘却了那桩事时,有一次她爸爸突然跑到我住处,二话不说就打我,也不甚用力,打了一会便不声不响地走了。这就是不言之教,一切尽在不言中,打是亲,是亲才打,我从而大受鼓舞。当我两年没见她,再也懒得去找她时,却又在我下班必走的路上碰到了她,我惊喜万分,没来得及开口,她又扭头走了。我气得立志考研,一定要教大学让她看看。以后我又被她爸爸打过多次,每次都鼓励我发奋读书。待我考取山大研究生时,已整整四年没见她了,但她一直在默默地等待我鼓励我,是我学习的主要动力。我坚信,在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刺激他勇往直前的女人。
真正善于学习的人是没有老师或不固定老师的,只是善于观察自然界的变化,“闲观云物会天机”;善于观察别人的言行举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自古圣人无常师,善于在别人的指点下自己领悟,心有灵犀一点通。孔子曾问礼于老子,问官于郯子,问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谦学以受众益,故能成其渊博伟大。《周易·系辞传下》:“古者包栖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包牺即伏羲的别名,是渔猎畜牧时代的著名氏族首领,他哪有什么老师?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全是在观察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之后创造了八卦,探讨宇宙人生的哲学就是这么建立起来的。看到昼夜交替则知生死代谢,生死自然而然,不必悦生,不必恶死;看到四季递行则知人生规律和农事次序,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少学壮作中成老休;看到天雨地生,则知男施女孕,天地生万物,父母育众生;善易者不占,看到周围景物则可预知心中所挂之事,天人感应,全息脉动,忽然云开雾散则事必谐,骤来风狂雨暴不利出门。
《论语·阳货》:“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孔子说他想不说话了,子贡说老师如不说话,学生怎么阐述老师的思想?孔子说上天曾经说过话吗?青天从来没说过话,但四时运行很有规律,万物自然而然生长。真正的学问,观看自然界就明白,自然界对人类也是行不言之教,“人法地,地法天。”善于观摩思考的人,观天道则明人事,“极天地之渊蕴,尽人事之终始。”
草木莫不有种子,也就是核中之仁,仁包含无限生机和能量,春天来了,各种核仁生生不己以成众植物。草木之仁能生长化育,也惠利百姓,孔子因而以仁为核心创建了自己的哲学,人人都应像核仁一样,善于生发长养,惠益众生,参赞天地之化育。“仁者爱人”,由近而远,爱家里人,爱周围人,爱乡国同胞,以至于爱全人类,发挥自己的能量,积极入世,对社会做贡献。《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观察天地万物,看到它们都沿着一定轨道自然运行,从而创建了以道为核心的宇宙人生哲学,万事万物都有其运动规律、自然法则,顺应之则昌吉,逆背之则凶败。人身也是一个小天地,社会也是一个天地,和宇宙大自然一样,都按自身规律运转,故有道之人,“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顺应自然规律,内以修身,外以治国!
《阳货》又接着说:“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孺悲这人想拜见孔子,孔子撒谎,说自己病了不见客,等送客的人和孺悲出了门,孔子赶紧拿起瑟来弹,还唱了歌,故意让孺悲知道自己没生病,就是不屑见他!这就是圣人行不言之教,让他回去反思:为什么见不上孔子,是不是自己的学问、道德、言行不够?从而继续努力,修德广业。
大家都知道拈花微笑的故事: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给徒子徒孙们上课讲法很久了,有一次他为了看看他们的慧根怎么样,就持一枝鲜花进讲堂走了一圈,什么也没有说,徒弟们都很吃惊,只有一个迦叶长者“扑哧”笑了一声,释迦牟尼便知道他已觉悟了。拈花微笑,师徒冥通,直觉本体是最高层次的悟喻,不用言语,不假文字,教外别传。后来,迦叶长者被认为是西土禅宗的始祖。东土禅宗的真正创始人五祖惠能,主张自身是佛,本性是佛,人人皆可成佛,“善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是在思孟庄子哲学基础上对印度佛学的中国化,也是继承了拈花微笑、冥通本体的路线,注重顿悟见性,反对佛教繁琐仪式,不烧香拜佛,不读佛经,不做功课,不借助语言文字,以心传心,但求心通,禅宗师徒之间都是行不言之教,悟性高的立地成佛,悟性低的终生迷。慧根极深的惠能,虽然不识字,但听人诵《金刚经》之“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便忽然大彻大悟了。人人都有本原清静心,即真如佛性,心生万法,明心见性即成佛。本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无法通过正常途径来认识心性本体,只能靠直觉顿悟。临济宗创始人义玄向黄檗问佛法大意,问声未绝,黄檗便打……如是三度发问,三度被打,义玄几经周折,终于悟出禅宗教义是无法用语言来说明的,于是采用和教师对打的方式以表达他所领悟的道理,黄檗的脸上才有了笑容,知道义玄已经悟道了。
不言之教还有一层意思,便是身教胜于言教,特别是父母之于子女,老师对于学生,领导之于部下,尤其需要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的不言之教,那比谆谆训诲更有力量。父母是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行是子女效仿的榜样,一言一行都烙印在子女幼小的心灵里,能持久影响子女的终生。因此为人父母者要特别注意慎言谨行。亚圣孟子从小失去了父亲,全赖贤惠的母亲一手抚育成硕学大德。在孟子刚懂事时,东邻有一天杀了一头猪,孟子问母亲:“他家杀猪干什么?”母亲说:“给你吃猪肉。”孟母说过又后悔了。她心里想:当我怀孕这个孩子的时候,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以胎教他;现在他刚懂事,我却用谎话欺骗他,这是教他不诚实啊!虽然家里很穷,孟母还是咬咬牙买了东邻家的一块猪肉,让孟轲犒劳了一顿。孟母用实际行动表明自己没有欺骗儿子,教育他从小要诚实做人,言而有信。还有一个类似的故事:宗圣曾子的妻子要上街,孩子哭闹着也要去,曾妻哄孩子说:“宝宝听话,待在家里,我回来杀猪给你吃肉!”曾妻从街上回来时,曾子正准备杀猪,妻子说:“你当真要杀?”曾子说:“答应了就办,对孩子怎么可以说谎呢?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言必信,行必果,说话算数守信用是一个人最起码的品德。”曾子边开导着妻子边宰了猪,妻子做了一碗香喷喷的红烧肉给儿子吃,儿子高兴得手舞足蹈。
人是环境的产物,生活环境对孩子的潜移默化十分重要,这也算是不言之教,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中国古代著名的蒙学课本《三字经》一上来便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母三迁的故事大家都熟悉,当孟子少时,他们家靠近墓地,孟子便喜欢墓葬活动的游戏,蹦蹦跳跳地学习修筑陵墓掩埋死人。孟母忧心忡忡地说:“这种地方不是我用来让孩子生活居住的环境。”便把家搬到集市旁边,孟子又爱学着小商小贩沿街叫卖,称物砍价。孟母又把家搬到一个学校的附近,孟子学着做摆设祭品以祭祀的游戏,还模仿儒生鞠躬作揖行礼进退的样子。孟母这才高兴了,便定居下来。从小就在学校附近受影响,孟子大了便学习小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大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最终成为一代大儒,常与孔子并称“孔孟”,是儒家两大圣人。孟子有一次要辍学,孟母正在织布机上织布,顺手拿起一把剪刀把机上的棉线都剪断了,布也织不成了。这是让孟子懂得半途而废前功尽弃的道理。孟子又赶紧努力学习,并跟着孔子之孙孔伋(字子思,曾子的学生)的门人研究儒家学说。子思作《中庸》,孟子作《七篇》,将儒家的天道性命之学推到极致,后世尊称为“思孟学派”,形成了完善的道德形而上学。
本文摘录自《老子庄子道家名言故事》作者:王钟渠
庄子名言故事:“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音流(Sant Mat)资讯整理:
https://santmat.kuaizhan.com/
音流瑜伽(Sant Mat)简介
http://m.santmat.bi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