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念祖老居士:“抉择见”——佛教究竟见地的抉择(上)
清代 金农 佛像轴
编者按:或许很多净土行人不知道,一生矢志弘扬净土的黄念祖老居士,其实还兼职密宗的金刚上师,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仁波切。但是,从黄念祖老居士的言行可以看出,显密的风格是多么的不同啊。
转载此文,谨供参考,不代表公众号见地。
黄念祖老居士:“抉择见”——佛教究竟见地的抉择(上)
前言
「抉择见」是黄念祖老居士在美国弘法期间,迄今未曾流通的一堂开示。多年前的因缘际会,见愚得自友人由美国辗转传来之二卷录音带,得以聆听念老之法教,同时友人并嘱予不可流通云云。尔后多年,此之法音在家务驳杂间遍寻不着。今年(2001年)在整顿家务之中,此开示法宝又重现眼前。见愚向来无明庸陋,窃谓:得失之间,因缘无量。当年严禁流通,或有其时节因缘。尔今念老生西久矣,见愚藉此重拾法教因缘,聆听法音并斗胆笔记之,使吾等法子能得念老法筵遗音回向,往生净土,圆成菩提!
整理人:净宗见愚
正文
向上师、莲花生大师恭敬顶礼
贡噶上师是当代稀有的大德,是诺那祖师的推荐。诺那祖师是第一位来到汉地的上师,来到中国是希有的因缘。红白教到中国是希有的因缘,得到《无量寿经》善本也是希有的因缘。诺那祖师在民国初年经过种种苦难、磨难,从西藏流亡到印度,再到北京、南京。诺那祖师在回西康之前,向我们推荐贡噶上师。诺那祖师不但推荐贡噶上师,还替我们求贡噶上师,请他到汉地弘法。有诺那祖师以及贡噶上师先后地接力,才闯开现在的局面。这不是很久的事情,是近七八十年的事,是我们这一两代人的事情,这是殊胜的因缘。
这些上师都是开大圆满见的人,大圆满见要开,开不是单单听讲,或是修法所能得到的,这有天渊之别。能开的人只有少数,开大圆满见,也就是禅宗说的开悟,是极为稀有。
贡噶上师讲「抉择见」,说通俗点就是怎么做决定。这个修法你应该如何?不应该如何?要有一个鉴别,要有一个选择。抉择这一切,首先要有一个见,你的见解、看法、观点,对事情你有什么看法,有什么观点。而「见」更带有一种决定、固定的意思,看法与观点有时候可以变的,对这件事有这个看法,对那件事有那个观点。
「见,乃是内外轮寂一切法,决定其体性,而印持之。」
这是贡噶上师的定义。「内」,是佛教内的,「外」,是佛教外的。「轮」,是世间上的一切生死轮回,六道、包括天道轮回内的事情。「寂」是寂灭,和尚过去了,我们说他圆寂,这又是一种尊称的通用,只有佛才能称上圆寂。「寂」是圆寂、空寂,圆寂实际上就是涅盘,涅盘有三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涅盘是佛所证得最究竟的果德,因般若而恢复了法身,彻底而得到解脱,这个叫做「寂」。
佛教以内、佛教以外,是对立的,「轮寂」也是对立的。「轮寂」是生死涅盘,「轮」是缠缚的境界;「寂」是一切寂灭,一切万德都圆满,疑惑都寂灭,业力都寂灭,这是解脱的境界。内、外、轮、寂一共有四种。
「一切法」,「法」这个字,大家常常会误会,认为「佛法僧」的「法」就是代表佛所教导的法。实际上佛经上的「法」,意思很广,概括一切事,一切物,一切有形的、无形的,讲道理、概念,都是所谓「法」。不是传一个法叫做「法」,法律的叫做「法」,一切有为法,指的事情、东西、概念、道理,种种可以通用的,都可以叫做「法」,没有一样不能称之为「法」的,所以「法」不能当作一个仪轨来看。
这样一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就不好讲了。「一切」,不管你是什么?人、桌椅板凳、道理、原则、语言、思想、起心动念,都属于「法」。那「一切法」就是一切的一切,这就很广了。
「见」是什么?对于内、外、轮回、涅盘,一切的法,这就无所不包了。佛教以内,佛教以外,轮回六道的,超越轮回的,一切事、一切物、言行、、道理、有形无形,有相无相,一切的一切。对于这一切的一切,我们要「决定其体性,而印持之」。
这些是什么?我们知道它是什么体?是什么性质?「见」就是这样,我们要对一切一切的法,认知它是什么体,什么性,并印证之,很坚固地去看。「印」就是盖图章似的,一盖文字就出来了,你的见就是这样。
一般讲凡夫见,就是认为我们这个世界一切一切都是真实的,功名富贵都是很有趣味的,他执为是真实的东西。你说假的,他说是真的。今天吃好的嘛,就很舒服;吃不下口嘛,就觉得不好吃,很不舒服。这一切一切不都是很真实吗?好,就知道它好;不好,就知道它不好,这还不真实吗?摸得着,看得见!这些摸得着,看得见的,就实在有,这些享受是我应该追求的。他对一切事物就这么看,它的体就是世间所有皆真实,它的性质,如他所显现的,必须是摸得着,看得见,才真实有,我能体会到,我能尝得出的,这才是真实的。
「印持之」,老是这么想,很自然的,像盖图章一盖就出来,不用很费事。自自然然就这么看,不用说让我坐下来慢慢一点一点地想,这叫做「见」。所以比我们所说的看法、观点,更带普遍性,固定、肯定,所以「见」是很彻底的,很自然的。「印」就是不用再去一笔一笔写;「持」就是老是那样,不会今天这么讲,明天又那么讲。一本「唯物主义」者,他就是唯物,不会一会儿「唯物」,一会儿「唯心」,这就不叫做「见」了。肯定我就是唯物,你们唯心都错,这是唯物的见,「见」是这种的意思。
「见」,是对于内、外、轮回、涅盘一切法,怎么去认识它的本体、本性,我们成为一种看法,而且很坚决、很自然地,形成这一套了解、看法。这些了解看法,就不是一时的,而且是无偶独有的,这就是「见」。每一种见不只要去认识它的体性,而这些见也有它本身特别的性质。性质的所知所解,也有种种的不同,所以「见」有好多好多种类。
谈「抉择见」,首先对于「见」要有一番了解,相当于我们的见解、看法、观点,但比这个坚固、牢定。对于一个人来说,就是一套固定、固执、决定的看法,所以「见」就成为修行中第一个问题。所以密宗也叫做「决定见宗」,「见」就起了决定的作用,并且把「见」放在最主要的地位去对待,以这个为宗旨,所以称之为「决定见宗」。密宗讲什么?见、修、行、果。华严讲信解行证,密宗讲见地、修、行,得什么果。打个比方,修行等于是走路,果等于是到家。我要回家,我要走路,首先要知道方向,方向就是「见」。你家在哪里?我选择哪条道路?我选择什么工具?这是第一步。不管世间法出世间法,都要有第一步。我要回去,要买哪一班飞机?到纽约、东京,要怎么走?你要是先到南美,南美再到非洲,这么绕来绕去,路线就麻烦了,方向不对。所以「见」就很有重要性。
为什么我就这么走?因为他这么去过,我相信他,这不就很直接了当。我走他以前走过的路,他的经验对我就有帮助。如果我瞎闯,就认不到了。这就有很大的关系,你要怎么走,跟着你的决定,抉择。你要游览北京,就买个北京地图,就从地图上找,看看什么路线?看对路线,走就方便了。所以走的问题,决定于你定方向的见。所以修行与见不能分,一切都正确了,坚持下去,就到了地方。要到故宫,就到故宫,要到天坛,就到天坛。所以后面怎么走,以及它的果,决定在它最初的方向、决定,这是首要的。要是一开始错了,你跑得越远,到目的地越慢,你又退回来了。决定见的道理就在这里,但是佛门上的道理比这个比方要深入的多。所以决定见要摆在首要的地位,所谓见修行果,「见」是放在第一位。
前面这些是贡噶上师给我们的定义,比我们所谓的见解、看法、观点的意思要深刻的多。对于整个宇宙人生,这一切的一切,总的一个对待性、方向性的一种想法,一种看法,一种观点,就是你思想深处作主的那个东西,这个是「见」。「见」的重要性就很清楚了,因此既然有这么多的「见」,所以我们在这些「见」上要有所了解,有所抉择,所以叫做「抉择见」。
我们是属于什么「见」?
第一种 执实见
第一种是执实见,就是凡夫的见,对于你所有的东西执实它,认为它是真实的。
凡夫对于一切法,这一切法范围很广,包括东西、事情、有形的、无形的,这一切一切都把它当成真实的。把它当成真实的,就有爱憎,就有取舍,这是凡夫的执实见。他不认为这些东西是空、无常,如梦幻泡影;他认为是真实的,就全力去贪、去求,想办法得到手,非得到手不肯放,这个「见」就出来了。他认为是真的,不知道它是梦。
日本有一则笑话:有一个人作梦,梦见得到很好的酒,他就叫老婆烫酒给他喝。就在老婆烫酒的过程中,他梦醒了,发现酒没有了,才知道原来是梦。所以他后悔不如不让老婆去烫酒;不烫酒的话,他还可能喝得到,执为实有!梦都醒了,他还胡涂!就是这个意思。一切都在梦中,如梦如幻,看成是实有的。
「如幻梦空花,徒劳把捉」,幻梦空的花,你去抓它,抓着不肯放,这不是徒劳吗!不能抓。就像小孩吹的泡泡球,很好看,但它马上就要灭了。想去追求它,想把它抓住,小孩还为了它而打架。这在我们大人看来,真是愚痴极了,小孩子却认为是很应当的,这是「见」的问题。他认为是真实的,所以他就想要,要不到就难过,就要争斗。
这里的一切法,说的就广了,不光是生活用品、名利、地位,还包括涅盘方面的。你要是修一点法,就执着它是实有的,这就是法执。但在凡夫方面,最重要的还是最粗浅的这一步。对于眼之所见,耳之所闻,种种看得见,摸得着的这一切,都认为它是真实的,执为实有。对于其它道理没法证实的,就相信它没有,不是如此就认为是没有。接着怎么着?爱、憎、取、舍。本来都是肥皂泡,妄生分别。以为肥皂泡在世间可以待久一点,有的是可以长些,有些一出来就破了,有些可以泡个半天才破,但这没多少分别。这种分别是没什么意义的,爱、憎、取、舍种种坚固缠缚,凡夫就把自己给捆起来了,捆的很结实,这就成了生死的因。生死根本就是你把这些看得很真实,就不得出离。完全就是这样的一个「见」,不放弃,就无法休息。
第二种 外道见
第二种是外道见,印度的婆罗门教,欧美的基督教、天主教,阿拉伯一带的回教,中国的道教、一贯道,都很发达,统称为外道。当时印度外道有六十二种邪见,有数论、方论、时论、断论、常论…。
断灭当然是错的,恒常也是错的,断常两边我们都要舍。自然论,主张一切都是纯属自然,没有原因。神我论,主张我们有神我,它无所不包,跟佛教就差了那么一点。所谓差之毫厘,天地悬隔,譬如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跟我们佛教很接近,但不等于佛教思想。
外道许多见解很高的地方,看起来很能蒙混人,很难分别。你自己如果产生外道见,在识蕴要破未破的时候,内心所产生的看法,与佛教极相近,然而那都是着魔。所以佛的「见」相当重要。
我们看看现在宗教的状况,譬如基督教,上帝统治一切,一切都是祂所创造的,祂是最高的神,其它的只有对祂恭敬礼拜,它没有平等的待遇。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将来祂还要复活,来到这个地球上审判世人。所有的死人都复活,根据生前所做的,耶稣审判什么人上天堂,什么人下地狱。上天堂的就享乐,下地狱的就受苦,这就是外道的常见。老是这样,没有变化,回教也是如此。
道教的「九转丹成」,有些炼一炼,出个婴孩。婴孩炼出来了、活着了,这个肉体就不要了。外道它不是一点都没有,按照它的方法,确实可以修到他所要的。在大陆现在真的有出小孩的。(问:真的小孩?)他真的从头上出个小孩。(问:是血肉的?)不是血肉的,但还是人形,像小孩一样会长大的。(问:要上学吗?)不一定要上学,但继续要修炼。(问:有身体?)婴儿是有身体,但是比我们这个身体高一级。这婴儿又继续修炼,它又转一次,总共转了九次,所以叫做「九转丹成」。然后它就不死了,这是它修炼的方法。
所以出婴儿这事确实是有,但不要在电灯泡下用功修炼。因为用功的时候会产生一个电磁场,电磁场会对灯泡发生影响。有一个修行人头上炼出个小孩,小孩一出来之后满地跑。那天因为他产生的电磁场太强了,把灯泡给炸掉。屋子整个黑了下来,小孩就急着回到身体内。因为小孩还太小,它还是以这个躯壳为家,结果找不着了。小孩回不到躯壳,这个修行人就不行了,精神失常了。这都是见的问题,你的见要是不对,就有这样的修行,就得这样的果。
(问:这算是一个神识变成两个神识?)
这还是他自己,这个真正活着,那个就不要了,尸解了。小孩活着,大人的肉体就化掉了;转换一次,就提升了一级,像蝉螁一样,脱了一层皮。他认为最后不死了,其实不是不死,还是没有出轮回。认为永远不死了,这都是常见。
这六十二种邪见的邪执,对一切法什么态度?对于一切法的体性,不是如实的认识,而是横生枝节。不是顺着实际的情形去认识,而是节外生枝。对于体性的所由来,错误地去计度、认识。基督教认为一切的所由来是上帝造的,这是一种错误的推度。对于「有无」,也是一种错误的计度。计度也就是一种思考、琢磨,这些都是错误的。你去计量它,计算它、研究它,这都是横的,不是顺的。这样的计量、考虑,都是虚妄的。「见」错误了,他所能作的考虑、推度,东西的体性是怎么来的?是有是无?这一切都错了。他自己不知道,还以这个「见」为根据,而有所爱,有所憎。把肉体舍掉了,执着一个婴孩,他这就有所爱。想长生不老,他就对「长生不老」有所爱。对于人要死,就有所憎。这些都是坚固的执着,正因为这样,所以成为轮回的因。轮回之因是什么?前面讲过的,凡夫的轮回之因是将一切执为实有,所以爱憎牢固,不得出离。
「决定见宗」是什么?错误的见!外道也是一样,外道错误的见解,执着坚固所以成了轮回的因。这一切都不真实、不如法,都是错的,不能解脱。虽然能够生天,暂时有福报,但终究要堕落。这两种见,一种是凡夫的,一种是佛教以外的宗教,都不能出离。不能出离的原因,都是由「见」所决定的。
第三种 人无我见
第三种是「人无我见」,这是属于佛教的见。
人里头没有我,这种见就很高了。这个「我」字,就是处处为个人打算,是万恶之源。「人无我」也就是人与人之间,没有我,不为自己打算,他不自私,这跟前两者不一样。
「人无我」的见是什么见?知道补特迦罗没有真实、固定的自性。「补特迦罗」,这是梵文,旧译翻成是人,或众生。新译翻作数取趣,意思是一次又一次在五趣中轮转,「取」是轮转的意思,取了天趣,取了人趣,取了畜生趣,老这么取,所以称作「数取趣」。不说六趣,是因为把修罗并到其它五道之中,有天修罗、人修罗、鬼修罗、畜修罗。
也就是说人没有一个固定、长久作为人的特性,人一死就没有了,哪有什么坚固、自己的性。不但死了就没有,就是活的时候也时时都在生,时时都在死。今天来看我,跟昨天就不同了。我身体死了多少细胞,又出生了多少细胞。拿年轻的照片来看,过去很美的人都变成老太婆了。他不是突变,是一点一点地变,一点一点的老、不存在、死掉。无常啊,没有「常」的存在。
还有你的心,这几天你们听了不少法,阿赖耶识听了不少东西。它变了,以前就没有,所以它不是「常」,没有一定的性质。不但是人,整个世界都是剎那剎那在生灭。像是影片一样,一片接一片,每片都不同。我们说话之间,地球转了多少角度,地球绕着太阳偏了多少角度,太阳又转了多少。宇宙之间又有多少星球出生,又有多少星球崩溃。
这一分钟跟前一分钟是不一样的,我们看不到,我们看到的是一种连续。这跟电影影片一样,每一片影片的动作都不同,它是一段一段的,不是连续的。影片这么转动放映,我们看的时候视觉有惰性,脑子有记忆,还有我们人的思想在里头。电影就靠这些活络起来,飞机飞了,火车走了,悲欢离合通通出来了。这一切都没有自性,都在变,没有固定的东西。从这里知道人是没有自性的,所以就「无我」了,就是《金刚经》的道理-「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没有我,也就没有别人,也没什么叫众生,什么叫相续,相续就是「寿者相」。知道「人无我」的道理,这么去修去证,得到了解脱果,这是「人无我见」的功用。
「人无我见」对我们是需要的,但是它有不足之处。不足之处在哪里?佛法中有四谛、十二因缘。四谛是「苦集灭道」,小乘人认为「苦集灭道」是坚实的。而《心经》的「无苦集灭道」,他无法理解,所谓「见不及此」,他没这种见。这是深般若,是与小乘不共的,是大乘菩萨的般若。「共般若」小乘人也懂,「深般若」小乘人就不懂了。小乘人要是知道「无苦集灭道」,他就是大乘菩萨了。依「苦集灭道」这个法,他解决问题,证有余涅盘。
缘觉,就是十二因缘。认为十二因缘是实有的,是真实的,他依止这个法,证了阿罗汉。他住的涅盘是偏空的,他只知道没有我,这一切都是空的,偏于断灭的空。不知道「第一义谛空」是空有不二的、真空妙有的。偏有所偏,不能得到究竟解脱。「二无我」小乘人只证得「人无我」,没证得「法无我」;住的是「有余涅盘」,没能证入「无余涅盘」。
「无我」在大小乘是共通的,「通达无我法者,是名菩萨法」。不过把四谛、十二因缘执为真实的、坚固的,不肯放舍。对于《心经》讲的「无苦集灭道,无无明,乃至无无明尽。」没有四谛法,否定十二因缘法,小乘的见解就达不到这个地方,所以成就只能到阿罗汉,证到「偏空涅盘」。不能究竟解脱,这是他不足之处。
但是阿罗汉真的是解脱了,确实是小乘极果圣人,具足六种神通。前五种神通不足贵,最可贵的是得到「漏尽通」,见惑、思惑他都没有了。在东南亚许多国家的出家人,还是依止这个教法,修行也很认真。证到初果的人还是有,证到三果就很稀有了。
(问:什么是依他修证?)
依他,就是依止一个法。「法」就是他,自己之外还有一个法;心外之法,就是他,跟自己相对的。这个「依他」很容易跟「依他起」弄混。这个「依他」,是依止另外一件事,所谓的四谛、十二因缘这个法。这是他的「法执」,执着这个「法」是真实的,我能成功。「无苦集灭道」,他就无法接受了。
所以我们能发菩提心,就超过阿罗汉,所以这是「顿」的地方。我们破惑的地方,就不如阿罗汉。这两个是交叉的。「人无我」,这是小乘的见。
藏传佛教:4 我执与烦恼 5 阿赖耶识与阿赖耶智 《甚深内义》
藏传佛教:1 菩提心与佛性 2 空性 3 自心本性《甚深内义》
音流(Sant Mat)资讯整理:
https://santmat.kuaizhan.com/
音流瑜伽(Sant Mat)简介
http://m.santmat.bi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