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藏传佛教:4 我执与烦恼 5 阿赖耶识与阿赖耶智 《甚深内义》

玛尔巴唐卡

编者按:西藏诸实修系统,宁玛巴和噶举巴以实修见长,噶举更因密勒日巴尊者和大手印闻名。《甚深内义》实际讲授者为堪布卡塔仁波切。转载此文,谨供参考,慎勿据此实修。


藏传佛教:4 我执与烦恼 5 阿赖耶识与阿赖耶智 甚深内义

 

4 我执与烦恼

 

在我们说明这点,诸位的心一定会有这样的疑问存在:「好,现在我懂了,但一开始我们的无明痴迷是如何产生的?」答案很简单,在原颂文中它开示道:此乃由一开始我们即未能认识自己的智慧,也就是佛性所致。未能识己智慧,或曰佛性,我们便无从了解它的功德本质。我们不仅对它无所了解,也无法对此一切众生本然具足的智慧和佛性有所真正的了悟。而当我们未能认知它时,便是所谓的无明和烦恼。

 

在无明状中,我们的烦恼更为强大。也由未能认知佛性,导致我们的无明习气不断翻腾,痛苦更为增加。这些都很明显的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因此我们常感觉遭受无数难忍之痛,但其实这都只是我们自己的无明习气在搅和罢了。它与大海的波浪相似,海水与海浪本无分别,但由受到风力吹动的影响,所以产生海浪和海水的相对差异。浪动时,它看似十分威猛,但实际上,海浪和海水是一体不分的。同理,由我们的无明习气,加上受到烦恼业障的搅和,才导致我们不断受到干扰阻碍。

 

虽然平常我们的感觉都是自自然然产生的,但在未识佛性之前的根本无明中,我们不免仍有一个「我」的感觉存在。也许我们没有觉察到,但大家确实对自我都有一种微细但强烈的攀执感,认定此「我」即真实具体存在。就是这个紧抓「我」,为它赋予一个假名的微细念头牵引我们累积无数业障的。

 

然而这又是如何发生的呢?首先,执持有一个「我」的微细念头与我们的觉受以及外境连成一线。我们想:「这是我的感觉、这是我的情感、这是我的想法。」我们将「我」的标签贴在一切我们所有的感受上面。

 

其次,我们再将外境的一切贴上同样的标签:我的国家、我的人民、我的朋友。这样做便产生了主客体,以及自他的互相对待。当我们存一个「我」或「我的」的想法时,便同时造作了一个「他」。有了「他」的想法,我们便将再此细分为亲近我们的人,例如朋友,以及与我们有距离的人,例如,仇敌等,而让我们对他人产生亲切或疏离感的就是自己的贪、嗔等烦恼。贪执让我们想亲近自己觉得有好感的人,而嗔意则让我们对看不顺眼的人保持距离。由烦恼造成那种感觉,导致我们又累积更大的恶业。这就是为何说烦恼会让我们累积习气业障的原因了。

 

当我们产生贪嗔等的烦恼时,便会在心依自他的分别形成习气。基这种心态,我们对事实上并不具体实存在东西贴上标签,产生攀执而障碍了自己。

 

5 阿赖耶识与阿赖耶智

 

当我们产生无明习气时,它便被储存在所谓的阿赖耶识中。阿赖耶识又称为根本识或基础识,也称第八意识。这些习气一旦被储存于阿赖耶识后,每当我们的烦恼生起时,它便变得更为强大。但若我们能完全净除习气,尤其是对于自他的攀执时,便能了悟到阿赖耶识即是我们的俱生智。当我们仍处无明,烦恼、习气不断增强时,阿赖耶智便称为阿赖耶识,这是由于智慧层面尚未被悟的缘故。但当烦恼、无明净除后,储存我们一切习气的阿赖耶识便变成了俱生智,而不再是一般的意识了。了悟了俱生智后,我们便能对一切无量无边的现象收放自如,了知不仅是自我,也包括一切现象本身都非具体实存。

 

今早我们的开示讲到了每位众生本然具足的佛性(如来藏)。我们说虽然每位众生都具此等证悟的本质,但却也为自己所累积的习气恶业所蔽障。我们又说到了无明是如何生起的。但不管我们曾多无明,累积多少习气,只要我们能遵循法道修行,便能证悟在我们自身之内还未彰显的佛性。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开示的基础。诸位若能将每日开示的重点劳记在心,则这整个研修的课程便会变得非常简单易懂。但诸位若没抓住我们今天开示的重点,则未来的课程也不会对你有任何意义。刚刚我只是提醒诸位早上我们所讨论的主题。

 

下午我们要做问题回答。我想要求每个人好好看一下你的笔记,思考一下刚刚所听到的东西。在这上面若有问题的话,请尽管发问,我非常欢迎。但请不要提出自己私人或家庭,或与本课题无关的问题。另外,问题只限于刚刚我们所做的开示内容,请不要引述在其他书上所看到的说:「在某本书里它说……」等等。若你能就刚刚我们所教的东西直接发问,我会很感激。希望大家能了解这点,这样我们便能接受任何问题。

 

另外,在回答问题当中,我也希望诸位能注意到其他发问的人,因为别人发问的问题也许也正是你所想要知道的。很多时候我们对周遭的事物一点都不关心,心里想的只是自己的问题。诸位若不注意别人的问题,便有可能重提出,而这样便代表缺乏专注的心,同时重的发问也浪费了大家的时间。在这个时候也许有人正想提出一个对大家都十分有意义的问题,但却被你占去了时间。因此我欢迎诸位提出问题,但同时也请大家注意别人的问题,因为我的回答也许也正答了你所想要知道的东西。

 

一九八九年七月一日下午


藏传佛教:1 菩提心与佛性  2 空性  3 自心本性《甚深内义》


藏传佛教:前言  中译者序《甚深内义》


藏传佛教理论简介3:大乘思想的起源、大小乘见地的区别


藏传佛教理论简介2:三次结集及小乘佛教的观点


藏传佛教理论简介1:三转法轮


“在一个寂静的地方,放下一切来禅修,长期苦修,才会证悟”  ——明色堪布殊胜教诫开示录


敦珠仁波切对大圆满禅修的私人指导


修持大圆满心髓彻却、脱噶之体验(附:根造上师简传)


谈谈藏密的守护神


第十讲 如何修梦《藏密心要十讲》


第九讲 如何进入法界大定《藏密心要十讲》


第八讲 如何生起和收摄空色《藏密心要十讲》


第七讲 如何得见明体《藏密心要十讲》


第六讲 如何修持空性《藏密心要十讲》


第五讲 如何引气进入中脉《藏密心要十讲》


第四讲 闭关要领 《藏密心要十讲》


第三讲 灌顶的意义《藏密心要十讲》


第二讲 求师须知《藏密心要十讲》


第一讲  菩提心释《藏密心要十讲》


音流(Sant Mat)资讯整理

https://santmat.kuaizhan.com/

 

音流瑜伽(Sant Mat)简介

http://m.santmat.biz/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音流瑜伽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