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藏传佛教:​1 菩提心与佛性 2 空性 3 自心本性《甚深内义》

密勒日巴唐卡




编者按:西藏诸实修系统,宁玛巴和噶举巴以实修见长,噶举更因密勒日巴尊者和大手印闻名。《甚深内义》实际讲授者为堪布卡塔仁波切。转载此文,谨供参考,慎勿据此实修。

 

1 菩提心与佛性

 

我们要开示的主题「甚深内义」,正是多年来我所时时在教导的菩提证悟的心。对於证悟的心,其真正的内涵是什么,我们曾数次做过研讨。它是一种真正慈悲心的发露,以及对空性的了悟。多年来我一直如此教导,而诸位也应曾听过其他上师的开示才对。若我们对菩提心有深刻的了解,便会知道此证悟的本质,也就是佛性,遍满一切众生,人人本来俱足。若对佛性和菩提心(慈悲和空性)缺乏此等基本认识的话,讲到要了解「甚深内义」的内涵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但若预先对此有所认知,则我们对「甚深内义」的了解便会非常清楚明白。这就像我们在地上播种一样。藉著阳光、水份、空气等的力量,我们播下去的种子便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慢慢发芽成长。但若没有开展众生本来具足的菩提心与佛性的话,则「甚深内义」的教法便会有如想在虚空中种花一样,是无法成办的。为了避免这种缺失,多年来我未曾计划传授此法。但现在我相信在座诸位都已经对菩提心与佛性多少有些了解,因此在这种情形下,这个开示将会变得有意义多了。

 

2 空性 

 

在原颂文里,它写道:「在此我要阐释内在的身与心」。它有点像个偈语。一般来说,我们所谓的「自我」的这个身体,其实是一个与神识的结合体。它由四大组成,内有透过意识运作的觉受能力,所以我们有愉悦、痛苦、快乐和伤心等的感觉。所有这些情绪的起落都是一种心灵的觉受,因此「空性」的教法说明了我们的身体如何依四大组成,神识(指心)如何证悟智慧,以及它如何提起明觉等。由于有主客体的存在,我们才会感受到像愉悦、痛苦、快乐和伤心等的情绪。

 

「空性」的教法直接切入了我们内在的心灵体验,它不多谈外在元素的种种组合。当我们不识内在的智慧时,心便会起痴迷烦恼,因此烦恼是由于我们未识自身本具的智慧而起的。

 

大部份在座的诸位都是多年来致力于闻思修的老学子,尤其是在研修深奥的「大手印」教义上,因此诸位可说对我们要开示的主题都已相当熟悉。也许之前大家对「空无实性」的高深教义已聆听过多次,但要从基础讲起仍是我的职责所在。

 

事实上,我们已多次领受过此法并付诸实修。但不论我们对此已多熟悉,在真实的生活中依旧无法承担兴奋、沮丧、快乐和痛苦等的感情。而我们之所以无法忍受是因为很明显的,我们对于种种情绪有所执著,拼命认定它就是真真实实存在的东西。认定此等事为具体实有,让我们无法实际看清自己的遭遇和情绪基本上是不存在的。通常我们所遭遇到的一切都非具体实有的——它随时可变,难免有误,并且无常,但我们仍执以为真。这种执著让我们相信自己所执的乃是真有其事,因此我们要打破这种心态,认知自己的情绪,感情以及周遭的一切均非真实或具体存在的。

 

为了证明此种想法,这个教法说明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感受到的一切本身并无实性,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觉受到的任何事情也均非实质存在。只是过去由于我们的心一直都认为它存在,因此事实上要让自己接受这样的教法是有点困难。我们已习惯于这些执著的习气,抓住一切我们所能感受到的不放。在心灵不断攀执的过程中,我们便无法了解诸如「佛于吾人掌中」以及种种与法身有关的教法。在我们未打破对任何事物执为实有的想法之前,由于缺乏对「佛于吾人掌中」和法身的了解,因此要谈到当下了悟的教法是不可能的。

 

事实上,一切现象都依因缘环境合和而起,只是我们常认为它是独立存在的。例如,我们因有眼识而能看到人的身形。但纵使有眼识,若无觉受的客体,我们也看不到任何东西。因此物体要与眼识有交集才行。当这两项有交集点时,才会有某样东西的影像出现,我们也才能看到它。同理,声音要与我们的耳识结合,我们才能听到,否则纵然耳力很好,若无声音,我们也听不到什么。因此声音要与听力结合乃是必要的条件,这样我们才能意识到有声音。其他的感官也是,包括相对于眼、耳、鼻、舌、身、意的色、声、香、味、触、法等。

 

因此当我们的眼识与物体交集时,我们才能看到东西,声音与耳识亦然,然而其分别又是如何产生的呢?做为凡夫的我们其实已十分习惯对一切起分别。当我们看到一样东西时,首先眼识与物体交集。一交集后,我们的心识便马上判别它是好是坏,令人喜欢或讨厌的。声音亦然,当主客体相遇时,心识便开始大做分别。有些声音悦耳,有些则令人觉得不舒服,而这些正反的感觉都只不过是心的一个选择问题而已。声音或东西之真的令人喜欢或讨厌,其本身并无一点真实性,说来一切都只是心的造作或投影,让人产生一种愉快或讨厌的感觉而已。由于一切均来自心的造作,因此我们应该先审视这个造作一切好、坏的心。

 

3 自心本性

 

将我们所遭遇到的或体验到的一切投影,并分别其为喜欢或讨厌,好或坏的心本身并无实体存在。我们之所以看不到心的样子、形状和颜色,并非我们有惑迷或障碍,而是因为它本身并不真实存在。不仅心本身没有形相,我们也无法用言语来描述它的性质,因此我们只能说它是超越于任何一般概念的。我们根本无法描述它,它超越「有」与「无」的概念,也由它超越「有」与「无」,因此很明显的,在人类的语言中,我们没有任何字汇可以用来形容或定义它。

 

但若要了悟它,我们可以首先透过知性上的了解来做,我们可以藉着听闻和研修佛法来开展此等知见。只是若要真正得闻其真味,或获得其正的了悟,则单靠此种知见是不够的,我们仍必须借助实修。以知见为基础,再加上实修,我们才能了悟那不可说,无真实具体存在的自心本性。

 

有关心性的了悟,我们曾使用多种不同的讲法来让大家了解,例如,大手印。大手印教法阐释了遍满一切众生的心性,心性的了悟以及心性本身之无始亦无终性。虽然它无始亦无终,但我们所谓的心性,也就是「佛性」,却在人人心中本然具足,因此我们称之为「大手印」。另外还有一大圆满」的教法则着重在心性的智慧本质上面,而非像「大手印」一样强调佛性的观念。虽然佛性遍满一切众生,但由于我们自身的痴迷,以致无法认知它,因此也就无法了悟其本来具足的功德与特质。

 

这些基本概念曾被使用不同的语词呈现在佛法中,让学子有所了解。但基本上,它所谈的都是同样一个东西——我们的自心本性,也就是佛性。

 

在大手印的教法中,上师为学子直接指出了心的究竟本性,也就是佛性。我们向学子解释时,使用了「塔玛基歇巴 TANALGYI SHEPA」的观念,其字面上的意义为「平常智」。但是我想说明的一点是,此处的「平常智」指的正是「究竟智」,原因是在大手印的修行中,当纷飞的思绪停止时,一切的念头和概念都会消失,而藉此力量,我们便能看到心的实性。此心的实性正是「究竟智」。「塔玛尔 TANAL」在藏文中意为「一般」和「究竟」。由于它无较此为高之点可悟,因此便成为究竟,也由于当一切念头思绪都止息时,此究竟心性便能为吾人所见。

 

当此教法呈现在「大圆满」的传承时,它使用了「里巴 RICPA」这个字,意指「明觉」。「明觉」在此代表当一切痴迷与烦恼藉由禅修净除时,它所招致烦恼的主客体便不复存在。当烦恼的主客体不再存在时,我们便能证悟真实的心性。不论我们以何种方式教导,或以何种名称称呼它,最终它都将汇归于同一之点,也就是自心本性。

 

在我们所教的这个法的原文中,心性或佛性还有另外一个用词「嘉威宁玻 CYALWAY NYINGPO」,意为无瑕、胜利之本质。「无瑕」代表虽经无始劫至今,遍满一切众生的佛性仍末受到染污,也无有痴迷,它是真正的无瑕和清净。「胜利」则代表我们藉由法道征服战胜烦恼和无明,消除种种恶业习气。透过一而再的实修,我们可以征服无明和习性,了悟一直都是清净无瑕的根本佛性,也就是如来藏。

 

凡夫与瑜珈行者或菩萨之间的差异仅在于烦恼与业障是否已清净。如我们先前所说的,根本佛性乃是每位众生本然具足,因此我们不应将凡夫与佛加以分别,因为其唯一的差异仅在于迷与悟而已。我们由于业障而产生习气,而在无明中,习气更加增强,使得我们很难去消除这些烦恼业。

 

大手印的教法可说是与经教的十地教法有关,它的四瑜珈可带领我们进入了悟,因为四瑜珈的次第修行教导了我们要如何完全消除习气与障碍。若我们消除得越多,便越能圆满大手印的四瑜咖,而登上菩萨地,究竟成佛。虽然众生的佛性清净无染且无瑕,但习气和业障却层层阻碍,以致我们无法认识它,进而了悟它。

 

现在来谈谈为何我们无法证悟佛性的原因,我们就以金子来做说明吧!当一块金子掉入泥塘后,即使它躺在那里一百年也丝毫不会损其本质。真金依然是真金,只是由于掉入泥塘,为污泥所包掩,所以外人看不见而已。为了看清它的真金本质,我们必须将泥巴洗去。同理,根本佛性永远是清净无染的,只是由于我们自身的烦恼习气,以致它完全被遮掩住。因此我们要揭开它,找出自己的心性。

 

这是另外一个相似的例子。依照阴历,我们在上弦月的日子根本很难看到月亮,但这并不表示月亮本身消失或改变了。我们之所以无法看到它是因为地球的位置改变了,因此我们可以将地球比喻为众生,而月球则为开悟。由于地球的运转导致我们无法看到月亮,但这并不代表月亮不再存在或改变,或甚至消失了。从我们的位置来说,也许我们暂时无法看到月亮,但当日子一天天过去后,我们便能再看到月亮慢慢由亏转盈。月亮的盈亏变化并非来自月球本身,而是由于地球运转的关系,最后我们仍然可再看到它本来的面目,因为实际上,月球本身一直都是圆满无缺的。由于我们相对处在的位置不同,所以只能看到月亮的一部份,但这并不表示月亮只有一部份挂在那里。不论我们是以五道或十地,或大手印的四瑜珈来说,开悟的次第都是指我们证悟佛性的层次而言的。在阴历十五当我们看到满月时,我们并不会认为它是一个新创造出来的东西,因为它本即圆满无缺,只是我们只能在那天看到而已。同样的,在烦恼、业障、习气等藉着五道的修行净除后(注:五道即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修道),我们才能次第圆满开悟,有如月亮由亏转盈一样。因此可见佛与众生本具等质等量之佛性,其唯一的差别仅止于佛已净除一切无明业障,而众生则尚无法做到此点而已。



藏传佛教:前言  中译者序《甚深内义》


藏传佛教理论简介3:大乘思想的起源、大小乘见地的区别


藏传佛教理论简介2:三次结集及小乘佛教的观点


藏传佛教理论简介1:三转法轮


谈谈藏密的守护神


第十讲 如何修梦《藏密心要十讲》


第九讲 如何进入法界大定《藏密心要十讲》


第八讲 如何生起和收摄空色《藏密心要十讲》


第七讲 如何得见明体《藏密心要十讲》


第六讲 如何修持空性《藏密心要十讲》


第五讲 如何引气进入中脉《藏密心要十讲》


第四讲 闭关要领 《藏密心要十讲》


第三讲 灌顶的意义《藏密心要十讲》


第二讲 求师须知《藏密心要十讲》


第一讲  菩提心释《藏密心要十讲》


音流(Sant Mat)资讯整理

https://santmat.kuaizhan.com/

 

音流瑜伽(Sant Mat)简介

http://m.santmat.biz/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音流瑜伽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