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热点 | 坐等去香港失联女生盗窃事件的两次反转新闻出现

2017-08-02 田加刚 南方传媒书院

文 | 田加刚 

7月29日,深圳大学已考上研究生的女生罗琬璐失联。同日,因在香港屯门盗窃被捕。7月31日,在香港屯门裁判法院过审,随后,被判监禁14日。目前,她正在罗湖惩教所服刑之中。

目前已知的盗窃细节如下:罗婉璐在两家万宁商店及一家卓悦商店内偷走约价值2400港元的化妆品及药品,被万宁职员揭发并报警。

 时评作者的一个通病,就是喜欢根据已知、媒体报道的事实进行评论,殊不知,媒体的报道,往往都只是一个假设,或者只是真相的一个部分,这种事实会经常性地反转。有时反转尺度之大,让人瞠目结舌。

以人民日报客户端的八一军装照为例,江苏网警的官微竟认为其为获取个人信息诈骗,与人民日报无关,随后遭人民日报再次辟谣。也就是说,不要以为信源权威就事实无误。

 物理科学往往以能否准确“预测”来检测理论。理论不在于总结过往,其意义在于预测将来。社科理论也应如此,遇到一件事,先不要急于下结论,而要先预测事件的进一步发展,如果能够准确预测,才知持之有据。

笔者曾做过的一些新闻事件预测,比如,通过“手机爆炸炸死人”预测该新闻必定为假,根据“专家称要改中华图腾因为龙在西方邪恶”预测专家必定反口,都是在两天后就被证实。这些预测都是根据常识和人们的正常心理推断的,说白了毫不出奇,但是读者往往被当时的新闻蒙蔽。

 失联女生盗窃案,笔者给出的第一个预测是,新闻必定出现一次反转,表明该女生并未盗窃,而只是因为双方对于交易习惯理解的不同。

出现该反转的原因有四个:

01


深大女生逮捕后迅速被判监禁,完全失去了发声机会,而她的第一次发声,必定不是低头认罪,而必然是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解释。任何一种我们看起来不合法的行为,都有一种心理支撑,该心理使自己给自己一个合理解释。这种合理解释一定会被媒体迅速放大。

02


监禁期只有14天而已,如果是140天就不会有反转的机会了,因为这个新闻已经被大众遗忘了,没有媒体会去采访,采访后其声音不会放大,而记者也会非常审慎地进行报道。

但是她出监所的时间不过两周时间,新闻热度尚在,一批记者扑上去,大家都在抢发报道,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更一步的调查,她说什么,就发什么,会让她的声音在最短时间被全国性地迅速聚焦和放大,从而使大众产生“香港法院错判”的印象。

03


媒体采访罗之后,本应向有关当事人进行求证,当事人就是店员、警方或者法院,但是,香港内地毕竟交通、通讯不便,这时绝大多数媒体都会放弃求证,任凭反转新闻发酵。

04


人们的心理支撑。现在对于深大女生香港盗窃,由于已知信息太少,很多吃瓜群众还是不怎么相信的,都在期待着案情反转,新闻,往往是大家期待什么就发生什么。

 随后,笔者的第二个预测是,在辟谣澄清新闻之后,新闻会发生第二次的反转,就是部分媒体证实该女生撒谎,这些媒体去了香港采访了店员和有关当事人,指出罗所述不实。

出现以上反转的原因是:

01


总是有一些严肃的时政媒体,他们反应也许没那么快,但做报道却比较严谨,会对罗所言进行求证,哪怕安排记者去事发的店铺采访,在求证、调查之后会发现罗之所言,有些言过其实,有些逻辑成问题,总之她在撒谎。

02


当罗进行辟谣后,如果媒体大规模报道,就会引起香港方面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官方会主动进行澄清和再辟谣,以避免香港司法公正的形象受到损害。

03

女生失联开始只是一个普通的民间新闻,但是当舆情大规模发酵并指向内地和香港两地关系之后,内地的宣传部门不会无动于衷,会限制该事件的报道,遏制女生方面的发声。女生方面发现事情很大,而且对自己很不利,自然不敢再做辩解,于是就此闭口噤声。

会不会再来第三次反转?一般情况下没有了。特殊情况下会有,那就是此事引起香港一些反华媒体的关注,借此大做文章。但无法成为主流了。

这个女生到底有没盗窃呢,通过几次的反转与再反转,也许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判断,但是若干时间过去,最终的结论仍然是她构成了在港盗窃,并由此成为内地人在港盗窃的一个典型案例。

特稿 | 心系群众迎难上 强警为民写忠诚

特稿 | 下半夜的大学生

特稿 | 隐形翅膀的描绘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