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奋进江门】这五年,江门民生事业蓬勃发展,书写满意答卷!

点击关注 👉 江门疾控 2022-10-09





开栏语:中国共产党江门市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将于12月召开,这是全市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为迎接市第十四次党代会胜利召开,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即日起,网信江门推出系列专题,全面展现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我市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文明等方面取得的成绩,进一步激励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深入实施“六大工程”,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奋进新征程,奋力谱写江门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01



书写民生新答卷 民心所向是幸福


一座幸福之城,

必有温暖鲜亮的民生底色。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我市围绕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方位谋划民生工作和社会事业发展,切实把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摆在突出位置,教育、养老、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民生工作取得新成效,老百姓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江门日报记者 周华东 摄


弱有所扶,困难群众心里不慌。


5年来,我市全力兜住兜牢民生底线,将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作为一项重要民生工作抓紧抓实,建立起低保标准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居民消费价格水平相适应的自然增长机制,实现低保对象和低收入困难群体救助全覆盖。



为实现“应保尽保”,我市连续多年把提升底线民生保障水平列入我市“十件民生实事”推动落实,城乡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残疾人“两项补贴”等底线民生保障水平持续提高,4类人群补贴标准均比“十三五”初期(2016年)提高了50%以上,各项指标均高于省定标准。


截至2021年,我市城乡低保标准已提高至932元/人/月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提高至1491元/人/月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提高至每人每月200元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提高至每人每月250元有力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江门日报记者 周华东 摄

住有宜居,

是每一个家庭的梦想。


△曾经的棚户区已变身成为美丽的下沙公园。司徒俊杰 摄


自2020年成为省老旧小区改造试点城市以来,

我市共启动老旧小区改造项目165个,

其中49个已完成改造。


△2020年以来,我市启动老旧小区改造项目165个,图为改造后的仁美社区。梁佳欣 摄


“十三五”期间,我市超额完成保障性安居工程目标任务,棚户区住房改造新开工1801套,完成率达156%;建成公共租赁住房4861套,完成率达116%。目前,全市累计供应各类保障性住房约2.7万套(户)(含租赁补贴),惠及住房困难家庭群体超过3.5万户。


衡量小康成色的标尺上,除了安居,还有乐业。
△“南粤家政”让市民学会一门手艺,拓宽就业渠道。

数据显示,2020年末,全市从业人员为273.03万人,比2015年增加了10.76万人。2020年,我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36%,“十三五”期间总体控制在3%以内。与此同时,我市居民收入逐年稳步增长。“十三五”期间,我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平均增速为8.5%。2020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3667元,比2015年增加了11302元。


梁丽琴 摄


“十三五”期间,江门义务教育优质资源不断增加,教育事业迎来跨步发展。全市共新建学校29所,新增学位5.26万个,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8.65%,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今年,随着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开展,江门把“加快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全市教育系统以此为契机,全力推进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今年9月,蓬江区紫茶群福学校、江门外国语实验学校等一批新学校相继投入使用。


△图为范罗冈小学滨江校区。


截至目前,我市已完成14所学校新(改、扩)建项目,新增各学段优质学位约1.5万个,新增学生宿位超6000个。同时,全市共增加了8122个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学位,进一步巩固“5080”工作成果,缓解了“入园难、入园贵”问题。


△近年来,我市大力发展教育,兴建优质学校。图为范罗冈小学滨江校区。


百姓健康越来越有保障


近年来,我市按照“政府主导、责任分担、全面覆盖、城乡一体、层次多元”理念,全力构建以居民医保、职工医保为主体,城乡医疗救助体系为托底,补充医疗保险、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多层次协同互补的医疗保障体系,百姓健康越来越有保障。“十三五”期间,我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95.61万人,覆盖面超过99%,基本实现了全民医保。

△蓬江区天健社工机构工作人员指导长者学习使用智能手机。市民政局供图

数看“成绩单”





02



脱贫攻坚结硕果 乡村振兴帆正扬



过去五年来,我市全力统筹推进新时代“三农”工作,重农格局持续加强,脱贫攻坚全面胜利,乡村产业加快发展,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乡村治理全面提升,农村改革持续深化,乡村振兴工作遍地开花:连续三年在广东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工作中,高居市级榜单粤西片区榜首;全市相对贫困人口16659人高质量脱贫,扶贫工作考核连续五年被省评为最高等次;2020年农林牧渔年度总产值突破500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达21129元;荣获全国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典型地区表彰,是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地级市……


△稻田收割奏响丰收乐章。江门日报记者 周华东 摄


江门坚持开发式的扶贫方针,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社工帮扶、金融扶贫等“11+3+3”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措施,推动全市相对贫困人口16659人全部高质量脱贫,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5974元增加到2020年的21087元,年均增长28.69%。
过去5年,我市累计建成规模扶贫项目215个,涉及资金1.37亿元,全市所有镇(街)扶贫产业“全覆盖”;建设扶贫车间、扶贫工作坊、就业安置基地123个,累计招用建档立卡贫困人员911人次;建成江门消费扶贫平台以及7个县级消费扶贫基地,实现消费扶贫产品销售总额超2.7亿元,带动4000多户贫困户增收。
△恩平市那吉养蜂采蜜扶贫基地通过基地示范、贫困户参加学习培训后参与管理的方式,最终达到“蜂农既能掌握技术又获得分红”的目标。毕松杰 梁健铭 摄


数看“成绩单”





03



以文兴城强自信 文化惠民沁人心


过去5年,江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发展,以侨为“桥”,抓住侨乡文化建设主脉,推动“中国侨都”赋能升级。
    5年来,江门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回应时代呼唤、人民期盼,向着文化强市建设的目标阔步前进;5年来,江门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建设崭新的文化地标,举办多彩的文化活动,让人民群众从中品味生活的甜蜜,为实现“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用文化来凝聚共识,能形成最深沉、最持久、最触动人心的向心力和认同感。“推动‘中国侨都’赋能升级”,市委十三届十六次全会报告把“文化交流”摆在现阶段着力提升的“四大功能”首位,“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国家平台”同样位居江门要建设的“四大国家平台”之首。


侨批纸短,家国情长。以推进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建设为契机,江门致力于大力挖掘、保护、研究和弘扬侨批(银信)文化,以侨批(银信)为载体,传递、弘扬侨胞的家国情怀和奋斗精神。


△五邑侨批(银信)。

江门侨批档案馆藏丰富,是我国侨批保护研究的前沿重镇。今年,江门推动侨批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新党史学习教育方式方法,先后创演了舞剧《侨批·家国》和诵读剧《侨批·中国》,用侨都故事讲述“中国梦”,画好最大“同心圆”,助力“侨都赋能”工程。


△江门近年涌现出一系列原创优秀文艺作品。图为江门原创诵读剧《侨批·中国》首演。

5年来,江门高度重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把2019年确定为“公共文化事业建设年”,又出台了《江门市公共文化事业建设三年工作方案》,推动实施13项重点项目和50多项工作措施,构建新发展格局,打造“江门模式”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新局面。

    

△富冈图书馆内,群众在“充电”。


数看“成绩单”





04



山水相融城如画 映日侨乡别样美



行走在五邑大地,蓝天白云尽收眼底,河清岸绿鱼游鹭飞,山水田园交相辉映,城乡美景共融共生。蓬江区园山湖公园、江海区城央绿廊、新会区中心园林区及各类“口袋公园”……让江门这座公园城市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美不胜收。古劳水乡、广海渔港、月映碉楼、冯如故里……人居环境整治让旧貌换新颜,美丽乡村串珠成线步步皆景。    
5年来,市委、市政府结合侨乡自然生态禀赋,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成立江门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全面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努力建设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优美的美丽江门。

周华东 摄

    

治理“散乱污”企业、黑臭水体整治、淘汰黄标车、划定禁燃区……江门出台一系列举措向污染“亮剑”,解决了一批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让生态保护还旧账不欠新账,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美丽江门生态“成绩单”让人振奋:2020年,PM2.5年均浓度降至21微克/立方米,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第二阶段标准(25微克/立方米),创下历史最好水平。PM2.5、PM10、SO2、NO2、CO指标达到全面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以来最好水平。潭江牛湾国考断面涉及区域内主要支流全面消除劣Ⅴ类水体,国考、省考断面均达到Ⅲ类水体及以上,全市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100%稳定达标。


江门日报记者 郭永乐 摄


5年来,我市把全面推行河长制作为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持续积累河湖长制“江门经验”,河湖治理实现质的飞跃。全市150个考核断面中,优良水体比率为83.4%,达标水体比率93.1%,基本消除劣V类水质断面,创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以来最好水平。高质量推进万里碧道建设,超额完成年度省定任务,累计完成碧道建设330公里,建成了西江碧道、城央绿廊碧道。加上小鸟天堂、下沙公园、潮头公园、梅江生态园等网红打卡点,催生了网红滨水多功能经济带,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江门的生动实践。    郭永乐 摄
江门市连续3年获得省河长制湖长制工作考核“优秀”等次;2名河长被评为全国优秀河(湖)长;江门市水利局荣获“全国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工作先进集体”;鹤山市成为2021年全省唯一入选的全国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县……累累硕果讲述着江门的治水故事。


彭伟宗 摄


李向前 摄


数看“成绩单”





来源:健康江门、网信江门



【精彩回顾】


【学生常见病干预知识科普】你的牙齿还好吗?——6岁以上青少年护齿指引

西安“超级传播链”初步厘清!东莞通报最新情况!24小时防疫防疫攻略送给你→

【奋进江门】这五年,江门经济发展收获满满,城市巨变!

东莞新增本土1例,主要在校内活动!西安、东兴最新进展!广东疾控重要提醒...

小心!冬天这样洗澡,可能会“要命”


微信号|jmcdcwx

· 江门疾控 · 

球分享

球点赞

球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