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傅连暲:毛泽东口中的“红色华佗”

共产党员 2023-08-28

他救死扶伤,悉心救护南昌起义的伤病员;他为中央苏区创办了首座红军医院;他是毛泽东口中的“红色华佗”,也是一位从未拿过枪的开国将领。他就是人民军队和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傅连暲。


傅连暲



“必须进行阶级斗争”

傅连暲出生在福建汀州,从小家境贫寒,其幼时经常看到与父亲同在码头做工的工友们生病无力治疗,便下定决心将来要治病救人。中学毕业后,他考入英国基督教会所属亚盛顿医馆学习,并以优异成绩毕业。为了生计,傅连暲受聘为汀州所属八县的旅行医生,整日跋涉于荒野之中,历尽艰辛,体会到贫苦百姓的不易。1925年,他进入英国教会所属的福音医院,在这里,部分外籍医生对平民的态度让他感到气愤,开始思索“主的教义”到底能否救人。当时正值五卅运动浪潮席卷全国,外籍人士纷纷离开汀州,医术高明、正直善良的傅连暲被公推为福音医院院长。此后医院医疗水平及服务态度都有改观,百姓们都说:“没大鼻子在,医院办得更好!”



  位于长汀县的福音医院。新华社记者李任滋摄


傅连暲很早就从他人口中听说过中国共产党。1925年底,正苦苦思索如何在乱世中挽救更多百姓的傅连暲,遇到了革命道路上的启蒙者——邓子恢。邓子恢高度评价傅连暲的医术医德,向他介绍了鲁迅的事迹,并将自己创办的《岩声》报和瞿秋白创办的《新社会观》等刊物赠予傅连暲。多年后,傅连暲回忆:“我开始懂得了帝国主义和国内统治阶级都是劳苦大众的敌人。我懂得了,光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并不能完全解除劳苦大众颈项上的枷锁,还必须进行阶级斗争。”正是从那时开始,傅连暲心中革命的种子开始萌发。



为南昌起义伤员治疗

南昌起义爆发后,傅连暲格外关心起义部队的动向。不久,汀州中共党组织的段奋夫、罗化成等人找到傅连暲,表示希望他能救治伤员。尽管傅连暲并不清楚其真实身份,但在交往中感受到二人是有血性、有担当的进步青年,因此愿意向他们靠近。傅连暲马上联系汀州城内其他同行到福音医院参与救治,还到自己担任校医的学校发动大家帮忙。由于医院床位较少,他又在城内的江西会馆、新安楼等地租屋作为病房。一些商人看到傅连暲的所作所为,也积极参与其中,采购所需物资。


到8月下旬,先后有300多位伤员被送到福音医院。炎热的天气使很多战士都出现了化脓等反应。傅连暲迅疾成立手术小组,不分昼夜进行治疗。这些伤员中就有后来成为共和国大将的陈赓,当时其腿部两处中弹,胫骨骨折,膝盖处筋骨被打断,为保持战斗力,傅连暲没有采取当时惯用的治疗手段截肢,而是着手保守治疗,不仅为他接上断骨,还每天将自己的牛奶送给陈赓补充营养,最终在抗生素奇缺的情况下,使陈赓转危为安。在傅连暲等人的共同努力下,南昌起义部队中的负伤官兵陆续重返部队。


1929年3月,朱德、毛泽东率领红四军来到汀州城,傅连暲同之前一样救治红军伤病员,并花费半个月时间为红四军全体指战员接种牛痘。考虑到红军卫生条件简陋,又推荐得意门生叶青山和外甥黄深信跟随红军一起开拔。正是在此时,傅连暲第一次与朱德、毛泽东有了接触,后者身上的那种豪迈乐观的革命主义精神极大地感染着傅连暲,他的心中也更加坚定了为革命工作的决心和信心。在侄女傅维玉安排下,傅连暲开始为汀州地下党组织工作,为党组织提供情报,保存了当地的红色力量。


  这是长汀县福音医院手术室旧址拍摄的手术医疗器械(复制品)。新华社记者 李任滋 摄



给红军送“福音”

1932年秋冬时节,红军再次回到汀州,这时的福音医院为从上海等地购买药品,保留了教会医院的身份,但实际上已经发展为红军的后方医院,住院者多为红军伤病员。实际上,关于福音医院改名之事,傅连暲多次同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商谈。早在1927年,傅连暲就曾与周恩来谈及过自己的信仰问题,傅连暲想把教会的牌子摘去,又担心来自信教医护人员们的阻力。周恩来表示福音医院现在还不是红军医院,只要拥护共产党和红军,院内宗教活动允许照常进行。毛泽东认为福音医院如果改名,原本由上海、广州进购的药品将会受阻,“真正干革命不在乎名字,而在于实际。用福音的名字,可以从药品上帮助红军,给红军将士带来‘福音’,不是挺好吗!”此后,傅连暲不仅尽心为红军伤员治疗,还凭借着自己为国民党军官们看过病的交情,利用福音医院在国民党军的搜捕中无数次为红军提供保护。


不仅如此,福音医院还承担了为毛泽东等红军领导人提供外界出版物的任务。按照安排,傅连暲以福音医院的名义,订阅了《申报》《新闻日报》《工商日报》《超然报》等报刊,又用郑爱群的化名,每隔两三天将这些报纸卷进旧报纸中,通过交通站转到被严密封锁的苏区。在当时红军前方缺少电台的情况下,这些弥足珍贵的介绍国内外形势的报纸,一定程度上也是傅连暲为红军送去的一种“福音”。



“苏区第一个模范”

1932年毛泽东来到汀州休养,他主动向傅连暲提起给福音医院更名之事,认为此时汀州已是比较安全的苏区,红军也应该有自己的医院。傅连暲意识到,他梦寐以求的事情终于实现了。而就在此时,国民党军队再次进攻闽西,红军只好开拔,傅连暲决定和红军一起,将医院搬到“红色首都”瑞金去。


傅连暲先在院内召开动员会,说明迁走原因。由于长期以来为红军提供医疗救护,很多医护人员都受到过毛泽东、周恩来等同志的亲切关怀,思想觉悟水平很高,工作人员纷纷赞同迁往瑞金。不久后,中央政府派傅公侠前来与傅连暲商量“搬家”之事,傅连暲坚定地表示:“医院里的东西,从仪器到药柜,从床铺到桌椅,不论是原来医院中的财产,还是我个人购买的东西,我决定全部搬走,献给革命。”1933年初,经过170余名运输员近半个月的努力,搬迁整合后的中央红色医院成立。医院手术室、药房、病房整洁美观,显微镜、X光机等医疗设备一应俱全,是中央苏区乃至附近诸县唯一一所综合性医院。身为院长的傅连暲更是严格要求医护人员按照操作规程,严格消毒,认真处置。当时根据地出版的《红色中华》评价傅连暲是“苏区第一个模范”。


按照毛泽东的指示,中央红色医院除了为红军看病外,也要为百姓提供医疗服务。傅连暲还时常到附近村中调查卫生状况,发现百姓饮水卫生状况较差后,很快协调人员在医院旁新挖一口井,为村民解决饮水问题,并向群众宣传卫生知识。至此,福音医院真正成为一所为红军和百姓服务的红色医院,这位胸怀救国信念的医生,从此成为一名真正的红色医疗工作者。


从汀州福音医院到瑞金中央红色医院的转变,不仅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综合医院从无到有的重大突破,更是人民军队医疗卫生事业走向正规化的重要起点。这一转变,是傅连暲走上革命之路、投身人民军队医疗卫生事业的见证。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将个人“小我”融入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大我”之中,书写了属于革命年代医疗工作者的家国情怀。


来源:学习时报


责编:郝多

编审:陈卫平 陈竞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