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星空下的人生路,既不价值空悬,也非沉沦世俗,教育“在之间”

陈忠 優教育
2024-08-26


各位同道,今天的相聚实属不易。七月以来,我们的创作小组,几次构筑启动,几次中断推迟, 在峻急的社会生态与教育生态中,只能抓住稍纵即逝的“窗口期”完成空间打造,也成了这个不确定时代的注解,让我们借以理解和面对当下。

此刻,我们携手开启“在之间•优教育文化空间”之际,必须感谢常州钟楼区教育局、荷花街道的充分信任,厚爱有加,慷慨提供这么宝贵的场地;感谢心有灵犀、行动呼应的各界人士共襄众筹,以及莅临参会;特别感谢多年相伴我们的大老师景老师、夏老师、傅老师,今天一早李庆明老师也从南通驱车前来……青果巷旁,怀德桥头,这“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老街巷正在唤发新的活力。

借此,我要给空间的创作小组点赞,他们首次设计与构筑的这一“附加题”,承接挑战而持续付出努力,以致有了今天的初步效果。这里有许多团队小伙伴课余日常“教育创作”的汇集:进门这幅挂壁,是以一所所学校校标以“RECLYLE”方式的回收创作。也许他们想要表达:星空与大地之间,我们的道路既不是价值空悬的迷执,也不仅是沉沦世俗日常,教育“在之间”,是我们手拉手,心连心在人类文明长河中浸润与徜徉。这些学生的小衣模,可能是在表达如何“看见学生”?这些是在南京总部小楼里,隔些天,就自然生发出的不知是哪些同事们的“习作”;这是用麻绳线模糊笔触勾勒出的“大先生”和当年常州府学的样貌;以及,老木材新打造,一门一窗的改装,为咖啡品质和标准的一轮轮磋商,他们也作为了一次新的“项目式学习”,“现象教学”般发生着……

重要的是,我们在这里,致敬教师。这些年,我们团队愈发理解:教师站立讲台之上,其余的一切尾随其后,教师们种的是什么,社会收的就是什么。因为团队更加体悟到: 教师馈赠知性远重于馈赠衣食,教育是一份“有光的志业”。一位良师不止于算数音韵考据之学,更是立德树人于品格视野精神之博大,投射于学生生命中,使得学生在“先天自然之生命,天地之子”与“后天文化之生命,文明之子”间饱满整一,那会是点燃人性美好一面的巨大荣耀……团队小伙伴和我说:致敬教师,致敬美好教育的方式,是在我们自身站立之处,持续地做些出来,他们告诉我将“尊师重教“刻在流程里,以此致敬身在一线,魂在校园,负着人的形象一起上升的教师!

我们在这里,期待让教师们相互遇见。一个地方的教师与另一个地方的教师,可以同负一轭,相坐如邻居,因为理念与价值的底层彼此相连,我们想让天下教师相互遇见,相互对话,彼此温暖与滋养。这也正如怀特海先生所说,我们需要邻人足够的相似处,以便相互理解;我们需要邻人足够相异处,以便引起注意;也需要足够的伟大处,以便引发羡慕……

我们在这里遇见“大先生”,书架上这些先贤圣哲典籍,他们骨血凝炼的结晶,他们的高贵灵魂,在这这丰富的宁静,单纯的静穆里,正与我们隔空对望,相遇谐振;我们过往曾经开展的五十场“教育思想力”沙龙中与教师们遇见,未来将会以“对话”与“研学”的方式持续展开;在这里,我们期待教师读,写、说,问、思、辨同时发生,思考经由阅读结构化、言说促成思考结构化,在良知与逻辑的双向维度上,碰撞思想,融合迁移成为教师沉稳的内在性,乃至触发而出教师个体的“问题意识”,这一强大的内驱力量。

我粗略读一些康德著述,揣摩他青年时期似乎为《会饮篇》牵引,1764年写有长文《论优美感和崇高感》,回旋一生;1790年他以《判断力批判》的美学审辩完成了批判哲学体系,凝神观照,濒临美的汪洋大海。思想者康德先生一生只有两个问题:第一问题是提出这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自己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新的实验定位于教育文化场。“在之间”也勾勒与描摹了我们心目中未来教育机构的样态与可能。伊顿纪德2014年曾经开办伊顿学园这样“理想学校”, 是伊壁鸠鲁式的花园,是在回溯人类学校的起点“阿卡德米”学园,以及轴心时代中国的“稷下学宫”,“不治而议,坐而论道”。


近180年前,梭罗在《瓦尔登湖》中这样发问:“到时候了吗,应该有一所所不平凡的学校,一座座村子应该是一间间大学……难道学生们不能寄宿在这里,在康科德的天空下,接受人文的教育,难道我们不能请一位阿伯拉尔来给我们讲学?让一切有学问的社团来与我们分享?

今天这个教育文化空间也在以卡夫卡《变形记》的方式同构:占比三成的物形、内容构建的底层逻辑同胚同源;又有三成如一颗种子,播种飘洒,在地生根;还有三四成我们邀请在座教育同道众筹共创,让“教化”和“自我创化”连续地生成。我们理解的教育人,也是时空中心智协同的组织者,协调者,创造者,逝者如斯,细水长流,不舍昼夜,也因此自带内源激励,自有教育幸福;通古今之变,在过去与未来之间;于天人之际,在超验与经验之间;知行合一,在思想与行动之间……显现教育人最美的文化人格与精神长相。

百年前张之洞先生即已经洞见:世事明晦,人才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我们期待,教师们行以致学,家校社一体联动,互助协同,共生并茂而培育“善托邦”这一美好的社会生态。

(本文根据陈忠先生在“致教师:为人师之精神谱系与专业成长”暨在之间·優教育文化客厅开幕主题沙龙上的演讲整理。)

在之间·優教育文化客厅

——教育人的“第三空间”,精神栖居之所

今年,苏美达伊顿纪德品牌有一支创作小组驻扎在常州周有光先生故居不远处,搭建了一个名为“在之间”的教师人文空间,让“爱书人,同处一个寂静”,他们也将“碰撞思想”挂在墙上,将“尊师重教”刻在流程里。

“在之间”,我们期待读、写、说,问、思、辨同时发生,在这丰富的宁静与单纯的静穆里,浮现教育人最美的文化人格与精神长相。

“在之间”也勾勒与描摹了我们心中未来教育组织的模样,我们把又一次的教育实践定位在教育文化场,由教育同道众筹维护,意图使“教化”和“创化”得以连续发生。

好的教育,是森林的样子。向美好教育致敬的方式,是亲手把它创造出来。我们愿从自身创造边界开放互助互惠的生态系统,合作共创,互助守望,与众教育人携手共建一个共生共茂岛链生态的“善托邦”。


//  延伸阅读 //

致教师:为人师之精神谱系与专业成长 | 在之间 • 優教育文化客厅开幕

景凯旋:在之间,寻求更高的人生|在之间•優教育文化客厅开幕

李庆明:教师八喻——角色期待与成长阶梯|在之间•優教育文化客厅开幕

@教育人,众筹一个书房,您的书和心灵皆可安放的庇护所!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優教育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