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3基础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探索研讨会 | 精彩回顾

優教育 優教育
2024-09-05

9月22日,由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主办、伊顿纪德《優教育》支持的“2023基础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探索研讨会”在南京举行。江苏省教育学会会长朱卫国,江苏省教科院研究员、第七届国家督学成尚荣,江苏省教育学会副会长彭钢,携手教育名家、知名校长,共同探寻高素质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

北京师范大学京师特聘教授、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长薛二勇,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研究院副所长、研究员张家勇,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吕林海,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心理系主任周仁来,以高位视角与科学研判,锚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系统化构建。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教授、求真书院副院长林勇,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杨军,江苏省南通中学党委书记、校长鞠九兵,南京致远外国语小学校长谢英,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党委书记、校长张士民,以办学实践样本,多维解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校本路径,以创新策略,呈现高质量育人新样态。200余位校长等教育人共同参会,在聚力与共创中,激活基础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动力系统”。

以高位视角与科学研判,锚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系统化构建

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师者任重道远,江苏省教育学会会长朱卫国指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时代发展之需、科技创新之需,也是基础教育进一步改革发展之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以现实问题为导向,要认真研究拔尖创新人才在基础教育阶段的主要表现特征以及选拔、培养的路径。无论是政策导向还是学校建设,或是社会资源保障和家长认知提高,都需要以关键要素为支撑,规划多方系统。

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江苏省教科院研究员、第七届国家督学成尚荣作为学术主持,提出其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深刻渊源。育人要启智润心,培育拔尖创新人才与优质均衡并不矛盾,要在定位、体系、机制、制度等中深入研讨,构建基础教育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担当。

知识经济时代来临,世界范围内的人才培养都走向根本性变化,培育拔尖创新人才成为现实需要,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内在需求。北京师范大学京师特聘教授、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长薛二勇从理论内涵切入,指出判断拔尖创新人才的标准应在于其对社会变革转型所做出的贡献。基于拔尖创新人才舆情分析及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制约作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应从其养成开始,在管理、评价、保障全流程,充分走向全系协同发展的新阶段。

从充分的案例与调研出发,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研究院副所长、研究员张家勇认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跳出同质化培养的惯性,找到更符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规律的模式。如借鉴哈佛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学校的评价路径,以立体化的全人评审,尊重不同人才的特殊性,实现对人才的多维综合评价,让多元化的人才自然生长。

直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迷茫与探索,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吕林海从“文化的特质”出发,以批判性思维与推理的比较为切入点,直指文化对科学理性与创新素养的影响。批判性思维既有向外的对“对象”本质的探问,又有向内的对自我思维的“元认知”,这种“求真”的机制,指向以“真假”为标准的知识观。东西方向内省察与理性求真的文化,正天然暗合着不同的知识观。而要让深层的批判性思维真正导向变革,在于让知识的“可变性”和“说服性”在认知层面和学习实践中持续发生。

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发现与培养,同样要基于科学认识与精准实验,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心理系主任周仁来从流体智力与工作记忆的概念切入,提出工作记忆预测和提升流体智力的神经学假设,并以科学实验验证工作记忆训练提高流体智力的重要因素可能是反应抑制能力的提高。回归实验,在认知科学支持下,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发现和早期训练要以更为客观的方式展开。

以办学实践样本,多维解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校本路径

从理论研判到实践探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大有可为。江苏省教育学会副会长彭钢作为学术主持,以切身考察与研究洞察为基础,指出拔尖创新人才对于推动教育公平的普遍意义、学校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土壤的价值所在,要让每个孩子都成为不同类别的拔尖创新人才,让每个孩子的创造性充分显现。

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实践探索中,清华大学求真学院以“一流大师培养未来大师”为理念,在书院式人才培养模式中,以小班化、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强化专业研讨,引导学生开展前沿研究、参与应用项目,培养在数学理论研究或实际应用方面富有创新意识、开拓精神和优良综合素质的领军人才。“体育强身,放怀于山水之间。参天地之造化,究人事之所归”,在追求数学的至真至美的同时,富有学术品味和学术志趣,在天文科技、人文诗词等不同领域中汲取知识的大师级“通才”,在此间自由生长。

从1.0的知识到2.0的“双基”,再到3.0的三维发展与4.0的全人培育,人才求索之路上,教育如何应变?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呼应时代需求的应然,又着眼于遵循人才发展规律的实然。聚焦于此,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以系统规划为先导,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生态系统”:启迪学习兴趣的校园文化,面向个体差异的多元课程,提升高阶思维的思维教学,助力巅峰发展的专业团队,破除学段藩篱的双高协同,搭建学生成长的立交桥,以融通式教育模式为核心,激发人才多元智能。

何以评价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江苏省南通中学以“彰显原生动力的好习惯是否持久生成?体现核心素养的基本功是否扎实过硬?牵引行稳致远的思维力是否活跃系统?表征登高望远的创造性是否强烈显效?”的四问法,充分发掘拔尖创新人才。鞠九兵校长指出,崇高的理想追求、科学的思维推理、寂寞的专注定力、持恒的实验探究、勤奋的吃苦精神、系统的知识见识、自觉的内驱志趣、强烈的好问求解、耐挫的阳光心态及和谐的人际交往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以“学习力、创造力、领导力”为核心目的的课程体系,让人才走向人品与学问的双向卓越。

从一项比赛到一个项目,再到一种课程、一个学校品牌,南京致远外国语小学以儿童创新力培养为目标,依托创意竞赛、校本课程、思维工具、学习活动等板块,打造“项目式学习”体系。谢英校长提到,通过无限想象力和创造力到达目的地的国际竞赛DI,培养学生的融合、应用、创新、协作能力;创意工坊课程群的打造,引导学生置身真实情境,创意解决问题;支持创意深入的思维工具箱,让学生在破冰、聚焦和行动中调整思维方式,释放无限潜能。在其中,学生创造美的学习生活,在创新环境中持续成长。

根植于百年附中育人文化,以及完善学校校本课程体系、一贯制办学体制的需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在实践中进行资优学生发现与贯通培养的校本尝试,采用多元智能测试,发现学生个性;规范资优生“两阶段四模块”的遴选程序;建构学科资优生贯通培养的“5+2+2”学制;整合不同学段和不同学科课程,开发丰富的课程群组;建立完备的竞赛体系;深化“少教多学、共生课堂”的教学主张与策略,让优秀者更加优秀。张士民校长认为,站在未来做今天的教育,在关注学生学业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其身体、格局、思维和审美的多维发展。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从人才早期培养,到育人体系的协同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始终是教育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伊顿纪德《優教育》先后举办教育思想力沙龙百余场,并构筑“在之间”教师人文空间,持续与广泛的教育媒体、教育公益组织协同凝结,传递优质教育资源和内容。本次研讨会聚焦拔尖创新人才体系的构建与变革,探寻新样态、新路径、新策略,期待与众教育者一道,以协同开放的姿态,共同触发高质量育人目标的发生。

- END -

投稿 | giftededucation@foxmail.com

声明 | 文章内容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文末或后台留言联系。

// 延伸阅读 //

无界学习,走向创造:“大观念”撬动课程转型新实践研讨会 | 精彩回顾

回归教育本原,办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 | 2023年新优质学校高质量发展论坛精彩回顾

从生活中育人,劳动锻造成长 | 长江经济带公园城市首届劳动教育发展研讨会精彩回顾

▲直面“新课程与育人方式变革”,在办学实践创新与教育思想建构之间深度对话 | 上海市教育学会“星校长”论坛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優教育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