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年“洗脑”中国人最成功的日本品牌 如今要倒闭了

2017-11-24 大数据引擎 米多智能营销

东芝的教训是惨痛的,没有转型的紧迫感,往往就在竞争中被淘汰。这种“东芝病”,其实在很多国家的企业中都存在。在互联网快速运转的今天,传统品牌商再不转型,就会在时代的变迁中没落。一物一码3.0为企业提供最完善的解决营销方案,帮企业快速收集用户数据并进分析,最后进行深度运用,为转型之路埋下“最有效”的根基


始创于1875年的东芝,很长时间都是“日本制造”的代表,日本第一个电灯泡、第一台洗衣机、第一台冰箱,都诞生在东芝的车间。相形之下,日立、松下和索尼等日本其他家电巨头,不过是后起之秀。但140年辉煌之后,东芝似乎走到了“面临退市”的十字路口。

 

破产倒计时: 百年日企巨头剜心自救

2月15日,东芝董事长贺重范引咎辞职,此前在2015年,由于财务造假,当时的东芝社长田中久雄,东芝副董事长佐佐木则夫和顾问西田厚聪相继辞职。此换人节奏是不是与岛国首相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短短1年多出现了如此大的人事变动,东芝到底摊上了什么事?

2月14日,原本定于当天发布的财务报表突然说要延迟一个月,原因是东芝美国核电业务发现新的疑似违规行为,于是转而发布了财务预期。

 

据其预测,东芝2016财年全年的净利润将出现连续第三年亏损。从原先预计的盈利1450亿日元(87亿元人民币)下调至亏损3900亿日元(234亿元人民币),债务将超出资本1500亿日元(90亿元人民币)。此外,据2016年前三季度财报,其美国核电业务损达7125亿日元(428亿元人民币),股本降至负1912亿日元(115亿元人民币)。这些天文数字级别的亏损足以创下历史记录。



东芝近期营业利润的努力遭63亿美元减记付之一炬

第二天,董事长贺重范就正式辞职了,各方纷纷揣测原因正是因为核电业务亏损。


在如此大的财务亏空下,东芝“壮士扼腕”,拟出售旗下芯片业务50%以上的股份,不排除全部出售的可能,并计划停止修建新的核电站。



半导体已经是东芝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此举无疑是剜心自救。

据查阅东芝2016年1季度财报,芯片业务部门的净营收占总营收的30.8%。但运营利润芯片业务部门占据绝对优势,运营利润达到241亿日元,而整个东芝的综合业务利润才201亿日元(因为其他业务部门盈利基本都在亏损)。


经济专家们一致认为,东芝只能尽快把最后一个具有竞争力的半导体部门卖掉,用于及时“止血”,今后才能继续坚持下去。但是,一旦把半导体部门卖掉,东芝究竟还剩下什么呢?

 

谁毁了这百年基业?

1、一笔巨额并购击溃“一代枭雄”

或许有人觉得不可思议,规模如此大的一家企业,怎么就说不行就不行了?其实,东芝的衰败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个单个的因素。

 

首先是10年前收购美国核电巨头西屋电气。当时共有15家公司及联合体参与了投标,竞购价格一路从25亿美元飙升至50亿美元,最终被东芝以54亿美元拿下。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11年日本突发福岛核危机,核能的推广愈发艰难,甚至有些政府选择缩减发展核能或完全放弃,转而发展再生能源,日本国内反核声音也很强烈。

 

东芝核能业务也大受影响,日媒当时报道称,东芝损失或高达9000亿日元(约合547.5亿人民币)。

 

为什么亏?专家们认为是美国国内的工程和人工等追加成本上涨,产生的总成本大幅超过收购时的预期。事实也差不多,美国核电站建设一向效率奇低,政府检查、处理法务文件都需要停工,要是停工来不及按期交工又要交巨额违约金,实则得不偿失。

 

2、财务造假:掩耳盗铃的“工匠精神”

自己挖的坑,含泪也要跳。业绩不好怎么办,东芝的社长们想出了绝招——财务造假!

 

其实东芝的基建和核电亏损早已有之,根据第三方委员会针对造假发布的调查会计业务违规报告显示,2008年度至2014年度的4到12月,东芝虚报利润总计达到1562亿日元(相当于78亿人民币),相当于税前利润的30%。

 

此后东芝又发布了2014财年(截至2015年3月)合并财报及2009年3月~2014年12月的财报修订结果。受虚报利润问题等的影响,整个财年的净亏损额为378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0.2亿元)。根据税前损益计算,过去财报的利润减额合计增至2248亿日元。另外,2014年整个财年最终亏损378亿日元,收益恶化浮出水面。

 

报告中显示,三代社长曾以“挑战”等名义强烈要求提升公司利润。日媒的一些采访中也表示,佐佐木时代也向各业务部门施加改善业绩的压力,究其原因很有可能是西田不满意佐佐木在任期间的经营业绩,而佐佐木又不想被西田指责,因此佐佐木强烈要求做假账。


3、日本经济实力的下滑和中国市场的冲击

最近几年日本的经济持续走下披路。据统计,日本经济在第三季度出现萎缩,这是自2016年以来的首次经济萎缩。



中国作为后起之秀,正在高科技研发和生产的各个领域对日本“穷追猛打”,挤占日本企业的市场份额。


现在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高科技机械、电子和工业生产工具的出口国之一。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数据,中国已经终结了日本主导亚洲高科技出口的时代。而长期占据市场领头羊位置的日本老牌巨头未能及时正视中国不断崛起的现状,从而在争夺消费者的竞争中逐步落入下风。

 

百年企业惨遭淘汰,其背后蕴含着什么?

东芝的教训是惨痛的,没有转型的紧迫感,往往就在竞争中被淘汰。这种“东芝病”,其实在很多国家的企业中都存在。

 

中国当下进行的“供给侧改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企业患上了类似的“东芝病”,生产已不符合市场需求,却仍在消耗原材料和能源,结果必然是产能过剩、亏损增加。改革就必须果断剥离这些亏损业务,并转型开拓新的业务,如果瞻前顾后犹豫不决,则很可能被市场所淘汰。

 

必须要看到,今天东芝在压缩产能,将家电业务甩给中国企业,实际上是断臂求生。这是中国企业的机会,但同时也是挑战。今天可能还在欣喜并购东芝的工厂,明天或许就会发现这其实是一个巨大的包袱。

 

可以说,如果没有强烈的危机意识,没有持续创新的能力,再过个5年或10年,中国家电企业能否避免东芝的梦魇还是个未知数。

 

眼看东芝的惨状,中国品牌商需引以为戒

从传统模式到电商模式,以及“马云倡导”的新零售模式,时代在变迁,人们的消费习惯也产生相应地变化。也就是说,以前所提倡“性价比”高的产品,未必适合现在的消费人群了。


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于购买的要求也相对提高,如今,人们所追求的产品可能更倾向于精神上消费,例如“品牌大不大”“商家服务是否周到”“产品好看不”等各式各样的需要。所以,中国品牌商在制造产品,不能存在“老式思想”,一味地生产“自以为很棒”的产品,而需要你的受众群体是什么?他们喜欢什么?这样,你的产品才会有热度,才会售大家追捧。

 

在信息传播飞速的现在,商业模式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些肯接受新事物的企业改革创新,尝到了互联网所带来甜果,而一些“闭关锁国”的企业,则是自食其果。企业想得以健康、持续、有效地发展,就得充分了解时代变迁下所产生的新的消费需求。在做任何决策时,要明白消费刚需,否则就如东芝,转型彻底失败。

 

尤其是,新零售的提出,传统企业在转型更是“难上加难”。“新零售”打通了商品流通的渠道,对线上线下进行整合。在未来,品牌商无需建立自己的仓储、物流。京东物流、仓库,菜鸟物流、驿站将会取代这一环节,通过系统数据分析,可获知门店哪里缺货、断货等问题。经过统仓统配,所有流程将由他们执行。该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中断了品牌商与消费者的沟通。企业在获取用户数据时候,成本会大大提成,而且无法及时的了解用户需求,这对于企业的发展是不利的。

 

面对新零售的“压迫”,传统企业转型有那么难吗?

米多致力于帮助传统企业完成“新零售转型”,服务的客户包括茅台、韩后、维达等过万家知名企业。自主研发的“米多大数据引擎”是为传统品牌提供“以用户ID为中心”的大数据运营SaaS系统。凭借独创的“全场景赋码”理念和“空码赋值”技术,给每一个商品赋上一个数字身份的智能营销“二维码”—米多码。用户扫码实现了防伪、溯源等诉求后,品牌商也完成了数据的收集。



之后,打通CRM、ERP等系统,使企业拥有“用户ID、产品ID、标识ID”三位一体的“活数据”。通过数据分析与挖掘为企业提供用户画像、用户需求、营销效果等分析,完成数据管理的闭环,实现经营的全方位数字化升级。企业应用一年后普遍达到粉丝数增长100%以上,促销费用降低50%以上,销量提升10%以上的好效果。

米多服务的客户ing......

想了解“如何实现粉丝倍增、销量提升、费用减半”,请识别下方二维码,米多大数据引擎营销顾问将会一一为您解答。添加时请备注来源于:米多订阅号

智能营销运营官精选案例

小村外vs新零售,业绩增长仍超80%?一物一码3.0见证奇迹

掌握用户数据,做精准化营销!一物一码3.0让品牌“无法抄袭”

伊利玩转跨界IP营销,一物一码3.0说它也有招

点击阅读原文,填写资料,即可“0元”获取新零售转型方案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