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巴蜀符号 | 古巴蜀人的家徽竟然是副盔甲?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青铜艺术 Author 青铜艺术



巴蜀符号大多刻画精美,乃至有时巴蜀符号与器物上的纹饰界限难分,学界至今就某些符号的“身份归属”仍争论不休。


但是对某些符号的辨别却不易出现这样的困难,只因为这些符号的刻画实在是有些“粗糙”,与精美细致纹饰一眼可分。


今天要介绍的这类符号就大多形似随手而为,倒也在巴蜀符号中独树一帜。


▲图片来源:《中国青铜器》卷13


例如这件成都新都出土的战国兽面纹三角形戈,近刃处阴刻的巴蜀符号就与戈身纹饰形成鲜明对比。若非是此符号反复出现在巴蜀铜器上,恐会让人怀疑这样的符号是否是工匠随手所为。



1盔甲纹符号

这件戈上的巴蜀符号就是今天的主角:盔甲纹符号。


与其他巴蜀符号相同,此类符号的意义与名称都无法确定,目前仅能凭外形为其命名。因为这种符号形似一件平铺的战甲,故有学者为其命名为“盔甲纹”。

此类符号一般呈现形态如上图,总体呈十字状,纵向为一梯形,其上部横置长条状突出,符号内部刻画方格线。


有时此类符号在两端还会各有一竖线,形似两条长矛;有时仅有一条竖线。

就外形而言,此符号与古代铠甲确实有几分相似,左右两端凸起颇似铠甲批膊,内部格纹也符合古时铠甲外貌。


古巴蜀文化勇猛尚武,有此类盔甲形的符号也算合理。


但这种“相似”的程度也极其有限,这个符号本身就抽象多余写实,因此学界对此符号也有其他解释 。


▲古代战甲,图片来源自网络


有的学者认为这个符号描摹的是某种建筑,如此而言,两端树立的线条则被解释为了旗杆之类的东西,内部方格则是对砖石的模仿。


▲图片来源自网络


这样解释,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妥。


仅凭一个略显抽象符号外形实在是难以确定它的真实含义,单单从“相似”而言怕是能得出无数种解释。其真正的含义还亟待进一步研究。



2符号初析

就发现情况而言,巴蜀盔甲纹符号绝大部分都出现在巴蜀兵器上,例如:

▲上图片来源:《中国青铜器》卷13


战国铜斧,长19厘米,刃宽7.8厘米,1980年四川新都马家乡出土。长方形銎,弧刃,素面。


▲上图片来源:《中国青铜器》卷13


战国环首刀,长53厘米,厚背薄刃,环形柄首,1980年四川新都马家乡出土。


▲上图片来源:《中国青铜器》卷13


战国 平肩圆刃钺,长18.5厘米,平肩,折腰,銎为椭圆形,骹有十棱。1980年四川新都马家乡出土,出土时5件一组,形制完全相同。


▲图片来源:《中国青铜器》卷13


战国兽面纹铜戈 。29.4厘米,厚1厘米,呈三角形,无胡,援身两面近栏处饰有兽面纹,中间有一圆穿。援末有二穿,内上有一菱形穿,穿后有纹饰。内口呈虎口状。


如若此符号真的是“盔甲”,那么刻画在兵器上倒是方便解释;但是,这类符号同时也出现在了一些其实用器物上,例如:


▲上图片来源:《中国青铜器》卷13

下图来源:四川博物院官网


战国铜削。长23.7厘米,刃最宽6.4厘米,弧形刀刃,短柄。1980年四川新都马家乡出土。


▲图片来源:《中国青铜器》卷13


战国铜鑿,长24厘米,銎径2.6厘米,弧刃,长骹为8棱形,1980年四川新都马家乡出土。


▲图片来源:《中国青铜器》卷13


战国曲头铜斤,长23.1厘米,刃宽2.4厘米,刃前端弯曲,长方形銎,1980年四川新都马家乡出土。


这些器物都是当时的生产工具,大多也都不见有纹饰,朴实无华。在木匠工具、小文具上的此符号,若还是解释为“盔甲”恐怕就有些奇怪,因此此符号是否代表展示的甲胄还有待更细致的考察。


在载有此类盔甲纹符号的所有器物中,最为特殊的是一枚印玺:


▲图片来源:《中国青铜器》卷13


此印长、宽均为34毫米,高11毫米,1980年四川新都马家乡出土。印文为一组巴蜀符号,其中上排当中就是一枚巴蜀盔甲纹符号。


从形态而言,此类符号的方向较为明确,若以器物把手一端为“上”,那么所有器物的方向都是

即以梯形短边向上,长边向下的形态。


而要论及这类符号的意义,虽然我们尚未能破解其具体的解释,但是根据其“身世”却也能推测出一些信息。


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目前载有此类符号的器物都是同时、同地出土的。这一批器物都出土于著名的都马家乡木椁墓,有的文献干脆就将巴蜀盔甲纹符号描述为“该墓出土铜器的特殊符号”。


巴蜀盔甲纹符号同时出现在了随葬兵器、生产工具甚至印玺之上,这足以证明此类符号不会是匠人的简单记号,而是在其文化区域内能为人们所辨识的一种古文字符号。


因为此符号仅见于此墓,而种种迹象有都表明新都木椁墓主人的身份十分显赫,据此推测此符号可能是与身份有关的特殊符号,用以表征墓主人的特殊身份。



3世界范围内的家徽

这种广泛用于各种器物以表明使用者身份的符号,其实存在于中西文化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家徽”。


早在商代前期至中原青铜器上就出现了家徽文字,这些文字的形态甚至早于殷墟甲骨卜文,文字符号的内容大体来源于人名、地名、国名等。由于这些符号都是早期文字,因此具有较强的象形痕迹,能较为明显的看出其描摹对象的外形。


但是将这些家徽符号置入青铜铭文的纵向比较中就能看出,此类符号应归为古文字而非图像的类属。随后这些符号随着古汉字的发展逐渐简化、抽象,最终成为现代意义上的汉字。


▲二里冈时期青铜器符文,早期的青铜器用这些文字符号标识所有者身份,这些文字还留有较多的象形特征  图片来源自网络


而今日我们所熟知的西方文化中的族徽,则到十二世纪左右才形成,一般被称为“纹章”。


由于中世纪的骑士在作战时内穿锁甲头戴遮面头盔,作战时难以辨明身份,因此这个时期的骑士们开始将一些表明家族身份的符号画在兵器、尤其是盾牌上以便在战场上分清敌我。


随后西方的纹章也基本保留了盾牌状的外形,因此也被称为“盾章”。


▲欧洲主要家族的纹章 图片来源自网络,见图下部标注


纹章与中国的族徽文字不同,它是一种图像为主的符号体系。一般以狮子,天鹅等动物为主,也有狮鹫等少数神话生物的形象。随着纹章的发展,逐渐发展出了一套完整的符号体系,其各组成部分也被规定了下来,一般包括盔饰(casques)、冠饰(couronnes)、布边(lambrequins)等几个部分。


这些元素大体上标明了使用者的家族来源,爵位,军功等等信息,因此纹章在实际生活中也逐渐成为了贵族交往中的“名片”。


随着历史的积累,纹章也不再只是一种标识,更是宗谱、名誉及功绩的记录。可以说,欧洲的贵族史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部“纹章史”,纹章也成为了西方谱系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甚至专门创生了一门“纹章学”。


▲白金汉和钱多斯公爵 理查德斯格伦维尔的纹章“继承”了其祖上一代代的纹章,共有700多个小部分,称之为一份史书也不过分。图片来源自网络


稍微一比对就会发现,中西家徽差异巨大。


中国传统的家徽多以文字为主,大多仅仅表明主人身份,其内容仅仅表明其姓氏、籍贯等等有限信息。


▲日漫《七龙珠》中的道服,体现的就是传统中国家徽的设计方式。这种符号样式对日本文化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图片来源自网络。


而西方纹章则以图案为主,所载的信息也要多得多,通过其严格的符号体系纹章能对主人的身份、军功、家族史等等信息经行较为详细的记录。


▲纹章的文化影响在当今也不容小觑,今天常见的许多标识都明显有着“盾章”的影子  图片来源自网络


巴蜀符号中的此类“家徽”明显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影响,但是对“盔甲纹”这一文字符号更加详细的解读还有待我们的进一步探索。



*本专栏由巴蜀符号课题组供稿



本文转载于“青铜艺术”公众号

编辑︱张珂

视觉 | 欧阳言多


往期精彩:

赵禹平 | 修辞与接受——影视文本中角色身份的建构与符号修辞

韩嘉敏 | 论诗歌中“可感知的空间”

书评 | 陈振鹏评《再度发言:论社会学芝加哥学派传播思想》

符说 | 那些抢到优衣库联名款的人,为啥都没穿?

巴蜀符号 | 云纹符号:嘿!记住我是文字不是纹饰!


如果这篇论文给你带来了一点启发

请点个“在看”吧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