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说 | 冬天到了,可以约你吃火锅吗?
撰文︱马姣姣
说成都火锅不好吃的,只允许是重庆人。
过完双十一,摇身一变为吃土少男少女,没有什么可以缓解钱包空空的痛,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吃火锅。“吃完火锅就可以打起精神搬砖啦”,“吃火锅的充实感可以暂时弥补一下钱包的空荡荡”,“天寒地冻冷到哭,急需火锅来续命。劝君吃个火锅走,寒意来袭不会抖”,每个人手里都攥着吃火锅的一万种理由。总有几家火锅店,让你吃了就日思夜想,也总有几家火锅店,令你扛着花呗赴汤蹈火。吃火锅无疑成为一种成都男女老少冬夏皆宜的美食选择,也已成为当下年轻人日夜追逐的生活方式。
都说成都是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毕竟,单单火锅店的数量,就令人欲罢不能:
数据来源:大众点评,《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
对于成都的旅游er,不吃火锅回去=没来过;
对于上班族,每周一顿火锅,一锅解千愁;
老朋友成都相聚,火锅不仅暖了胃,更暖了心;
被论文和考试压垮的学生主力军们,何以补血,唯有火锅。
没有什么阻挡人们将火锅提上日程,也没见过哪家火锅店门口免得了成百上千的人头攒动,火锅真的这么好吃吗?当然,除去味蕾上的愉悦,吃火锅这一活动早已演化为建立在舌尖上的集体互动仪式。
火锅是一种身体共在的集体仪式
首先,在 “云吃火锅”尚未实现之前,吃火锅,一定要要三五成群结伴而去,一个人的火锅,只能叫冒菜。不能吃辣的,要减肥的,不想出门的,懒得化妆的…没有人会直接拒绝吃火锅的提议,“不能吃辣点鸳鸯锅啊”,“火锅那么烫吃进去就可以燃烧脂肪,信不信由你” ,“不想出门也可以,帮你带点火锅味回来”,“热气一升,谁谁不分”。最重要的是,拒绝多了,很可能就 没 朋 友了。。。
火锅作为饭桌上的关注焦点
其次,吃火锅的最大特点就是“忙”(忙不得光说不吃,忙不得埋头玩手机),它让座位上的每个人都有了参与感,热烈的气氛由此烘托。三五八个人围成一桌,觥筹交错,逸兴横飞。在寒冷冬日的火锅桌上,在升腾缭绕的热气里,每个人都像是连了5g的状态。总有人会主动站出来指点江山,噼里啪啦为大家打开啤酒雪碧大唯怡,给在座的各位倒茶水,指导新手搭配味碟等等。座位上的大家也都忙不迭地往碗里加着蒜泥耗油折耳根、香菜葱花儿小米辣,放盐的放盐,加醋的加醋,一通忙乱以后,锅里已经开始沸腾了。
当陌生人见面不知如何兴起话题的时候,吃火锅是最好的解决方式。米德的“符号互动论”指出,人的互动是以使用符号、通过理解或确定彼此行动的意义来作为媒介的。吃火锅前遵照一定程序的准备活动,是以一套固定模式呈现的表意“符号”,这一“符号”的运用避免了围成一桌等待上菜时找不到话题的窘境和尬聊后默默拿起手机自我封闭。参与者不仅能在这一过程中很自然地展露自我,同时引起他人的共同参与,通过这种直接双向的互动促进彼此的进一步交流。
这时,翻滚的红汤早已夺人眼球,开吃前碰个杯,一场欢乐的仪式正式开始。接着,要下菜了,经得住煮的先下,这个7s出,这个15s就OK,吃火锅是一项技术活,人人都要参与其中。
分享共同的情绪与情感体验
吃火锅的过程中,人们不仅能参与到食材的选择和菜品的制作,还能评价交流,每一口到嘴的美味,是你自己挑选的、烫制的、调味的。火锅席,是火锅老手展示自我的机会,他们往往游刃有余地指导一同就餐的火锅新手:推荐自己必点的火锅三剑客,对比不同火锅店的特色优劣,传授煮火锅独门秘诀:鸭肠煮得刚好卷起来时,口感最佳;功夫土豆片3s即食;鸭血一定要等浮起来再捞;作为新手,你既可以开启吃火锅技术新大门,也可以享受成功煮好一块毛肚的快感,还可以对入口的新食材进行评价,当然也可以选择啥也不干锅里捞,无论如何,快乐最重要。
因此,吃火锅也是一种社会交往,“拟剧论”里提到,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像一个个演员, 在某种特定的场景下, 按照一定的角色要求在舞台上表演给观众看。火锅桌上,人们依靠“火锅”这一媒介,向他人展示自己理想的一面。你可能是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火锅教父,也可能是一个细心倾听频频点头的忠实听众,或只是一个埋头苦吃默默捧场的安静吃货……戈夫曼强调,当个体在他人面前呈现自己时,他的表演总是倾向于迎合并体现那些在社会中得到正式承认的价值,隐瞒那些与他们理想自我不一致的活动、事实和动机。这就是为什么火锅桌上营造的永远是一种和谐欢乐的气氛。
不得不说,火锅早已成为川渝文化的一大象征,每一桌火锅席都是一个互动的组织,举行着觥筹交错的欢乐仪式。火锅的魅力绝不仅限于暂时的欢愉,更在于瞬间、短暂的体验被赋予持久意义,以激励个体连续不断地行动,经过一定时间的后续社会互动,这种循环发展为固定的模式。柯林斯将这一过程称为“符号的三层序循环轨迹”。
“符号的三层序循环轨迹”
一顿盛大欢快的火锅宴结束之后,收获的不仅是舌尖上的满足,更是社会互动中的情感能量和集体认知的获得。有的人会发个朋友圈,有人选择打开大众点评给个好评,有的人将特色菜品推荐给七大姑八大姨,人们将这一场仪式转化为对“火锅”这一符号(或象征)标志的集体认同上,进入“火锅”第一层序的循环。
随着日后不断参与和不同人组成的火锅局等社会互动,在第一层序积累的情感能量和符号认同又会回流并运用到其他互动仪式中,在塑造和加强参与者情感共鸣的同时,逐渐强化“火锅老手”“美食家”“地头蛇”“火锅死忠粉”等的身份,形成第二层序的再循环。
随着循环和再循环不断的持续,“火锅”这一符号逐渐内在化,逐渐进入思维的内部会话,即个人会对“火锅”符号增加的自我想象及特殊情感。最后这三层序的循环构成了完整的统一体,“火锅”不再仅仅是一种美食,一场活动,一种文化,而成为一种人们心中被个体赋予特殊情感的“神圣物”。于是,没有什么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有的话就吃两顿。火锅逐渐成为一种自发的情感连接。甚至,“火锅”符号的一系列衍生产品也频频问世。
火锅酸奶
火锅香薰
火锅蛋糕
将来还会生产出火锅味的什么?我们的想象速度永远赶不上这些人的脑洞,“火锅味+”改变了火锅在人们心中的出场方式,不断刷新着人们对火锅的认知,将来会有更多的火锅味新品,你有足够的勇气去尝试吗?
作者画像
参考资料:
1.欧文·戈夫曼.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9.
2.兰德尔·柯林斯. 互动仪式链[M]. 商务印书馆,2011.78-79
3.[美]乔治.H.米德, 赵月慧. 心灵、自我与社会[M]. 2005.
4.陈曦. 交流是自我和社会形成的根本——读《心灵、自我与社会》[J]. 传播力研究, v.2;No.032(20):206+209.
编辑︱姚 慧
插画︱陈茜雯
视觉︱欧阳言多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喜欢就点个“在看”吧
你可能还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