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实践报告 | 传承红色基因,革命圣地觅初心
为弘扬抗战精神和民族精神,传承红色经典文化,来自我校的三支社会实践队通过开展探访抗战老兵、远赴红色故地等活动传承信仰力量,追忆先辈精神。
1
红色先锋实践队
学生党员实地感受红色精神
为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响应培养学生爱校荣校情怀、助推学生党员全面发展的号召,7月14日至17日,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红色先锋实践队在辅导员李昀泽的带领下远赴延安,开展以"初心在这里出发,使命在这里传承"为主题的学习实践活动。
据了解,延安大学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创办的重要人才培育院校之一,每年暑期都会接待近四十所来自全国各地的院校、企事业单位在此交流学习,红色先锋实践队作为今年其中的一员,在延安大学志愿者的带领下开展了包括理论学习、现场教学等多种形式的学习交流活动,从多方面感受延安精神的精髓。
(实践队出发前合照)
现场教学 尘与土中感悟延安魅力
"中国共产党在延安领导全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斗争取得胜利,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延安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高布权在延安大学校礼堂作题为“弘扬延安精神,践行党的优良作风”的思想报告中指出,延安十三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造了伟大的业绩,国家独立、人民解放、党的建设等等,中国共产党在血与泪中让延安精神扬名海内外。
“延安精神的学习已经不是第一次,但是当身处圣地,听着教授用一口陕北话述说这里的光荣历史时,我们能从话语中感受到热情与自豪,他的文字间充满了希望。”实践队队员丁宇在听取完报告后感慨道。从理论学习到现场讲学,从参观革命纪念馆到欣赏革命舞台剧《延安保育院》,红色先锋实践队队员在理论中提升个人党性修养,在实践中践行延安精神。
↑(实践队员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前的合照)↓
14日和15日,实践队在延安大学志愿者的带领下参观了包括延安大学校史馆、杨家岭革命旧址和延安革命纪念馆等革命旧址。在枣园参观毛泽东、朱德等革命领袖故居时,队员赵凤锐看到小小的窑洞、简陋的家具时不禁感慨:“很难想象在炮火的洗礼中,一个个影响中国历史走向的指令都出自这个小小的果园,这是何等的魄力与无畏!”
(实践队员与参观杨家岭中央大礼堂)
(实践队员在枣园听讲解员介绍朱德故居)
延安大学志愿者李男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每一次跟随考察团走进这些伟人故居时,都会被一种历史的气息所感染,总会不自觉的眼角湿润。”落满灰尘的旧物承载着鲜血和岁月,传达着坚韧和使命,红色先锋实践队的队员也在讲解员的讲解中走进了那段峥嵘岁月,感受着延安这座小城承载的伟大历史魅力。
(实践队员与其他院校考察团探讨朱德故居棋盘的摆设)
大山深处 梁家河村寻初心
“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回到梁家河探望乡亲时如是说道。7月16日,红色先锋实践队走进梁家河村,来到习近平总书记梦想开始的地方。
实践队以走访的形式展开对梁家河的探索,第一户便是当年与习近平总书记共同入党的老人石玉新,但遗憾是的石玉新老人日前去世,实践队员只能从他老伴姚凤兰那里了解总书记在梁家河村的故事。“近平不挑吃,不挑住,特别能干,又爱看书,出去干活总是带着一本书。” 姚凤兰拿出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回来和他们一起拍的合照时悄悄抹下了眼泪,那些天天在一块干活、吃饭的经历只能在一张张黑白照片中成为老人永远的回忆。
(实践队员与姚凤兰老人亲切交谈)
“你们想,像你们这么大的娃子,在村子里怎么能做支书呢?近平是真的为我们着想,村里的人才信任他,村里的每一片地都有他留下的足迹。”梁家河村民巩政荣从12岁开始干农活就成为习近平身边的小伙伴,一同干农活、搞建设,经常找“爱读书的近平”讲外面的大世界成为那时他们每天最爱做的事。
(村民巩政容给实践队员讲述习近平知青故事)
梁家河村委会大院里巨大的横幅写着“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延川是我的第二故乡”,这是习近平在2015年探访梁家河时留下的话。实践队在这里进行了入党宣誓,重温入党誓词;在会议室开展党员组织生活会,队员们分享了自己的切身实践感受以及《习近平的七年知情岁月》读后感。“身到梁家河,品读梁家河,一草一木都显得格外清晰和独特,时光在流逝,当年打下的水井里的水永不会干涸,梁家河的故事也将继续创造奇迹。”实践队员张英林在最后如是说道。
(实践队在梁家河村委会大院重温入党誓词)
(实践队在梁家河村委会大院合影)
走进群众 把延安精神带回“家”
宝塔山是历史名城延安的标志,更是延安革命圣地的象征。实践活动进入最后一天,实践队在延安宝塔山顺利地举行签字活动,活动吸引了包括当地居民、游客数百人参与。另外,实践队邀请不同职业和年龄的群众参与录制小视频,通过动态发声的形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在延安不同地方让不同的人说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同内容,后期剪辑起来,希望用视觉的冲击感实现延安精神与新时代的融合。”队员徐泉说道。
(老党员在横幅上写下自己的名字)
(市民在横幅上写下“不忘初心”)
2
红色基因传承实践队
传承红色记忆,走访抗战老兵
为铭记老兵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为青年一代提供精神引领,红色基因传承实践队于2018年7月19日奔赴黄岛区藏南镇胡家庄村走访老兵赵怀德老人。
(抗战老兵赵怀德)
赵怀德,1929年4月28日出生于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藏南镇胡家庄。于1946年入伍,194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于1954年退伍。作为华东后勤运输部航军处班长,他参加过解放战争时期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抗美援朝战争,后随军南下至上海、南京、江西等地。
赵怀德是一名后勤兵,负责通讯,即传达战事消息和军事命令等。战场上无车辆可供传递消息,通讯员靠步行来报信。部队转移有时在夜里,也经常遇到要潮湿地带,因此他的腿患了关节炎。“后来渡了江,去过南京、上海,还去过江西”,他说。关于抗美援朝战争,他说:“石头都被打成了面子(粉末状),咱们(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武器不如人,子弹也不够用,都有限制。”他向队员补充说:“美国人战败了往回跑,志愿军就在后面追,如果武器方面稍好一点,很快就能把美国兵消灭。”
“您当时上战场的时候害怕吗?”队员冯苗苗好奇地问。“枪一响就不害怕了,这是打仗,就算死了也是没办法的事”。他说,战场上的牺牲者的遗体都是晚上打扫,但不一定所有遗体都能安葬。在战争之中,通讯兵和前线打仗的兵并没有区别,吃穿都一样,吃高粱面,喝河里或者小水洼里的水。粮食不充足的时候无论是排长、连长还是团长,所有人一起挨饿。军队转移途中只有遇到村庄时才会停下做饭吃,军人吃的与百姓吃的并无区别。渡过长江之后,在上海驻扎时期,饮食方面有所改善,有时能吃到白米饭。
(老兵向实践队队员展示自己的证件)
退伍之后,赵怀德因腿伤回家治疗休养,并接受国家药物补贴,治疗之后生活方面可以自理,走路没有问题。前些年能下地除草,近几年四肢麻木,身体状况变差了,已经不再下地做农活。他说,政府给的补助最初是按照伤残等级确定金额,足够自己生活。“感谢国家还记得我,给了我这么多。”老人表示自己特别知足。
本次走访赵怀德,听他讲述战争时期的故事,实践队员对战争的真实情况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实践队员王榕说:“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探访历史,认识历史,铭记历史。青年大学生作为社会的建设者,更应该铭记老人事迹,从革命前辈中接过火把,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3
红色基因实践队
探访革命老兵,重温红色岁月
7月20日,中国石油大学爱随心行公益助学团队红色基因实践队,积极响应团中央的号召,来到青岛市黄岛区上庄社区,探访革命老兵于全俊。通过与老兵及其夫人的交谈,队员们重温了那段艰难而又辉煌的红色岁月。
(抗战老兵于全俊与他的夫人)
实践队队员在经历了近两个小时的颠簸后,来到了老人所在的村子,两位老人热情地欢迎了实践队队员们。队员们从采访中了解到,今年97岁高龄的老兵于全俊,出生于1921年,他读过几年书,心里有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志向。25岁,在别人成家立业年纪,他毅然告别父母,奔赴战场,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军十年,他历经了莱阳战役、淮海战役,参加了抗美援朝等多场战争,直到35岁才退伍返乡。
采访中,队员们认真地聆听并记录了老人讲述的作战经历。这位年近百岁的老人的耳朵不好,精神劲却不错,口齿也十分清晰。“我47年在胶东打莱阳城,48年南下打四川,打淮海打了三个月。”谈起自己打过的仗,老人眼神里充满了光彩。于全俊老人的妻子,93岁的周淑梅告诉队员,老人在攻打莱阳城的战役中头部受伤,至今每到阴天还会犯痛。采访结束后,尽管实践队队员们再三劝阻,于全俊老人仍拄着拐杖,坚持将队员们送到了门口,目送他们离开。
(于全俊每天阅读的书刊)
老兵丰富的革命经历和坚定的革命精神,给每一位队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红色基因实践队队长王亚静表示:“今天的和平幸福生活真的来之不易,我们要常怀感恩之心,铭记历史,勿忘国殇。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留住红色记忆,将老兵们的革命精神传承下去,激励更多的人勇担大任,勇往直前。”
往期推荐
暑期实践报告 | 石大青语实践队下乡公益宣讲,为村民普及金融安全知识
来源 | 红色先锋实践队 红色基因传承实践队 红色基因实践队
编辑 | 刘楠
责任编辑 | 李佳佳 张宇
审核 | 张展 马圣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