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常态化疫情背景下的商业健康险

历险记 2022-08-05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平安健康险医保 Author 汪传江


随着新冠肺炎在全球的持续蔓延,当前疫情正朝着常态化方向发展。常态化疫情下,商业健康险既面临挑战,也迎来难得机遇。要充分以此为契机,从公共卫生事件保险长效机制建设、保险意识教育与产品宣传、营销渠道线上转型、专门细分险种开发、提升精算与风险管理水平以及增强健康保障与管理能力六个方面进行调整。


关键词:新冠疫情常态化;平安健康险;平安惠民保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对全球政治经济造成了重大影响。当前,虽然国内疫情得到了很好控制,但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蔓延仍在加剧,短期内难以得到有效控制,正进入常态化阶段。疫情肆虐全球,谁能“独善其身”?根据国家卫健委的最新研判,我国面临的境外输入病例风险导入本地传播风险增大,冬季将处于疫情零星散发状态,局部地区可能发生聚集性疫情。


商业健康险作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防控疫情、保障民众健康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在这次疫情中,商业健康险的作用与表现如何?常态化疫情背景下,商业健康险面临哪些发展机遇与挑战? 又将如何做出相应的调整与变革?

对话 | 第十三期 | 特邀嘉宾


汪传江

 华东师范大学管理学博士,现任教于上海师范大学投资与保险系


01


商业健康险的发展状况以及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与表现


近年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与健康需求的不断提升,商业健康险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最近十年来商业健康险原保费收入与赔付支出均呈现出高速增长势头尤其是2015年后原保费收入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5%(如图1),今年疫情的暴发更是激发了健康险的巨大需求潜力。但相对于较快的增长速度,我国商业健康险整体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市场渗透率不足,2019年保险深度仅为0.71%,不及发达国家的三分之一,保险密度只有504.7元/人,只有美国等成熟市场的八分之一,未来市场前景广阔。


图1:近年来商业健康保险原保费收入与赔付支出变化

数据来源:银保监会网站


由于商业保险覆盖率较低,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健康险赔款支出占个人卫生总支出的比重不到4%,且由于前期相关险种供应不足,因此在此次疫情防控中所发挥的作用有限,没有很好地起到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中的补充作用。实际上,此次疫情中,医疗费用主要由个人医保支付与政府兜底,通过保险机构理赔支付的份额较少。根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的最新统计,截止5月18日抗疫专属理赔累计赔付金额4.39亿元。



02


常态化疫情对商业健康险形成的机遇与挑战


疫情暴发以来,各行各业均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当前疫情呈现出的常态化发展态势,更是凸显其影响的长期性与深刻性。商业健康险作为健康风险管理行业,在此次疫情中更是首当其冲,既面临不少挑战,也面临难得机遇。


第一:疫情常态化将进一步提升民众的健康保险意识与需求,健康险迎来重要机遇期。


受疫情冲击,今年上半年保险行业保费收入增速放缓,但健康险却逆势增长,迎来了爆发式增长,前三季度保费高达6666亿,同比增长17.4.%,远超保险行业整体平均增速。高速增长背后的原因主要是疫情引发了消费者对健康的关注,疫情常态化将进一步显著提升民众的保险意识,再加上近期一系列政策的加持,健康险迎来重要的发展机遇期。


第二:疫情常态化为健康险企业实现线上数字化转型、营销队伍线上转移提供了重要关键期。


疫情的暴发催生了线上消费的快速发展,保险企业为了应对线下渠道受阻,线上营销渠道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事实也证明前期互联网保险发展较好的企业,在疫情发生后受到的影响更小,且后期的增长速度更快。随着疫情进入常态化,健康险线上营销渠道将发挥日益重要的持久作用,并可能最终重塑消费者的投保心理与行为,这为商业健康险实现线上数字化转型与营销队伍线上转移提供了重要契机。


第三:疫情常态化为保险企业发现自身经营问题并整改落实提供了较长窗口期。


此次疫情虽然为健康险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机遇期,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疫情常态化之下,商业健康险将迎来一段相对较长时间的高速增长,保险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这段较长时间的重要窗口期,对疫情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不足与问题进行改进落实,为后疫情时代的到来做好充分准备。


第四:常态化疫情引起线下渠道不断收窄,后疫情时期需求回落后,线上竞争将更加激烈。


疫情发生后,民众心理受到较大冲击,投保积极性显著增强,健康险出现了爆发式的消费增长。但2003年非典经验显示(如图2所示),当疫情结束后,像寿险、健康险、意外险等保险市场很快又恢复到往常状况,甚至出现放缓以及增幅下跌。相对于非典,这次疫情持续时间更长,将在很大程度上透支未来的消费能力,可以预期疫情结束后健康险需求将出现大幅回落。再加上当前的常态化疫情使得线下渠道不断收窄以及产品同质化严重,因此待后疫情时期需求回落后,企业之间的竞争,尤其是线上竞争将更加激烈。


注:月保费增速差值=当月保费同比增速-上年当月保费同比增速


图2:非典疫情期间各月保费增速差值

数据来源:银保监会网站


第五:疫情常态化将进一步提升消费者对健康险的风险管理与健康保障功能的要求,对产品创新与精算能力提出了新挑战。


当前疫情的常态化,让民众更切身体会到不能仅仅依靠一时的医学防护来保障自身的健康安全,而需要为自身建立长久可靠的健康风险保障机制,这就需要商业健康险的参与。这种新的趋势,对商业健康险的风险管理与健康保障功能提出了更高目标,尤其是对突发危机的御险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对产品创新与精算水平提出了新挑战。


03


常态化疫情下商业健康险发展的变革调整


疫情就是一次大考,每一次灾难与考验无不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健康保险行业要以此次疫情为契机,认真总结暴露出的问题与不足,充分利用当前难得的“常态化疫情窗口期与机遇期”,以国家需要与民众需求为导向加紧谋划布局,助力疫情防控,充分发挥健康险在公共卫生风险与危机管理中的保障功能,保障民众健康安全,为后疫情时代做好准备,发挥商业健康险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中的应有作用。具体而言,建议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与发力。


第一:以疫情常态化为契机,加强保险教育与产品宣传,提升民众健康保险意识与企业品牌影响。


每一次灾难无不是一次很好的教育机会。疫情的常态化与长期化,更是让民众切身感受到自身健康受到的威胁与不确定、单纯依靠医学防护与基本医保并不能完全消除面临的健康风险。健康保险企业要抓住疫情冲击下民众保险意识逐渐觉醒这一“关键机遇期”,充分利用常态化疫情留下的“较长窗口期”,联合多方力量,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对民众的健康保险教育与产品宣传,提升民众的健康保险意识以及对企业产品的认知度。


当前我国商业健康险的投保率很低,人均保险密度只有500元左右,购买人群多为城市中青年群体,而广大的老年与农村人群较少参与。在宣传与教育过程中,要通过微信、抖音、直播等普通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推广,要避免深奥的保险条款与专业术语、采取案例等普罗大众看得懂的形式进行讲解,充分发挥线上渠道优势,让广大的中老年人群与农村人群也能够听得明白、买得放心。同时,要加强与政府、社区以及单位的合作,让健康险进社区、进单位,共同进行宣传教育,并为单位员工与社区家庭提供优质的健康保险产品,提升企业的公信力与品牌形象。


第二:加强针对老年人群与慢性病人群的健康保险新产品开发,提升产品的差异性与有效性。


此次疫情数据显示,老年人群与慢性病人群是易感染人群且死亡率相对更高。疫情常态化背景下,要加强专门针对老年人群与慢性病人群的健康保险产品开发与供给,这不仅是疫情防控期间增强这两类特殊人群的健康安全保障的内在需求,也是在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深以及慢性病年轻化趋势下应对老年人群与慢性病人群规模不断扩大的必然举措。


长期以来,虽然针对老年人群与慢性病人群的健康保险市场潜力巨大,但由于信息不对称以及风险管理难度大,很少有保险公司愿意涉足,产品供给严重不足,而这两个人群恰恰是最需要进行健康风险管理的群体。不同于传统健康险的投保人在投保时是健康体或标准体,老年人群与慢性病人群由于健康差异大,承保风险较大。要破解“带病投保”控费难的问题,必须创新产品设计,根据投保人的健康差异定制不同的保险方案,同时需要进行健康评估、风险筛查、慢病管理与健康教育等,这就需要加强保险机构与医疗机构之间的协作,甚至破除医疗信息壁垒,获取全生命周期的慢病管理信息,利用大数据实现精准核保与慢病管理。


第三:推进建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保险长效机制,发挥商业健康险在公共卫生风险与危机中的管理与保障功能。


此次疫情中,大量的医疗费用主要由个人与医保基金结算支付以及政府兜底,商业保险机构理赔额度很低,采取的仍然是一种由行政驱动的资源配置与风险应对机制,没有发挥保险这种风险分担保障机制的应有作用。随着疫情向着常态化与长期化方向发展,完全依靠政府兜底与基本医保资金支持,可能难以持续,再叠加宏观经济的下行压力,政府财政也将面临更大压力。


要以此次疫情为契机,依靠市场力量,推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保险长效机制建设,形成市场化的风险分担机制,充分发挥商业健康险在公共卫生风险与危机中的管理与保障功能,减轻政府的救助负担与财政压力,提升救助资金使用效率。在流行病等巨灾保险的具体制度建设过程中,要重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有效合作机制设计,在坚持市场化方向的同时,加大财政配套支持与税收优惠,完善激励机制,加强商业保险与社保的相互支持,有效整合各方资源,最终推动商业保险机构逐渐成为灾害风险补偿的主体。


第四:加快线上营销渠道建设与数据信息共享,强化科技赋能健康保险力度,提升健康保险数字化水平。


疫情倒逼之下,保险企业的线上转型不断加快,疫情常态化更是将网络营销渠道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商业健康险应加快线下向线上迁移的速度,增强平台链接健康产品与服务能力,提升营销人员对线上信息的业务转化速度与水平。但也要注意不能将线上渠道仅仅作为引流工具与获客通道,而需要真正通过健康风险管理,形成以健康管理为中心的健康管理生态体系,提升客户的满意度与再保率。


同时,加快医疗机构与保险机构之间的数据共享,为医疗大数据应用以及科技赋能保险提供数据基础,提升健康保险的数字化水平。要加强医疗数据共享的立法工作,扫清保险与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流动与共享的机制障碍,加快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实现医疗控费与保险产品精准定价。


第五:切实增强企业精算水平与风险管理能力,加快再保险市场建设,提升风险分散能力。


保险公司业务的核心就是进行风险管理,发展流行病等巨灾保险、为老年人群与慢性病人群进行疾病风险与健康管理,考验的都是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与精算水平。要综合利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不断训练迭代与优化精算模型,提升企业经营与风险管控的可持续性,强化优化应急响应机制,针对不同类型危机事件,制定不同的应急预案。同时,要加强对投保人健康评估、风险筛查、慢病管理与健康教育,利用智能穿戴技术实施投保全周期持续健康动态监测,降低企业赔付风险。


此外,要加快再保险市场建设。再保险市场是支撑保险业自身稳定发展的“稳定器”,也是判断保险市场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对于有效降低保险机构的承保风险、分散流行病等巨灾风险具有重要作用。要以此次疫情为契机,创新再保险产品、服务与管理,扩大产品类型与服务范围,提升国内再保险市场的供给与经营管理水平,采取市场化与全球化运营,减少对政府财政资金与国外市场的依赖度,尝试发展再保险市场联合体与再保险基金。 


第六:推动健康险回归“健康保障”本源,加快构建以健康管理为中心的产品与服务体系。


常态化疫情下,民众的健康与保险意识显著增强,意味着商业健康险要更加重视回归“健康保障”的本源。长期以来,国内的健康险产品大多过于重视产品的储蓄投资功能,而轻视了保障功能。商业健康险在产品设计与开发的过程中,要强化产品的保障属性功能,真正满足客户的健康风险管理与保障需求,避免一味追求“线上流量套现”的短期行为。


疫情暴发后,商业健康险线上投保数量大幅激增。健康险企业要推动回归“健康保障”本源,实现用户转化,增强用户粘性,必须加快构建以服务客户健康管理为中心、覆盖全生命周期、全景式、全产业链接的健康产品与服务体系,提升企业的健康管理服务整体效能,真正实现引得来、留得住。

*本文系对话嘉宾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

(来源:平安健康险医保公众号)

更多报告详见下图二维码~


#最近更新#

建筑工程团体意外伤害保险实务若干问题分析

新材料迎新规细化限额 各地惠民保争相上线抢滩健康险

骗保黑产嚣张跋扈  车险千万赔款内外勾结  人身险恶意投诉惊现新变化


#监管动态#

《保险代理人监管规定》终落地 首次提出“独立个人保险代理人”概念

银保监会就“惠民保”类业务征求意见 重点查处夸大宣传、虚假承诺等违规行为

银保监会明确粤港澳大湾区人身保险产品要求  严禁跨区、跨境销售


#专题阅读#

建筑工程团体意外伤害保险实务若干问题分析

多种用工形式保险安排之思考

司法环境已变 雇主责任险为何仍停滞不前?

投保多份责任险,保险公司该如何赔付?


#保险课堂#

配套书籍:邬梓明老师《建筑工程一切险适应性调整研究》,(定价78+邮费10元),请向本公众号发起留言信息,留言内容包括:姓名、手机号、微信号、购书数量、寄送地址。


#行业交流#


#免责声明#

历险记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页面展示内容的目的在于共享保险行业相关信息,仅供读者参考学习,不代表历险记立场,历险记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刊发或转载的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等相关问题,请先联系小编修改或删除相关文章,如需转载本号内容请注明来源,谢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