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泾县||中村董氏文脉长
中村董家
泾县云岭镇中村董家位于泾县西部,距县城五十里,是名副其实的五城世家、诗书礼家、江左礼族、西乡望族。
站在村部看全景,村前的晴溪河潇潇酒洒,画出了一道美丽的弧线,玉带一般绕村而下。河面上,三桥平卧,沟通了两岸,也成为董村的风景。其中,“世德桥”位于董家水口锁钥之地,是最古老的一座桥。此桥历史悠久,当年建桥时董纲亲自撰写碑文,如今建桥碑记犹在。桥下,菱形桥墩条石垒砌,两头船尖形状,厚实美观,便于劈水。河床里有巨石静卧,见证了晴溪河的潮起潮落和董村的兴盛。河两边古树参天,与“世德桥”相依相伴,共担风雨。与桥相连的路S形舒展,一头伸向远方,一头系在村心。可惜,原来董杰走过的鹅卵石路面不复存在了,道中央的条石也不见踪影。中间的平桥入口有保存完好的石狮,坐镇一方,虎虎有生气。
临水村沿是昔日的闹市
可想而知
昔日这里车来人往、交易红火
是幅小型的“清明上河图”
村里保存最完好的建筑是新四军军部旧址教导总队部,1961年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四军军部教导总队是培养抗日军政干部的“抗大”式学校。八路军在延安设有抗日军政大学。新四军在皖南设有分校,称为教导总队。总队下设3个大队、13个中队,总队长由军副参谋长周子昆兼任,教育长是冯达飞。当年,新四军各支队班、排、连级军事干部和爱国进步青年都要到这里集中培训。教导总队的教学计划、学习内容教学方法与延安“抗大”相似,除了学习社会发展史、政治经济学、统一战线、民运工作等知识外,还学习论持久战、抗日游击战争、地形地物学、兵器学以及班、排、连战术,兼实弹演习等军事内容,着重培养新四军干部的革命素质和军事技能。新四军军部教导总队在皖南抗日前线先后创办五期,每期学制六至八个月。第五期学员参加“皖南事变”突围战斗当年,董村是皖南革命根据地的中心之一。周恩来、董必武曾亲临视察。项英、叶挺也时常来指导工作。叶挺军长曾在村前的晴溪河游泳,在鸭子潭与村中孩童戏水,1939年拍摄的照片收藏于泾县云岭新四军史料陈列馆。
村里的玉书公祠保存较为完好。这是董氏支祠,规模小于董氏祠堂。玉书公祠木雕精致,四方天井,墙上有墨书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泼”语录以及毛泽东有关抗战的论述,是当年新四军活动留下的遗迹。当年,县令李邦华题写的“江左礼族”锦旗还高高地悬挂在祠堂里。
四处行走
村里的砖雕、石雕不同凡响
最令人感叹的是董氏后人的文物保护意识
村民纷纷捐资,成立了文保协会
一根根圆形方形石条
一块块条石方石和汉白玉门楼
贴面石、拐角石、门额、路牙等石料
以及风穿牡丹、双狮绣球、龙腾虎跃砖雕
都被村民保护起来
堆积在一起,令人欣慰。
如今,村里的排水系统完好无损,活水穿村景象依然存在,实在难得。过了晴溪河,来到董家村对面的坡地,有两处建筑:一处是村部,由过去的书院改建而成;另一处是中村初级中学,由南坛庙改建而成,如今已旧貌换新颜。学校前面有一方塘,名日莲塘,是古村风水里的朱雀。龙盘虎踞的董村依山傍水,不仅是一方风水宝地,还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古村落。
在中国的历史上,科举制度共存了1300年,是古代国家通过逐级考试选拔人オ的制度,是仕途必经之路。科举时代应考者一般要经过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大步(前三步分别相当于现在的县市级、省级、国家级考试),考中者分别称为秀オ、举人、贡士和进士。其中,“殿试”的鼎贾三元分别是状元、榜眼和探花。
在泾县的历史上,在科举中脱颖而出的人比比皆是。中村董家在明朝就出现过董纲、董杰兄弟进士,董纲、董银父子进士及一门五进士。其中董杰最为杰出,也是清正廉洁的典范。
明正德七年,明武宗朱厚照获悉此事,被董杰清正廉洁、效忠朝廷的行为所感动,亲赐祭文,遣宁国府通判何宇至墓祭厚葬于中村。董杰墓地是泾县古墓祭葬中最高级别的墓地。《明武宗实录》卷 八十二记载:“董杰卒……讣闻,赐祭葬如制。”清嘉庆《泾县志・古迹》记载:“都察院副御史、江西巡抚董杰墓,在县西风凰山。有南京礼部尚书丰城扬廉神道碑。”这也是明武宗皇帝对他的高度肯定。董杰墓地名“风形”,周围七十步,家高一丈四尺,墓地原有围墙,墙高七尺。家前有墓碑一座,顶盖用天录辟邪,盖高二尺六寸,碑身高七尺五寸,阔三尺,碑座高三尺ー寸。神道原有石虎两座、望天啸两座、石碑坊一座。泾县人民还建造了专祠,祭拜董杰。祠堂灵位神龛旁有“一片忠心昭日月,百代衣冠祀春秋”的对联。大厅中柱上有“明辩七篇知土品,逆藩三爵见臣心”的楹联,这是包世臣撰写的。董杰一生清廉忠贞,堪为楷模。他的《答友人》一诗,表达了他的心迹:“故人识我面,未曾熟我心。我心欲铁石,结发养至今。间关出百死留得此残生。愿言到盖棺,岂肯中途倾。”
除了董杰之外,董纲、董浤、董珆、董银、董珪、董旦、董明等人均有建树,也让董氏名震泾川。
END
作者介绍:
蔡 盛
安徽省泾县人,笔名火焰、火焰山,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中国散文家协会、安徽省作家协会、安徽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出版散文集《跟我出发》《走进泾县》《印象泾县》。另有数百篇文学作品见诸《清明〉《安徽文学》《雨花)(翠苑)(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新安晚报》等国内报刊。
图书介绍:
印象泾县
本书从泾县旅游定位“红色故里,宣纸之乡,人文名城,山水福地”四块,分四个篇章去写的《印象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