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紫金奖回顾 | 私人店制——订制化的互动式情景购物体验

张斌,朱婷怡 启迪设计集团 2022-07-17

在刚刚落下帷幕的紫金奖·建筑及环境设计大赛中,苏州设计建筑三院张斌院长所率领的参赛团队凭借《道梦空间》一举摘得优秀作品奖二等奖,今年的他们的获奖作品是这样的——

道梦空间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是一个悦读主题的社交网络服务。它以公众为主角,将悦读功能植入到城市每一个可能的角落,为公众提供具有包容性、普适性、易施行的多样悦读空间。


也许很多人并不知道,在去年的紫金奖评选中,张斌所率领的团队就已经一路过关斩将,在高手众多的参赛队伍中摘得金奖,他们凭借的是什么样的作品呢,让我们循着他的笔墨(局部删减),一起来回顾一下吧!



—— 私 人 店 制 ——


通过对苏州市观前街某段商业街区及店铺的改造设计的总结,希望唤起大家对互联网购物浪潮冲击下的商业街及实体商店的关注,也希望通过我们的设计研究能找到历史名街的保护,以及如何能继续重新激发街区活力以符合未来商业更多面需求的方式。


我们的生活已经被移动互联网改变得面目全非,才兴起几年的商业综合体热潮还没散去,大家突然已经习惯了足不出户的买遍全球。近两年各大电商们都在研究如何将网店实体化,打通线上线下,而我们建筑设计行业内跟踪研究的却远远落后于他们。2015第二届“紫金奖”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建筑及环境艺术设计专项赛以“我们的街道”作为设计题目,我们提交了“私人店制”参赛作品,作品命名涵盖两个方面:私人订制和数字化商店。


私人订制:反映的是互联网购物中软件搜索功能带来的购物信息属于个人属性很强的订制型信息展示和推送,而当下商店很难提供类似订制产品的服务;


数字化商店:反映的是大家已经习惯了移动终端购物和方便快捷的物流带来的购物便利性,而现在的实体店没有更好的体验措施能超越这种便利性的吸引力。


所以我们提出了“私人店制”的设计概念,希望能够通过设计把适应了互联网购物体验的人们重新吸引进商业街。我们的商业街除了提供无拘束的互联网购物体验,还有更多的场景化购物体验,这是互联网购物无法给予的真实感。



购物方式模拟图


设计理念

为了实现可以落地的设计方案,我们选了观前街作为设计场地。选择历史文化名街可以让我们从改造的角度考虑设计概念实施的问题,让新建更加容易;另外我们也考虑从建筑设计的原理上做局部更新,包含设计规范,设计功能构成等。


商业建筑设计功能的更新


传统的商业建筑设计功能构成


我们遵循了很多年的商业建筑设计功能构成随着O2O概念的诞生产生了大变化,网络运营商们想着如何能在实体店完成线上这么大的交易量,或者能把网络平台积攒的客流分流到日渐惨淡的门店里。而作为设计商业空间和容器的我们却没能尽早地跟进需求,是时候更新我们的商业建筑功能泡泡图了。


O2O的特点是只把信息流、资金流放在线上进行,而把物流和商流放在线下。相对于商业建筑加上这些属性之后,在原本的功能模块里很多空间可以简化或者多样化,营业厅不需要只摆下更多的柜台,库房的需求可有可无,辅助功能面积需求大大减少。结果是商业空间的需求变得更加多样、灵活、个性,甚至订制化。商店变成了消费者真正可以观赏,体验的纯粹空间,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可以大胆的提出私人店制的原因之一。


城市街道空间的更新

前面我们所提到的只是单体建筑的功能变革,那对应的商业街道会随着功能的更新产生什么样的新空间需求呢?


原来我们的街道商店需要最大的广告面积吸引过往的人群,现在线上精准的人流分流和信息推送让商店即使是隐藏起来也能轻易被顾客定位,那我们的街道空间就可以变得更有意思:店面不需要整齐的排列,入口可以根据功能需求随意设计,街道可以提供更多的交流和休憩空间,通过WIFI和蓝牙塔就可以获得附近所有商店的推送信息,只需要我们提供一个街道的APP下载功能就可以解决一切需求,交流和分享成为街道空间的新属性。



私人店制APP


商业街城市功能配套需求的更新

单一商店功能发生改变,自然也会影响到商业街区的功能规划及市政配套设计。变化包括街道增加更多WIFI热点,保证街道区域的信息推送能很好接驳;其实是物流体系的统一规划和配送;再者是商业街的整体数据信息后台处理可以设专门的信息中心来处理商业信息订制和推送。这样私人店制就变成了城市更新当中的一个源动力,由此带动城市空间、建筑形象、甚至大市政配套的更新。


设计与创新

设计的创新在于我们构建了一条“互动式情景”购物街,旨在为消费者提供更便捷的针对性服务和更新潮的体验方式。这种未来的商业街道模式将传统商业建筑中关的购物空间重新划分,商品不再只是实物的展示,而可以借助电子屏幕及网络平台进行展示,节约的空间将为消费者提供自助体验及闲暇交流,以此丰富整条街的商业形式。


与传统的商业街不同,消费者可在设定网点中了解并充分体验后通过终端购买,商家可直接从工厂仓库送货,省去中间销售环节,降低销售价格;同时,消费者能享受实时的最低价,随时享受优惠。这种双赢的销售模式既促进了消费,又促进了现实交流,把专属消费与生活同时融入街道,让每个人成为生活的主角。


随着互联网技术领域及方案中各项技术的日趋成熟,这种以大数据为支撑且不受原建筑形式限制而主要以改造建筑立面及内部空间的改造方案具有较强的推广性和可复制性。推广的越普遍,数据库的信息建设也就越完善,数据也将更好地反馈在改造的区域,这将是一个设计的良性循环。


为了进一步说明我们的设计理念,我们选取了观前街上的三个点进行细化的试验性方案设计。这三个点包含了三种典型的商业类型——服装店、书店以及餐饮店,根据这三种类型的商业对建筑空间的需求以及互联网服务的诉求的不同,我们针对性地设计了其互动式情景的不同结合方式,并对三个点进行了空间的改造。


名称的意义

“我的”——我们试图强调设计的专属性以及人本性,旨在为消费者“我”提供更多的互动与交流,从而增加体验的新奇感。“衣柜”、“书橱”、“厨房”这些是私有的东西,我们将私有的资源公共化,也就是将数据整合形成体系,再将数据分析后的成果反馈,这是一个增加效率、增加消费者与商业街的互动的行为。


“我的衣柜”

传统的服装店里,消费者需要从大堆衣服中挑选出看中的衣服,然后挤进狭小的试衣间,满头大汗地出来,而且选中的衣服很可能并不适合自己,而这整个过程却已经让消费者筋疲力尽,之后面对再好的精品也提不起兴趣再尝试。我们在设计中将商店的货架空间及储藏空间用高效的电子信息展示屏取代,节约的空间将用于自助体验及闲暇交流,同时将虚拟试衣系统、实时推送系统运用到体验及休闲空间,使改造后的内部空间变得更加宽敞更有互动性。


▲ “我的衣柜”


“我的书橱”

过去的书店,被层层的书架充斥,空间单调,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商家通过增加附加功能来吸引消费者的光顾,书店与茶室、咖啡吧、展览空间的结合都是目前书店发展的趋势。所以我们在设计中首先对书店空间进行了综合性的体验规划,用相同的手法将电子展示屏取代书架,为书店内增加更多其他相关功能空间,如展览区、沙龙区、阅读区、咖啡厅等,其次我们用互联网科技辅助增加书店的趣味性。如此书店经营范围更加完善,活动空间也变得更加活跃。





▲ 书店的“今生来世”


“我的厨房”

食品安全问题、吃饭等位问题都是现在消费者对餐厅最大的抱怨,自主点单、蔬菜产地溯源、餐厅与农场结合等都是传统餐厅向未来化衍生发展的方向。我们在设计中还将一片可开发的广场改造成种植园,将其与餐厅相连,同时将餐厅的厨房对外开放,消费者可以选择购买食材、也可以选择厨师加工,当然也能自己动手制作美食,这些都是我们改造空间后希望送给使用者的惊喜与礼物。 



▲ 真正的“开放式”厨房


这整个设计中,我们打破了单调的街道界面,加设了互动式电子设备,使未来的街道不再只是过往的交通空间,而自带各种附加功能,从此街道空间会变得更加自由和丰富。


▲ 丰富自由的街道空间


参考文献

[1]蒋妙菲.新型的大众传播[J].时代建筑,2003.

[2]李翔宇.消费社会大型商业建筑的文化彰显[J].城市建筑,2009.

[3]李蕾.商业地产客流引导体系的优化策略研究[J].华中建筑.2010.




版权声明:本平台所载图文均出于为公众传播知识、促进行业交流之目的,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本平台所用的非本站原创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所有者联系,版权人可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处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