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透过建筑节奏品味校园生活 | 苏州实验中学科技城学校设计

项目名称: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科技城校

项目地址:苏州科技城青城山路以北、嘉陵江路以东

建筑面积:90362.5平方米

设计时间:2014年

竣工时间:2018年

业主单位: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科技城校

项目负责:蔡爽

项目经理:袁雪芬

建筑设计师:李新胜 陈君 王科旻 丁正方 朱一帆 朱婷怡等

结构设计师:闫海华 钱忠磊 倪秋斌 徐亦华等

机电设计师:王云峰 李国顺 庄岳忠 陆凤庆 沈丽芬 周珏等

景观设计师:毛永青 王文才 何洋 张正海 江南 张越

文字图片:朱婷怡 张超 



苏州实验中学科技城学校位于苏州科技城青城山路以北、嘉陵江路以东,规划用地面积约为10万平方米,总建筑约9万平方米,项目坐落于思古山南麓,内部地势较为平坦,经由启迪设计集团项目团队精心规划设计,充分利用了基地优越的自然景观条件,试图营造出自然、安全的校园环境。



缘起

节奏在音乐与山水画中是最基本的形式元素,是音乐在时间上的组织、山水画在层次上的表达。如果说,音乐中人通过听觉随乐曲而感受节奏,山水画中人通过视觉随画面感受节奏,那么在建筑中,人就是通过行为随空间而感受节奏。

不同性质的建筑有它独特的节奏来引导人在建筑中的行为,博物馆抑扬顿挫的节奏利于带动参观者的情绪,茶室舒缓宁静的节奏易于放松客人的心情,这些独特的建筑节奏,通过建筑空间的交替、延续体现建筑特有的气质,同样的教育建筑也应该具有某种独特的气质引导学生学习生活行为。

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科技城学校(以下简称:科技城学校),便是启迪设计集团的设计团队通过五年的努力完成的一所具有独特气质的学校建筑,这件作品在我们众多的教育建筑项目中具有一定代表性。不同与以往中小学设计面临的规整用地与紧凑指标,本项目坐落于苏州高新区一片青翠的山水之中,场地围绕一山一湖呈U字型,景致优美。


何将建筑融入自然的节奏,又如何使建筑节奏符合使用者行为,奏出教育与人新时代的篇章,这将是设计团队面临的全新挑战。

让使用者的行为规律成为设计的依据

一个成功的建筑一定是符合使用者行为规律的,并通过其节奏和韵律让使用者感受到美的存在。所以,为了实现一所成功的学校建筑,首先需要了解学生的行为规律。

回想传统的高中生活,承重的课业压力,严峻的竞争关系,形成了高中生宿舍、食堂、教室三点一线的作息习惯,也形成了在校期间上课与准备上课的两种节奏行为。而科学研究显示,真正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就是科学合理利用这准备上课路上的零碎时间,用以调整学生学习精神状态,科学进行学习生活,那么学校功能中除去教室的“其他”功能反而显得尤为重要。如何通过校园建筑空间的营造形成学校建筑特有的节奏,来迎合甚至促进高中生科学高效率的作息行为,调整高中生学习状态成为本次设计的重点。


用最自然的方式提供另一种课堂

一日之计在于晨,在科技城学校设计者希望踏出宿舍的那一刻,学生们用最自然的方式迎接每天第一道阳光,从而开启一天高效的学习生活,而这“自然”得益于坐落在校园中心的思古山和思古山湖,他们是这座校园所拥有的最大财富。

宿舍区围绕山与水布置,通过面向自然山体的一层连廊将其串联成弓形的连续建筑群,并自然地围合出两个半开放内院,山水景色透过连廊渗入内院,为宿舍区增添一份惬意。宿舍区由三栋学生公寓与教师公寓组成,每栋宿舍面向山水的一端结合公共交通空间设计的观景平台,也自然的成为了山体景观的最佳观景席。每天清晨,学生们能在离开宿舍前,停下脚步,面朝绿水青山,享受一份自然给予的晨礼,这便是设计师设计这些建筑慢节奏空间的初衷。

新时代的校园规划越来越注重学习场景的相互融通,教室不再是学习的唯一场所,学习的发生,在于学生的足迹所至。在科技城学校的设计中,建筑界面呈现最大化围绕思古山展开的状态,建筑户外阶梯、建筑间的连廊、都提供了将教育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可能性。学生推开教室门窗,便是“自然”,这样的建筑形式会鼓励学生进入自然这一非正式的“第二课堂”,既能增强学生的自我认知也是体验式学习的一部分。越自然的布局方式越能与学生的学习行为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习这件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从而提高其学习效率。

游廊里被山水“偷走”的时光

“U”型的总图布局注定了学校环思古山而行的单行长流线,但为了迎合高中生紧凑的日常作息,校园教学区建筑的整体节奏也应该是紧凑的,为了实现空间的最高效利用,教学区建筑呈聚落式环绕山水展开,并采用“串葫芦”的方式,利用游廊将所有的建筑串起来。

整个校园环起于学生教师公寓,途经食堂、教学区、实验楼,终于国际部,游廊使这些相互独立的功能互相联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它是学生生活学习路上的交通捷径,有效缩短了学生们不必要的路上时间。但如何在减少路程的同时不减风景呢?

▲自由多中心布局

与以往的“围城”式校园规划中建筑占边而中心区特殊处理的方式不同,“串葫芦”式的规划形成的自由多中心布局使山水景观通过游廊及建筑间的空隙渗透进入校园的各个角落,游廊成为大自然和使用者之间建立联系的重要角色,最大化地回应了校园的景观资源,增加了建筑与人与自然的对话。

▲山水景观的渗透

它如同山脚下、树林间铺设的景观栈道,课余饭后,学生愿意游走在校园游廊中,就像穿梭在林间,紧凑的学习生活中被山水偷去的时光竟然如此美好。

校园中的“留白”

一座校园,如果只有教室和串联教室的走道,这样单一的建筑节奏无疑是枯燥乏味的,所以在科技城学校的设计中每个学校场所转换的部分都有“留白”的设计,规整的模块化教室、占边布置的教师办公室,原本平淡无奇的教学空间,通过端部平台、连廊空间的放大设计,丰富了建筑节奏。

设计师希望师生在繁忙之余能享受漫步、邂逅的时光以丰富他们的校园生活。筑台观景,看云卷云舒,这些校园建筑节奏中的“空拍”能留给学生更多发挥的余地,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着下课铃声响起,原本寂静的校园热闹起来,学生陆续走出教室,聚集到活动平台聊天、嬉闹,整个空间洋溢着轻松愉悦的氛围,吹吹风、晒晒太阳,哪怕十分钟,他们也能褪去疲倦,满眼绿水青山。


学校可以没有仪式感,但不能没有节奏感

站在校园入口广场中央,远处以思古山为背景,两侧是整个校园最重要的两栋建筑——艺体楼及报告厅,设计师在形体上赋予它们山行的起伏与流水的动感,这无疑是校园建筑中的高潮部分。与传统校园中心广场规整、肃静的气质不同,这里似乎少了几分仪式感,而多了些活跃的气氛,不对称的建筑立面,不规则的平台空间,自然的绿坡和景观设计,这些都为校园增添了几分灵动和人文气息。也许对学生而言,学校不应该是严肃的地方,在科技城学校的入口广场上,仪式感被未知与惊喜所取代,为学生们创造了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关于校园的整体立面设计,设计师希望建筑能像“山脚下的原石”般体现自然的色彩,立面上大片采用了贴近当地山体颜色的黄褐色面砖对缝拼贴,同时用竖向木色铝板构件元素点缀空调机位、开敞连廊等界面,在重点建筑设计中加入不规则元素,增加其辨识度。重复有规律的立面节奏体现了建筑的统一性,特殊做法更丰富了建筑视觉效果,凸显了建筑节奏的轻重缓急,使得教学建筑呈现出公建化立面的特色。

建筑节奏的同时也体现在建筑的第五立面中,建筑屋面看似随性的布局,却与山体进行了契合,看似随意的体量,确是根据使用功能和建筑尺度相协调而成。设计师试图用模仿山形的蜿蜒屋面去体现整体建筑与自然的协作关系,屋面顺势而下又形成曲折婉转的建筑立面,与自然景观互为背景,展现了建筑的视觉协调性及层次感。水绕思古,建筑叠映,在我们建造的校园中无不体现着自然的山水雅趣。

结语

今年,科技城学校将迎来她的第一批学生。设计师营造的符合高中生生活行为规律的建筑空间——为放松学生心情而筑的观景平台、为提高学生课间效率的校园游廊、为增加学生课间交往行为的留白空间,有序组合形成了建筑节奏的缓急轻重。

初秋的校园,远处斜阳山色透过窗墙的缝隙钻进廊子里,那时的校园已绿树成荫,希望这所学校留给学生的不只是学习的记忆,更是生活的记忆。

版权声明:本平台所载图文均出于为公众传播知识、促进行业交流之目的,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本平台所用的非本站原创图片、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所有者联系,版权人可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处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