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苏州首个能停300辆公交的立体停保场,它的造型兼顾了建筑功能与城市形象

公交车停保场是重要的公共交通设施,地面公交停保场很常见,但你见过立体的公交停保场吗?


2018年,由启迪设计集团完成的苏州首个立体公交停保场就已经低调面世,他究竟身处何方?外貌如何?又有何特殊之处?今天就跟着设计师一起来一探究竟吧。


/ 项目概况 /


苏州工业园区通园路公交停保场位于苏州工业园区,是苏州第一个建成的立体公交停保场,项目满足300辆公交车的停车、200辆公交车保养以及加油加汽等需求,它的建成将进一步完善苏州公交站场的合理布局。

△通园路公交停保场鸟瞰

项目东临通园路,西临苏嘉杭高架,北靠东方大道,基地东西向约300m,南北向约100m,总用地面积约30000㎡,总建筑面积约53000㎡,规划限高24米,停保场总共包括停车保养楼、加油加气站、门卫、危险品仓库、管理用房等6栋建筑,其中主体建筑停车保养楼包括公交保养、公交停车与办公管理等主要功能。

/ 城市形象 /

良好的城市界面能够调和建筑单体与城市空间之间的矛盾,设计将主体建筑停车保养楼设置于场地中央偏西布置,保持自身北侧立面完整的同时与基地东北角的加油加汽站及入口门卫大门整体形成半围合状,保证其在东方大道与通园路上的完整界面,实现建筑功能与城市形象的双赢。

△通园路上完整的城市界面

考虑停保场的功能定位,在保证城市形象的前提下,设计将建筑造型简约化处理,尽可能的避免多余的装饰,结合各层实用功能的需要精心处理,整个立面形成半虚半实的关系,使得建筑内外通透,显露内部功能与结构体系,自然流露建筑本身固有的特性。

△立面高低错落,形成对比

设计中考虑沿东方大道建筑体量较大,立面上通过高低错落,材料分割等手法,形成鲜明的虚实对比与错落感。同时在车行速度下形成律动的机理,不会显得敦实与平淡。

△车行速度下形成律动的机理

/ 复杂功能与立体模式 /


公交停车保养场工艺功能较为复杂,主要包含停车、保养、加油加汽站、公交首末站、危险品储藏、内部办公管理等。同时,部分用房的火灾危险性较高,各个功能之间存在的工艺要求和安全间距。
△平面图

由于用地紧张,传统平面展开式布局几乎无法满足目前的需求,促使立体停车模式的成为了设计的必然选择。我们针对国内不同类型的保养场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对单位面积造价、单位停车用地指标及单位停车工程造价进行了一系列对比分析,并充分结合用地条件、投资规模、功能需求、建筑体量和技术分析等各方面因素综合比选,确定该项目采用四层立体停车保养楼的模式。

△不同类型停保场经济技术指标对比分析


停保楼一层主要作为保养维修区,根据工艺流线由东向西依次布局,并在东面保养车间入口处有序设置了部分公交待修与修复停车位,局部利用夹层空间布置辅助功能,仅在东南角划分约800㎡空间布置了食堂与办公门厅;二至四层全部为公交夜间停车区域;东南角靠外墙布置内部办公区域与停车区域完全分隔,为节约用地,提高利用率,汽车坡道直通屋顶,有效增加公交夜间停车数量,缓解了场地停车压力。

/ 材料与细部的表达 /

交通建筑一般体量和尺度较大,建筑需要通过建筑细部的丰富建筑建筑形象表达建筑特征。设计中首先结合汽车坡道在立面上设置了一系列的竖向构架,不仅打破了建筑水平向相对单一的效果,也利用构件起到了部分挡雨的效果,有效解决汽车坡道在雨雪天气的防滑问题。

△立面上设置的竖向构架

△中间木色格栅让室内空间若隐若现

在东西立面内凹空间上设置木色格栅,遮挡视线,停靠在室内的公交车若隐若现,彰显交通建筑自身特征,强化了沿街立面标示性 ,丰富了内部光影的效果。每层室外栏板和女儿墙顶端外侧设置100厚的线脚,有效防止上下层雨水掉落在立面上形成雨水痕迹,力求实现“建成之初不显新,多年之后不显旧”的设计初衷。

△立面采用灰色调真石漆与局部铝板金属材质

每层立面上的混凝土板设计了横向线条分隔,有效减少挡板的视觉高度,缩小建筑尺度,使得建筑显得更为精致。灰色调与局部铝板金属材质组合凸显了建筑的工业化和交通特性。


/ 室内空间 /

工业建筑一般开间与进深较大,空间相对较压抑。结合使用功能,生产操作区域没有多余的装饰,为了给工人营造相对较好的工作环境,设计师在墙面和地面上采用了较为明亮的色彩,在灯光的照耀下显得宽敞明亮。同时,严格控制管线现场,综合管线施工整齐划一,顶部空间显得多而不乱。

△维修车间室内管线整齐划一

/ 技术图纸 /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立面

△剖面图


项目名称:苏州工业园区通园路公交停保场

项目地点:苏州工业园区

占地面积:29500㎡

建筑面积:51123.82㎡

建成时间:2018年

设计单位:启迪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负责人:刘桂江

项目经理与主创建筑师:黄春、罗超

建筑设计:金彦、张明丽、王颖倩

结构设计:张敏、徐文希、杨玉坤

设备设计:汤晓峰、刘仁猛、顾清、皇甫学斌、丁洁、王滨斌

文字:罗超

品牌部综合编


近期新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