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研究 | 唤醒大运河苏州胥江段的历史记忆
在历史地段的提升规划设计中,
因为不同年代城市建设的更迭,
场地中最有历史价值的内容已经被覆盖,
现存的都是与历史主题无关的旧建筑或老物件。
这种情况下该如何恰当地表达与呈现历史主题?
又该如何平衡场地现状的遗迹与历史主题场景?
胥江位于苏州古城西南,连接太湖与古城水系,太湖水自胥口流出,经木渎,于横塘与京杭大运河交会,然后继续向东流向胥门进入姑苏外城河,是大运河世界遗产苏州段的重要组成部分。
隋代京杭大运河贯通后,胥江设有姑苏驿、横塘驿,是来往苏州的重要站点。明清时期,胥门外枣市街一带市肆店铺林立,会馆众多,商业贸易十分繁荣。
清末民国时期,因胥门外水运交通便利、场地开阔,逐渐兴建起工厂。解放后胥江两岸开始新城建设,工厂接连转移离开胥江。到如今,胥江两岸已几乎看不到工业痕迹。
场地中的遗存,除了古代的一些会馆驿站等文保建筑外,仅有一些等待拆除的“残留”的旧住宅和年代较近的小厂房。设计师需要用这些主题不甚相关的只言片语,写成一篇民族工业为主题的文章。
现状的景象,也许与主题所在的时代并不匹配,但依然是相对最有价值的文脉条件。这些元素是设计师表达历史主题最好的背景,作为场地文脉的一部分,这些元素也将融入到整个空间的历史叙事中。相比于单纯地改造历史建筑或单纯地新建纪念碑,这种方式呈现的历史层次也更为丰富。
在具体的设计手法上,设计师提出了“场景寄生”的策略,借助场地中与历史主题不相关的要素,采用“植入性”的手法,以轻介入的方式,依就整个场地中遗存的散布状况,在片段化的接续中呈现出完整的历史主题。最终,将历史主题场景寄生在场地现存要素中。
设计师走访了场地,梳理了胥江两岸的历史遗迹。其中主要有三类:
2.近现代工业的遗迹。近代的工厂在胥江两岸已经无存,都被解放后的工厂覆盖。如今场地中的留下的,都是最后一批工厂的老旧厂房。如二叶制药、化工仪表厂、饲料石粉厂等。
3.保留曾经的地名,但已名存实不存的历史元素,这些地名已经成为文化符号,如枣市街、枣市桥等。
设计师通过场地的历史和现状遗存,提炼出场地中最有价值的十一个主题。如胥江口会馆云集,我们将其定为“物阜民熙”;电厂路口曾是苏州电气公司,则定为“电厂流光”。
这些主题整体以民族工业为主,兼有古代商贸驿站等内容,形成完整的胥江历史场景。依就现状的旧住宅、旧厂房,在它们自有的结构上和历史上,植入相应的主题表达。最终,在连续的慢行步道上形成了体验的闭环,游人在两岸游览时,可以一路前行,一路感知到胥江两岸过去的场地历史与记忆。
【枣市盛景】
枣市盛景地块位于枣市桥南堍,这是整个步道中位置最重要、面积最大的一块用地,如今“枣市街”、“枣市桥”的地名仍在,设计师希望将枣市街曾经市肆繁荣的景象在这里重新表达。
现状场地中是一组小型饲料石粉厂的厂房,条形厂房面向胥江,其一端是枣市桥。这个空间结构,与《姑苏繁华图》中枣市街的场景竟颇为相似。
设计师保留改造了场地内现有厂房,保持其本体的外观,仅在空间内部植入“枣市盛景”,作为胥江历史与文化展示场所与管理用房,打造沿江开放界面,还原枣市盛景的建筑意向,呼应历史,同时为游客与市民提供一个文化场所。
【电厂流光】
电厂流光节点位于胥江以北,电厂路与枣市街交界处以南。这里曾是苏州电气公司所在地。
1919年,为抵制振兴电灯公司的日本外资股份,苏州总商会成立了苏州电气公司,后成为全省最大的民营电厂,它曾给苏州市民带来万家灯火,也是苏州民族工业的一个代表。如今这里是国家电网所在地,电厂路口还留有部分待拆民宅,设计时这里正进行拆除,在设计师的争取下,民宅保留了部分墙体以进行设计。
设计师保留沿着步道方向的墙体,形成一些带状广场,在节点端头两处较长条状片墙处加筑钢结构,形成景观长廊,作为历史展示的作用。已拆除的砖石填为石笼,作为坐凳、景墙。
在电厂路口较为开阔的场地上,“植入”一些苏州电气公司曾经的老旧电线杆与路灯,作为景观小品,重现当年电厂流光的景象。
【胥城清凉】
场地位于慢行步道南岸起始位置,场地三面是小区围墙,一面紧邻慢行步道,规划中,这里是枣市盛景节点至泰让桥步道之间的避雨点。
场地附近曾是著名的“瑞记荷兰水厂”,创办于1906年,是全国第一家大型荷兰水厂,也是那个年代苏州记忆中最重要的汽水品牌。抗战期间停产后,这里先后建起其他工厂,曾经的瑞记荷兰水厂早无全无踪迹。
从古代至近代,胥江因其太湖水质,一直是苏州制冰业中心,苏州两大冰厂——公兴冰厂与天互冰厂,都在胥门外。
汽水与冰,给苏州人民提供了夏日清凉,设计师希望在这个场地中设置一个“凉亭”,能够重新展现瑞记荷兰水厂和冰厂的历史。凉亭主体结构采用耐候钢,与慢行步道整体材料保持一致。墙体采用汽水瓶与玻璃砖,代表荷兰水厂和冰厂,屋顶嵌入汽水瓶底,阳光下会产生丰富的光影效果。玻璃砖进行刻蚀与印刷,作为历史展墙。另外,设计师还利用复刻的瑞记荷兰水厂汽水瓶,打造“瑞记老汽水”,将其作为胥江慢行步道纪念品,可在凉亭中的自动售货机购买。
沿步道走了一周后在此歇息,在光影斑斓下,喝一口过去的清凉,细看玻璃砖墙上的“胥城清凉史”,有如梦境。
【结 语】
在历史地段保护中,每片土地各有其不同的历史背景与地域积淀,在时间和空间发展中是不断流变的,设计也仅是其流变的一部分。通过对大运河胥江段的设计研究,设计师更深深地有了这种感觉。利用胥江两岸仅有的“轻描淡写”的历史痕迹,将设计中的历史主题“寄生”在现状历史要素中,就这样,原本不甚相关的历史产生了关联,保护了现有的遗存,也延续了场地的历史。
“场景寄生”策略的本心,是对场地历史与现状遗存的敬畏。“场景寄生”策略应该不仅适用于这个项目,也许对其他类似的历史文化主题项目,亦可作为一点参考。
供稿:张筠之 刘阳品牌部综合编辑
近期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