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来藏是生和灭的基础,是轮回的源头和尽头

慈诚罗珠堪布 慈诚罗珠堪布 2021-01-30


如来藏

是生和灭的

基础






是轮回的源头

和尽头



《赞法界颂》中云:“迷执自缠缚,了达假名智,菩提非近远,三世理非有。


如果我们有了迷惑和执着,就会因为这些迷惑和执着的纠缠而作茧自缚,自己把自己束缚在轮回当中不能解脱,如果了达任何东西都是虚幻的假名,那就是智慧。


从佛的境界来说,因为近、远、上、下、左、右、好、坏、清净、不清净、众生、佛等所有一切都不存在,没有任何戏论,都是空性大光明,所以菩提离我们既不近,也不远,非近也非远。


另外一种简单的解释是说:因为我们的每一个念头从来都没有离开菩提,所以菩提不会离我们很远;同时,因为我们本人就是菩提,所以也不能说近,只有两个物体之间才谈得上远近,自己和自己是没有远近距离的。


“三世理非有”,所谓过去、现在、未来,就实实在在的真理而言,都不存在,都是虚幻。




“烦恼笼迷执,世尊经所宣,智生惑染灭,妄执勿相缠。”


烦恼和迷执就像巨大的笼子,把我们紧紧地关押在轮回牢笼中不能出去。世尊在佛经中告诉我们说:“智生惑染灭”。


“智生惑染灭”一句在字面上与藏文版有点不一样。藏文版是说:世尊在佛经中说,要安住在自我的境界当中。此处的“自我”,是指如来藏,也就是要安住于常、乐、我、净的如来藏法界光明当中。世尊在第三转法轮关于如来藏的经典当中宣讲道:智慧诞生。本来智慧是原有的东西,永远都跟我们在一起,不需要诞生或创造,只需要我们去发现而已。但从表面上看来,一个人从迷惑到开悟之间,仿佛就是从没有智慧变为有智慧,似乎有一个新的智慧诞生。


汉文版没有说得很清楚,只是说,智慧产生以后,迷惑和污染就灭掉了,但这根本不是第三转法轮的特殊见解,在第二转法轮甚至第一转法轮当中都讲过了。


“妄执勿相缠”在那个时候,执着妄念都不能把我们束缚于轮回。


“去来执最胜,体空犹可思,菩提非妄执,正证亦知非。”


“去来执最胜”,“最胜”,是涅槃的异名。涅槃本来无来无去,但我们却会执着它有来有去、有生有灭、有近有远。


“体空犹可思”,“体空”是诸法的本体空性、心的本性光明或胜义谛的本体空性。体空是不可思不可言的,但我们把它执著为可思的。


“菩提非妄执”,“最胜”和“体空”都是指菩提,它没有任何来去、可思等妄执。


“正证亦知非”,菩萨的证悟境界中,也不存在眼耳等六识的所见所知。


从“世间并出世”开始,前四个偈子都在告诉我们,所谓的轮回与成佛,都是心创造的虚幻现象,实际上并不存在。


心是什么呢?是六识或八识的综合体,凡是人的精神,都可以用心字来表述。


如来藏是毁灭和诞生的基础,是轮回的源头和尽头。它永远都存在,不是心创造的,也不需要心去创造,心也创造不了如来藏。而心却是从如来藏当中产生的。这是大乘佛教公认的观点。


但在心怎么样创造轮回,外界的现象是真正的心,还是心的幻觉或产物的问题上,就有不同的观点了,因为有了不同的观点,所以形成了一切有部、经部、唯识、中观等宗派。


以上介绍了如来藏的本质与比喻,下面讲获得或者显现如来藏的修行过程。




“水乳同一处,鹅饮乳非杂,生空烦恼离,二障亦非杂。”


鹅与乌龟可以把混合在一起的牛奶和水分离开来,只饮用其中的牛奶,而将水等杂质过滤掉。其中的牛奶,比喻光明清净的佛智。水与杂,比喻不清净的烦恼。


诞生证悟空性之智的时候,烦恼也会自行离开。


“二障亦非杂”中的“非”,意即不接受。烦恼障和所知障二障本来是烦恼,是修行人会抛开的杂物,但除了二障里面的杂字所表达的东西以外,还存在着佛的智慧。我们要学会像鹅分离牛奶与水一样分离烦恼和光明,将光明的部分留下来,将烦恼放弃,不接受二障的杂物。


二障的杂物是什么?除了二障以外还有什么杂物?除了杂物以外还有什么二障呢?


从物质的本体来说,烦恼就是菩提,除了菩提以外没有烦恼,轮回就是涅槃,轮回就是佛的坛城,除了佛的坛城以外没有轮回,但在没有证悟,或者没有彻底证悟,修行还没有到位的时候,二障是烦恼,不是菩提,不是智慧。如果我们在这种情况下去接受烦恼,或者不放弃烦恼,结果就是堕恶趣,所以必须像《佛子行》里面所说的:“贪等烦恼初生时,铲除其是佛子行。”当烦恼刚刚冒出的时候,立即要去断除,要想一切办法对治烦恼。当内心状况越来越靠近物质的本性,也即佛性时,二障就是佛的智慧。二障可以接受,但二障的“杂”,也即“真实”的不清净烦恼,永远都不能去接受。



往期回顾


法界本来清净就是悟

证悟的境界了绝了所有的妄想

诸法的本性是空性

心的本性法界真空是光明无碍且远离一切生灭的

妄念推翻以后,心的本性自己显露出来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慈诚罗珠堪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