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特等奖!清华多项成果入选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
12月20日,2019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颁奖仪式在京举行。
清华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共有16项成果入选,其中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李俊华团队的“烟气多污染物深度治理关键技术及其在非电行业应用”获得特等奖(年度唯一)。
此外,清华大学获得一等奖11项、二等奖4项。清华大学材料学院伍晖、计算机系李丹共2位教师获得青年科学奖。
▲2019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颁奖现场(前排左四为李俊华)
特等奖
李俊华团队
“烟气多污染物深度治理关键技术及其在非电行业应用”
我们的理想是:
再现蓝天白云、繁星闪烁!
巨型的工厂烟囱耸立,滚滚浓烟直冲天际。当你经过这里时,甚至会闻到一些奇怪的味道。
何时才能再看到蓝天白云,繁星点点?
钢厂、水泥厂、玻璃厂……这些行业工业炉窑量大面广,由于工艺、炉型和燃料不同,导致烟气排放温度范围宽、工况波动大,烟气成分极其复杂。
深度治理难度大,问题极具挑战性。
但是,这是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民生工程,“必须打赢这场仗,我们一定要把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度降下来!”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李俊华说。
这一干就是18年。
▲校党委副书记过勇(前排左三)、郝吉明院士(前排左四)和李俊华(前排左五)团队成员合影。
18年过去了,李俊华带领团队始终秉承“立足中国,守卫蓝天,面向国际”的精神,围绕我国大气复合污染治理的重大需求,聚焦国际前沿,以“顶天-立地-树人”为目标,攻坚克难、追求卓越,历经“产-学-研-用”联合攻关,围绕核心材料、关键技术与装备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
多年来,他们完成了源头创新-小试-中试-产业化的全过程,在烟气常规/非常规多污染物协同控制理论、核心功能材料、深度治理技术及装备、标准化评价体系等方面取得了重大创新突破,形成了“基础理论-技术方法-决策支撑-产业引领”的全链条的完整创新体系。
▲烟气工程施工现场
针对钢铁行业低温烟气,在研发初期存在技术难度大、门槛高等问题,行业对低温多污染物一体化技术工艺能否高效安全稳定运行提出了质疑。
不怕质疑!在这种背景下,项目组成员抱着必胜的信心,在小试验采取集装箱布置。成员需要在里面每隔4小时进行活性炭的卸料和装填,实验环境大量可见的灰尘纷纷扬扬落下,但没有任何人退缩。
夏天,集装箱内温度高达50℃,进去一小会全身都被汗水浸透,但团队依然坚持在科研一线,凭着顽强的事业心和使命感,恪尽职守,顺利完成了试验的既定目标,消除了质疑,最终实现了烟气多污染物深度治理技术成功应用。
▲团队共同科研攻关
如今,研究成果已纷纷“落地”,在钢铁焦化、建筑材料、石油化工、有色等多个行业的工业炉窑或锅炉进行了工程示范,运行效果良好,支撑了我国重点地区不同行业在全球范围内采取了最严格的超低排放限值。
▲城市重污染天气研判现场
同时,项目成果为我国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改善、京津冀“2+26”城市总理项目成功实施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河南郑州、安阳等地,团队成果支撑了23个不同工业行业的地方超低排放限值及最佳可行性技术方案的制定。
在京津冀28个重点区域大气污染监控城市中,团队成员负责跟踪其中的9个城市,且是挑战大的9个城市。如今,京津冀及周边地区PM2.5的浓度比峰值下降了约50%,这么短的时间宽度主要污染物下降幅度如此之大,这在全球也是仅有的。
▲示范工程现场
截至现在,团队相关成果授权发明专利67项、实用新型及软件著作权等135项,发表SCI论文151篇,第一、第二完成人连续5年成为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形成8项国家标准、16项行业标准及9项政策文件。技术产品已推广应用到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并出口到美国、澳大利亚、韩国、日本及“一带一路”沿线等21个国家和地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这一研究成果突破了烟气治理中核心材料和‘卡脖子’技术,引领了我国烟气多污染物深度治理的技术与产业进步,取得了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环境效益,为‘打赢蓝天保卫战’‘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的重大决策提供了关键科技支撑。” 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袁驷说。
▲指导学生实验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的过程中,李俊华项目团队十分重视平台建设与人才培养——
他们建成了我国首个烟气多污染物控制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成立了“烟气污染治理产业和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了“产、学、研、用”多位一体的运行机制,打通了技术成果转化渠道。
同时,项目成果促成了本科生及研究生相关课程教学改革和教材编写,将最新研究成果融入本科生、研究生课堂,作为经典案例引入跨专业新生研讨课,团队负责的国家精品课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历次修订过程中充分吸纳了项目最新成果。项目执行期间,培养了一大批环境保护工程技术、科学研究和行政管理人才。
▲李俊华在课堂上
近五年,团队共培养博士后8名,博士生18名,先后10人次荣获清华大学大学优秀毕业生及优秀毕业论文。参与项目研究的学生毕业后逐渐成为大气污染控制领域的中坚力量,活跃在教学科研、管理和环保产业的第一线,为建设美丽中国、为国家持续改善空气质量保驾护航。
“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从理论、材料、工艺、装备、标准等方面开展长期扎实的研究和工程示范,近几年赶上大气污染物治理需求的集中释放,正好有用武之地。”李俊华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我们将继续拼搏,不仅为国内行业,而且要努力为国际领域提供更多中国方案、贡献更多中国智慧!”
青年科学奖
材料学院 伍晖
计算机系 李丹
材料学院 伍晖
伍晖
清华大学材料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无机纳米材料和储能材料方面的科学研究和应用转化。在陶瓷纳米纤维大规模制备合成、形成机制及应用领域取得了系列成果。带领研究团队发展了基于高速气流喷射的新型纳米纤维材料的宏量制备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系统研究了功能纳米纤维的光电性能和力学和电学特性,探索了纳米纤维在柔性电子、空气过滤和超轻耐高温陶瓷气凝胶等方面的应用。共发表论文120余篇,被引15000余次。获得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支持、担任科技部青年973项目首席科学家。荣获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评选的35位35岁以下青年创新人物 (MIT Technology Review: 35 Innovators Under 35, or TR35)。
计算机系 李丹
李丹
清华大学教研系列长聘副教授,国家青年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指南编写专家组成员。担任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s、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等期刊编委,ACM SIGCOMM、IEEE INFOCOM等会议程序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物联网青年专业技术组主任委员。获2019年中国通信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排名第1)。研究领域为互联网体系结构,提出了基于多维感知的大规模数据中心网络路由控制方法,从空间、时间和用户三个维度,对数据中心网络进行更精细的路由控制。在ACM SIGCOMM、IEEE INFOCOM、IEEE/ACM Transactions on Networking等著名会议和期刊上发表论文90余篇,论文被引用4000余次。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华为、中兴等数据中心交换机以及公有云。
2019年度
高等学校
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
奖项面向全国高等院校,每年评审一次,分设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青年科学奖,主要授予在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促进科学技术进步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单位。
2019年度全国315项(人)获奖,其中自然科学一等奖40项、二等奖80项,技术发明奖一等奖27项、二等奖22项,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49项、二等奖86项(含科普类1项),青年科学奖10人。
董晨:用30年,做好一件“每天都不一样的事情”
一封来自过去的信:你还记得入党志愿书里的誓言吗?
李景虹:当好科研“领路羊”
点击查看👆
资料来源 | 科研院 环境学院
文 | 赵姝婧
编辑 | 赵姝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