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融合式教学,一个都不能少!

曾宪雯 清华大学 2021-04-09


一个月前的9月14日

是新学期开学第一天

不知不觉

线下线上融合式教学即将满一月


这一个月

教学效果如何?又有哪些故事?

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Hello!”每周五上午9:50,清华学堂内,吕中舌老师以极富魅力的嗓音准时开始上“文学研究中的当代英语”。


同一时刻,在千里之外的浙江湖州,日新书院大一新生茆殷婴正端坐在自己10平方米的卧室,左脚打着支具,聚精会神地盯着面前的电脑屏幕。


通过教室里的摄像头,茆殷婴可以看到清华学堂窗外树影摇曳,秋日的阳光温柔地照射进来。虽然不能到现场上课,但那一刹那,她感觉身临其境


钱小军“伦理与企业责任”授课现场


“照顾到每一个人”


“我很喜欢这门课,而且老师也比较关注线上上课的同学,所以即使在远端,体验感也非常好。”茆殷婴称这门课是周五的快乐源泉,但由于9月5日在学校骑车不慎摔倒致左脚脚踝骨折,她只能返回家中在线学习。


第一周的第一节微积分课,茆殷婴突然听不见另一端老师的声音,好在线下同学帮忙向老师反映,及时解决了这个问题。她事后回忆说,“微积分这门课只有我一个人选择线上学习,授课老师专门为我开了腾讯会议,我很感动,也深刻体会到了邱勇校长在开学时说的‘一个都不能少’。”


2018级社科学院的褚乐怡也受到了这样的“特殊”待遇。


经管学院杜胜利老师的商业伦理课,褚乐怡是全班唯一一位在线上课的同学,杜胜利老师特地打电话征询我的意见,为我一个人开了腾讯会议。”


褚乐怡8月底在家不幸摔到了腿,疫情之年好不容易盼来开学,但因为这个意外,她返校上课的心愿再度化为泡影。“同学们都能线下上课,也可以一起吃饭,有时候觉得挺孤单的。”对于只能线上学习,褚乐怡有一点小小的失落,但来自学校老师的关注又让她倍感温暖



为了让远端学习的同学能跟上进度,许多老师都为他们在线上单开了交流时间,学生有什么问题可以在线上会议室向老师咨询。当然,老师也非常欢迎同学发邮件或者打电话提问。


除了保证课堂上“一个都不能少”,老师们也非常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英语课上,老师嘱咐线下上课的同学多和我们互动,不要让我们觉得孤单。线上上课的同学也挺多,如果遇到问题,群里的同学会一起想办法,互动感挺强的,让我觉得跟大家是在一起的。”电话另一头,传来茆殷婴的笑声。


新的教学模式使老师们的上课方式也有了不自觉的变化,“这学期和上学期我有同一个老师的不同课,这学期通过摄像头,我明显看见他活泼了很多,也开心了很多,一节课感觉他的嘴角都没下来过。”褚乐怡说。


新学期的第一周,44个院系中有1830名学生跟茆殷婴和褚乐怡一样,因各种原因无法返校上课。而随着融合式教学的开展,即使身处千里之外,他们也没被落下。茆殷婴说,“在这方面,清华做得特别好,照顾到了每一个人。



“效果会越来越好的”


在经管学院段志蓉老师“麦肯锡课程:全球领导力”的课堂上,晚上7点半开始的课程毫无停顿地进行到10点,特别是长达一个多小时的问答互动环节,线下线上的交流无缝轮转衔接。掌声和笑声不断,欢乐与知识齐飞,身处世界各地的师生同学们在这一刻找到了心灵的同频共振


“融合式教学之所以难,是因为线下线上,手心手背都是肉。我们这门麦肯锡全球领导力课程,一直以来都是以庞大而高度国际化的授课嘉宾和学生群体为特色,每年参课的150到200名学生中,约有40%-50%的国际学生和交换生,课堂上的师生交流最是热闹。”如何让因疫情无法返校却仍然踊跃选课的70多名散布于世界各地的同学,感受到学校在疫情期间一如既往高质量的教学?段志蓉感到身上的责任已经超过教学本身。


段志蓉“麦肯锡课程:全球领导力”授课现场


经管学院另一门“伦理与企业责任”课,一共35位同学选课,三分之二都在线下。“案例讨论是这堂课重要的学习方式,课前我心里不是特别有把握,担心线上同学能否积极参与讨论,当然也担心线下中国学生的参与度,但课上同学们无论线下线上参与都非常踊跃,发言覆盖面广,思想深刻。” 上课前,授课老师钱小军还有些担忧,没想到课堂效果出乎意料。


“我的经验是线上同学必须打开摄像头,这个要求很关键。同时,也提醒授课老师们三个特别需要注意的点:对线上同学讲话的时候,要注意面向摄像头,而不是屏幕,需要养成习惯;有些线上同学的发言音量不稳定,我们可以再找找原因;线下同学发言递话筒的速度也可以优化。我的第一次‘试水’感觉还好,学生们非常给力。相信随着经验的积累,效果会越来越好的。”


先做起来,边做边学。在钱小军看来,在线教学增强了课程的开放性和透明度,挑战了以往的教学设计和课程交互的方式,在促进教学改革和提升的同时,也把课堂里的每个个体融合成了教学共同体。大家目标一致,步履不停。




融合式教学的“三驾马车”:

教室改造、教师培训、一键呼叫


时间倒回到今年6月底,全球疫情走势不明朗,秋冬是否会出现疫情反弹仍不确定。特殊时期,秋季学期到底采取何种方式教学是迫在眉睫的大事。经学校常委会讨论,最后确定采取线下线上相结合的融合式教学:返校学生在教室上课,无法返校的学生远端在线上课。邱勇校长在讲话中多次提到一个都不能少,这也是指导秋季教学的总体原则。


确定思路后,由教务处牵头,融合式教学指导专家组进行深度参与指导,信息化技术中心负责技术方案设计和工程建设,“融合式教学”从一个概念逐步落地实施。


融合式教学指导专家组指出,要保证远端同学跟线下同学有实质等效的上课体验,教室需要进行改造。教室改造须在9月14日正式上课前完成,时间紧、任务重、困难多,各部门快马加鞭开始运作。


信息化技术中心工作人员在紧张地工作中


8月初,学生陆续返校。春季学期100多门必须线下进行的期末考试被提上日程;为了保证学生返校后线下学习,小学期的课程集中安排在开学前几周进行;新生报到后各种活动需要大量教室;开展融合式教学培训和教室实操演练也需要教室……要保证正常教学及其他活动顺利进行,留给融合式教学教室改造可用的时间非常少。


完成预算批复、招标采购等流程时,时间已到了8月10日。从那一天起,信息化技术中心所有工作人员几乎进入24小时工作状态。由于教室白天被占用,工作人员只能晚上施工。8月10日到9月12日的这33天里,每天晚上10点左右,趁着大部分待改造教室空出来,信息化技术中心的工作人员开始了一天中最忙碌的时候。在大家不舍昼夜的努力下,8月31日时,141间教室改造完成。到9月12日,285间教室可投入融合式教学使用。


为了保障远端学生看得见、听得清、有互动,教室内高清摄像头的景别需要可以切换,授课教师需要佩戴领夹式麦克风,线下上课的同学也得配备手持话筒。而且不同课程老师的电脑设备不同,对软件的需求也不一样,这些问题都得解决。大批量教室的硬件安装和配备已经相当困难,况且还得连到学校统一的中控系统,这需要工作人员做编程设计。


在已经改造完成的教室里,可以看到教室后方新增了一个摄像头,机柜台式机屏幕左侧有一个控制小屏,小屏上方有各种型号的移动设备接口,柜门上有“一键呼叫“按钮,同时还设置了文字提示。这些物件看似简单,其实每添加一个都很不容易。



要保证融合式教学的质量,仅仅改造教室当然不够,教会老师使用设备成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随着一批教室改造完成,融合式教学指导专家组、教师发展中心组织了针对近2900位授课教师、170位技术支持志愿者的8场培训,还专场组织了面向课程助教和课程课代表的培训,力求最大程度保障上课能够顺利进行


一切准备工作就绪,9月14日,清华全面开启了融合式课堂。为了后期运维有序进行,学生社区管理中心除了参与教务处组织的培训,大部分老师更是在信息化技术中心的施工现场近距离学习。


学生社区管理中心设有4个技术人员值班室,分别分布在六教、法学图书馆、五教和新水利楼。自上课以来,16位工作人员一改往日的轮班制度,全部从早上7点半工作到晚上10点半,有时候吃饭都是泡面凑合。清华教学楼分布范围极广,当接到教室的一键呼叫时,工作人员必须尽快解决问题。很多时候,他们都是气喘吁吁地出现在教室里。



无论你身在何方,

上课的铃声已经敲响!


推行融合式教学本质上是为了促进教育公平,让清华学子无论身处哪里,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正是基于对教学的重视,对人才培养的重视,清华才会花大力气来做这件事情。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融合式课堂给同学和老师都带来了全新的体验。


上课的铃声已经敲响,清华园200多间教室内,老师们已做好准备,课堂上的画面将通过网络传到大江南北、海内海外。


六教6楼信息化技术中心中控室内,3位技术人员坐在一排电脑前,紧盯着大屏幕上教室里的画面,学生社区管理中心4个运维值班室15位工作人员严阵以待,以便随时响应教室里老师的一键呼叫。


新学期,新课堂,清华人,一个都不能少!





往期报道

清华秋日物语

与时间赛跑,与数字竞速!

“疫情不退,我们不退!”

点击查看👆


文 | 曾宪雯

封面图 | 嵇云川

 图片 | 经管学院 曾宪雯 林白羽 嵇云川

排版 | 胡琨

编辑 | 曲田 高原 赵姝婧 胡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