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送你!清华透卡

马上111周岁的 清华大学 2022-06-10

春夏秋冬温柔光顾清华园

你曾在这里路过物候变化

路过青春的歌谣,叶影与星辰

然后发现

眼中定格的几刻光阴

亦是故人故事的窗

让我们从中有所感悟、汲取力量


在这明媚的季节里

我们为你准备了校庆纪念透卡

面向天空的方向

轻轻举起这张卡片

收获一捧盛满阳光的记忆吧

👇


(文末查收透卡获取方法)


12张手绘卡片

12种别样风景

12个清华人的经典语句

串联起眼前与心中的感动

把时间贮存在色彩和文字里


如所闻,如所见,如所感

请和我一起

踏上这趟旅程



清华学堂 



    向左滑动获取实景照片    


四月的书声里,学堂前又见紫荆花簇簇,点染转角遇见。承历史以开新篇,佩兰而来,从容而去。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这里曾是清华培养人才的摇篮,著名的清华“国学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都曾在此任教。


1914年11月,梁启超在清华最早的礼堂同方部发表《君子》演讲,引用《易经》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句子,激励清华师生奋发图强,“为社会之表率”“作中流之砥柱”。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源自于此。



二校门 



    向左滑动获取实景照片    


二校门作为清华建校之初最早的主校门,百十余年来,见证了无数大师名家执教治学的身影,留下了无数清华学子勤奋学习的足迹。


1925年秋天,王淦昌怀着激动的心情踏入清华大门。当他看着“清华园”三个刚劲浑厚的大字时,心中充满自豪。王淦昌在清华度过了5年难忘的学习时光,在这里立下走科学救国之路的志愿,并始终为实现“祖国需要更加强大”这个愿望而不懈地努力奋斗,成为我国核武器研究的奠基人之一。银杏的故事一路向前,以金黄的姿态,波光粼粼地铺展开来,走到二校门前,青砖白柱默言,而顶天立地,恰如君子之道。



大礼堂 



    向左滑动获取实景照片    


作为清华"最有光荣历史的建筑物"之一,大礼堂庄严雄伟,象征着清华人"坚定朴实、不屈不挠"的精神。当你欣赏一个建筑时,或许会想到:木之栋梁,可载岁月;人之栋梁,可兴邦家。


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博览群书,深入研究建筑历史,誓要创立属于我们自己民族的建筑语言。他把近代的科学方法应用到古建筑研究上,坚持研究古建筑首先必须进行实地调查测绘,力求细致,绘图严密,分析有据,治学严谨。建筑尺度宏大,大师风骨更是山高水长,给予着我们无限的感动。



图书馆 



    向左滑动获取实景照片    


灯光照亮思想的一方天地,书香萦绕间,历史流转。窗外有白雪的日子,有花枝浅探的日子,但是落笔向来安然。


著名作家、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杨绛,对清华图书馆有着格外深厚的情感,她曾与丈夫钱钟书将部分稿酬捐赠给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奖学金。在这里,从文字中觅得宁静,莘莘学子冒风雪求知于此,再一往远方。



科学馆 



    向左滑动获取实景照片    


科学的海洋广阔无边,总有人不断追寻着真理的灯塔。“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邓稼先为了祖国的强盛和科技发展,曾隐姓埋名数十年。他将自己的智慧、个人幸福以及生命,毫无保留地献给了中国国防事业。“假如生命终结之后能够再生,那么,我仍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邓稼先所代表的科学家精神已熔铸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为科学的奋斗不止,家国之情也永远赤诚。



三教



    向左滑动获取实景照片    


第三教室楼的外墙壁镌刻有“ 严谨、勤奋、求实、创新”八个大字,由曾任清华大学党委书记的李传信提出,这是对清华学子治学风格凝练而有力的阐述。李传信不断追求真理,为学校的发展和党的教育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


光阴辗转,你在清华留下过怎样的记忆?当我们走出教室,走向四方,应不忘老一辈清华人的勉励,严格要求自我,将宝贵的精神财富不断传递下去。



工字厅 



    向左滑动获取实景照片    


工字厅曾是清代皇家园林,见证了清华大学的历史。建校初期,工字厅各院房屋除行政办公场所以外,多是教师住宅。刚到清华的梅贻琦教授数学、物理,住在工字厅西偏院。每当深夜,透过灯光,人们总能看到他埋头备课的身影。


梅贻琦在1931年就任清华大学校长时的就职演说中,提出了著名的“大师与大楼”论。他为树桃李,广泛吸纳人才,开创出一条极具特色的办学道路。抗日战争时期,梅贻琦南下远去昆明,主持西南联大8年之久,使其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座传奇丰碑。暗香款款,工字厅的海棠和紫荆花开葳蕤,映着檐角的古韵,也曾见证着这里无数思想的光芒。



北院 



    向左滑动获取实景照片    


茸茸的草坡阳光正好,藤萝葱郁的影落在眼眸中,这里曾是清华名师云集的北院住宅区,是许多著名学者的居所,梁启超、陈岱孙、朱自清等30余位教授都曾在这里居住过,北院幽深的文人意境缘此而生


我国杰出的物理学家叶企孙1925年受聘主持创建清华物理学系,迁入北院7号,一住27年。他曾让自家厨师将厨房办成小食堂,留学回国的年轻教师常来这里进餐,借此交流思想。如今北院芳草如茵,花香如故,长廊青砖古朴,诉说着一段段历史情怀。漫步其间,时光又慢却下来。



水木清华 



    向左滑动获取实景照片    


1927年7月的夏夜,朱自清踱步在清华近春园的荷塘,思绪万千,留下了经典之作《荷塘月色》,既展现了正直的知识分子在苦难中郁郁徘徊前进的足迹,也抒发了他对这一景致的钟爱。


在如今的水木清华边,朱自清的雕像依旧静静凝视着水色清幽。这一片园林风雅,涵养着草木丛茂,徜徉间,总见月色恒在,等夏天来,等荷风起。



新清华学堂 



    向左滑动获取实景照片    


台上幕布缓缓拉开,台词你来我往,人生百味徐徐浮现,皆是笔底心血。曹禺是中国现代戏剧的泰斗,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1929年,曹禺进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学习,潜心钻研戏剧。在清华图书馆,曹禺开始了《雷雨》的创作。他每每构思到头痛之时,便走出图书馆,春风迎面,灵感或现。1933年的暑期,《雷雨》终于诞生,那年曹禺23岁。


夜晚的新清华学堂总是渗透出明亮的光,创作并非坦途,但仍要擎着一腔热忱上下求索。



西体育馆 



    向左滑动获取实景照片    


作为清华早期四大建筑之一的西体育馆,曾是中国最先进的体育馆,著名体育教育家马约翰的塑像就屹立在西体育馆南侧。马约翰在清华大学工作了52年,为清华体育传统的形成和弘扬辛勤耕耘,他先进的体育思想,成为了清华体育的一面旗帜


如今,“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目标,已成为一代代清华人自信的箴言和自觉的行动。来到西体,让汗水挥洒在青春中,对于体育运动的热情不会随时间淡去。



天文台 



    向左滑动获取实景照片    


被誉为“中国天眼之父”的南仁东,曾就读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系。他作为FAST(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工程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为祖国的天文事业奉献了无数心血


每当春日又至清华园时,天文台前那重瓣的锦绣,正是繁樱芬芳,一代代清华人从这里出发,将目光投向深邃的宇宙。遥遥星光暗许,好奇永不止步。



历史的回声在岁月的图面上

如波纹般绽开

君子以铿锵一言,抵万难,赴山海

在新的征途上

给予我们面对生活的勇气


清风徐来,四月未央

愿你带着这张精心制作的透卡

走在往昔与未来的边缘

定格晴空花信的模样

定格突然涌起的喜悦

也定格独属于你的

清华故事


透卡获取方式


在本条推送下方留言,写下

你对111岁的清华大学最想说的话

截至4月24日23:59

评论区所有楼层均可获得

校庆纪念透卡一套





策划|苑洁

统筹|苑洁 张馨

透卡绘图|郑博匀 张姝钰 汪茗

文案&排版|张馨

摄影|张绮帆

校史顾问|金富军

美编|伊丽

编辑|苑洁


乘势而上 开创欣欣向荣的美好明天 | 清华大学111周年校庆献辞

▲ 来了!清华大学111周年校庆系列活动

 回眸 | 春风里的回答

▲ 回眸 | 何以“大先生”?清华师者如是说


清华大学版权所有,联系邮箱thuxwzx@tsinghua.edu.cn

“在看”我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