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刺和苹果
枣刺和苹果
这个题目来源于孙昊德成长的片段
贯穿在清华大学的求学
和生活经历的一些体验
在他心中
它们代表着
不断对抗命运
不断奋斗追求幸福的一则寓言
也一种成长的隐喻
✦
✦
离开和留驻
2018年盛夏,孙昊德从清华大学毕业,取得了博士学位,从2008年秋天开始的清华十年求学之路圆满落幕,离开了他所熟悉的建筑馆透出树影的窗、凌晨五点的主干道、马杯比赛后挥泪的紫操、百年校庆时举起建院大旗的主楼广场。
博士毕业后,孙昊德得到学校“紫荆学者”计划的支持,在剑桥大学开展了更为深入的研究,之后前往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从事一线教学科研工作。
离开清华几年,他却总有一种依然身在清华园的感觉。不曾“离开”的错觉,来源于清华留驻在他成长之中的印记。
枣刺和苹果
枣刺在孙昊德的老家陕西白水,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植物,果实苦涩,形态粗犷,生长在贫瘠的土地和沟壑之中。然而枣刺早已成为了这片土地的日常,也成为了他对于农村老家的一种具象化的纽带。
枣刺谈不上形态优美,并佐着些许黄土的悲怆和锋利,却呈现出一种生长于贫瘠中的生命所能呈现的真实且厚重的姿态。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枣刺从记忆中模糊的样貌,愈发成为一种更加具体和深刻的形象——将生命化为对抗贫瘠的刺,向着天空肆意伸展。
苹果,也是白水的一大特色,它的甘甜也颇具盛名。2017年,孙昊德从海外访学回国,再次尝到老家苹果的时候,甘甜之余能够清晰地感受到,生活的冷暖交替后留在心里的甜意——通过奋斗而得到的富足,以及真实的幸福感。这次回老家,孙昊德依稀还能看到零星的枣刺,随着环境的改善,如今不再是需要用枣刺枝干取暖的时代,家乡也通过一代代人的奋斗和耕耘,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日益富强。
在孙昊德心中,枣刺和苹果,是这片土地祖祖辈辈,不断对抗命运、不断奋斗追求幸福的一则寓言。从这里走出了很多投身祖国建设、科研一线的人;也有许多人从城市走入农村,提供智慧、改善生计。当人们的生活变得富足,苹果甘甜的背后,是困难和贫瘠中将生命化作刺,执着地从土地中汲取营养,坚毅地成长和奋斗的力量。枣刺和苹果的寓言,伴随着他的成长,这则寓言也成为他离开清华时,和大家分享的一些感想。
成长与理想
在此刻回想清华的十年,于孙昊德而言,感受最深的,也是在他离开后不断推动他前进的,是清华给予他的足够的养分,让他更有底气并从容地对抗种种科研的难题,包括人生的焦虑。孙昊德认为,在清华的成长不仅是学到一技傍身,更是建立了一种服务更多人的理想信念,而这种信念会不断推动他前进。
2008年的自主招生,孙昊德开始接触到了建筑学,不自觉地走入了这神秘且宏伟的殿堂——其中纪念着科学和人文的灯塔,指引着学生们向前的方向。本科四年匆匆而过,建筑让他更敏感地探知世界。在清华,有着梁思成、林徽因先生在此教学研修的厚重历史,有着身边优秀的同学和知识渊博的师长,有着充盈着智慧的图书档案资料。清华给予了学生们足够的养分,足够成为他人眼中的“行业精英”。
而除了知识和技能,清华给予他更多的,是让他体会到建筑所承载的国家建设的使命以及其中科学和人文素养的重要意义。于是他在本科萌生了投身科研的想法,探求更深远的志向,以及能够站在教学一线引导和帮助更多人。
在2012年,孙昊德取得了直博资格,开始了博士阶段的学习。他觉得,当一个人选择了去探索更多未知,承担更多责任,就如同选择了人生的“困难”模式。有幸得到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朱文一教授的言传身教,以及学院众多老师的悉心教导,孙昊德得以自信地展开研究。朱老师对于学术志趣的支持,让他获益匪浅。
孙昊德还记得拉斐尔·维诺里曾经在学院的一次演讲中提到,一个人应该在人生中有一个“严肃”的兴趣。他喜欢通过摄影去观察建筑,理解世界,表达自我。于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孙昊德确定了中国建筑摄影历史理论的研究方向,以建筑视觉性的历史视角,研究建筑学更广的人文外延。将兴趣发展为志趣,需要的不仅仅是热忱,也有批判性的思考和不断的学术坚持。孙昊德也将这一点带入了现在的工作之中。
学术之余,“双肩挑”辅导员经历,如同一门双学位,也成为他成长的动力。从校学生会到建筑学院研工组的工作,从对同学们切实的就业实践和生活权益的服务,能够跟大家一起成长,也让他担当起集体的责任和荣誉。同时在辅导员工作中,他得以去到祖国各地,了解国情,知行合一,更加意识到青年的担当,任重而道远。当理想从个人的故事,成为一个集体的叙事,对孙昊德来说更加充满魅力。
在博士论文和研究中的攻坚阶段,在申请剑桥大学研究岗位和国内教职之时,孙昊德同大多数人一样,经历了学业的焦虑,困惑于学术的艰深,迷茫于未来的路途,成长路上充满了种种未知的挑战,总会产生一些放弃的念头。而此时在清华建立起的理想,化成记忆中枣刺的模样,让他更为自信和从容地拥抱焦虑,执着地奋斗并探寻方向,哪怕在贫瘠中也要不断汲取养分,绽放生命的姿态。同时,也时刻鞭策他去服务更多人,为更多有需要的人带来如苹果一般的甘甜,服务祖国的建设,将设计作品和科学研究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如今,孙昊德也加入了教书育人的第一线,在科学研究上努力耕耘,有所贡献;在教学上立德树人,帮助更多学子茁壮成长;通过所学所知,服务和投身于国家的建设,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建设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人物介绍
孙昊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2012届本科毕业生,2018届博士毕业生。毕业后赴英国剑桥大学建筑系担任访问学者。现任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建筑学系助理教授。
●
●
●
来源 | 职业发展中心
排版 | 杨天舒
校对 | 龚昕冉
编辑 | 赵姝婧 安妮
★
精
彩
回
顾
★
▼
▲乘势而上 开创欣欣向荣的美好明天 | 清华大学111周年校庆献辞
▲和清华一起打卡111!
▲来了!清华大学111周年校庆系列活动
▲此心归处,吾校吾家!
清华大学版权所有,联系邮箱thuxwzx@tsinghua.edu.cn
你“在看”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