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心怀国家,育栋梁!

点击关注👉 清华大学 2022-06-10

心有大我 至诚报国”是

已故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的精神写照

他生前曾说

我是国家培养出来的

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

为了弘扬黄大年精神

2017年教育部启动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示范创建活动


清华大学成像与智能技术实验室教师团队

入选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他们秉承“理学思维融合工科实践

交叉领域践行原始创新”的理念

树立“基础研究领跑科学前沿

科技报国培养一流人才”的目标

研制了“两芯一器”

在人工智能、脑与认知和光学计算与成像

等交叉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他们踔厉奋发

把爱国之情化作报国之行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不懈努力奋斗



1


这个团队,太拼了


早上9点多,戴琼海已经在实验室工作了两个多小时。


博士生们不知道这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每天几点睡觉。“晚上10点、12点,凌晨2点、4点都收到过戴老师的微信,有了奇思妙想马上问我们:‘有空吗?’


实验室里的年轻人也都很拼,“每周工作80个小时”“不舍得放假”的比比皆是。


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清华大学时,曾来到这里。“要保持对基础研究的持续投入,鼓励自由探索,敢于质疑现有理论,勇于开拓新的方向。”总书记的嘱托,是实验室全体科研人员最大的奋进动力



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始终是这个团队前行的基石。


戴琼海想得很清楚,过去100余年,有20多项获诺贝尔奖的研究与脑科学有关,而在医学影像界,光核磁共振技术就催生了多位诺贝尔奖得主。在这些领域,有太多“颠覆性研究”值得投入。


“所谓‘颠覆性研究’有三个标准:是否改变了科学研究的路径,是否改变了产业发展的方向,是否可以写进教科书。”戴琼海掰着指头说。他要求实验室的青年教师和学生们,必须去想“图诺问题”——图灵奖和诺贝尔奖级别的问题。


博士生李欣阳直言,这些问题是全世界科研人员共同面临的挑战,“一些人绕过问题,我想去解决问题。”


清华大学主楼的724、725房间是实验室“根据地”。两个房间号衍生出两个励志的解读:“724”,就是抓紧每周7天、每天24小时连轴转;“725”则要在此基础上,把24小时当成25小时来过。


这个实验室是创新永不停止的地方实验室门口屏幕上,24小时播放着一段话:


理学思维融合工科实践,交叉领域践行原始创新

基础研究领跑科学前沿,科技报国培养一流人才

原创仪器领跑国际合作,自主芯片支撑寓军于民


这三句话对实验室团队精神进行了总结,每天都鼓舞着团队成员更加激情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去


“我是自愿加班的。”出生于1994年的博士生乔畅神色平和。在实验室,乔畅已经待了六七年。这里从无强制性时间规定,但这些年来,乔畅平均每周待在实验室超过80小时——早上9点到、晚上10点半左右走,几乎雷打不动。



他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实验室的指示:“中国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我们要有这个自信,开拓视野、兼收并蓄,扎扎实实把中国教育办好。”


勇于拼搏、坚忍不拔、不惧困难,戴琼海和团队成员们不断在科学领域的“无人区”,做出根植中国大地的原始创新成果


2


快速冲刺,扛起历史重任!


穿过风淋室吹掉灰尘,才能进入一间洁净的实验室。里面摆放着大大小小的黑色仪器,有的一人多高,满是镜头和密密麻麻的线路、降温散热的管线;有的只有半米高,镜片折射出彩色的光芒。一间玻璃房与实验室相连,计算机计算存储设备集群嗡嗡轻响……


围绕国家重大需求,瞄准计算摄像、脑科学与人工智能国际交叉前沿,开展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时间一晃,已是20多年。


在实验室,其中有一台“其貌不扬”的设备,即实验室自主研制、世界领先的显微仪器“RUSH”——高分辨光场智能成像显微仪器。


致广大而尽精微”,戴琼海觉得,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新年贺词中引用的这句古语,也可以用来形容实验室的研究。


拿“RUSH”来说,其他国家研制的仪器每秒拍到千万像素,“RUSH”可达百亿像素,是国际上首个能实现小鼠全脑皮层范围神经活动高分辨率成像的仪器


掌握了工具就等于掌握了武器,工具的突破可能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戴琼海说。目前,在“RUSH”助力下,生命科学领域的探索者正陆续取得诸多重要科研成果。



此外,团队2004年起开展信息与光学交叉的立体视频和光场重建研究,重建精度连续7年国际排名第一,2008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名博士生为主要完成人),2012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名博士生为主要完成人)。自2008年起布局信息与脑科学交叉研究方向至今,以研究生为第一作者发表《细胞》1篇、《自然》系列子刊7篇,共计发表论文500余篇,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500余项;2013年,以1名博士研究生、4名硕士研究生为核心团队获得第23届国际空中机器人大赛世界冠军。


“我们有一大批顶尖科学家在顶尖刊物上连续发表研究成果,整个科学家群体都在快速冲刺。”戴琼海说,“我们培养的这批年轻人,一定会扛起历史重任。”



3


科研是交叉融合,是真刀真枪!


大家还记得“RUSH”研发出来后,斯坦福大学的研究者4次登门讨论合作事宜,让他们惊讶的是,这个项目在清华竟然调动了自动化系、电子工程系、精密仪器系、医学院、药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的力量共同参与。实验室的合作范围远不止清华校内,乔畅说,自己做过的多项研究,都是与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等不同高校和机构的研究者携手完成的


在实验室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往往萌发于深厚的基础研究,产生于学科交叉领域,大学在这两方面具有天然优势。


实验室的科研人员越来越体会到交叉学科的优势


学科交叉并不是让科研人员成为“万金油”。戴琼海喜欢用数学家弗里曼·戴森的“飞鸟与青蛙”的比喻教导博士生,“先做‘青蛙’,再做‘飞鸟’”——在前三年安心扎透一个问题,像青蛙一样专注;后几年专心培养找到前沿问题的能力,像飞鸟一样视野开阔。戴琼海希望,这样培养出来的科研人员“胸怀宽、境界高、眼光远”“以国际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为重”。



在这个实验室里,每一个人都在坚持科研不是纸上谈兵,科研是真刀真枪,是用技术作为奉献载体,为民谋福,为社会谋发展。


在实验室走过的20多年里,团队始终注重科研成果转化,面向国家发展战略规划和民生需求,持续开展产学研协同合作,推动立体视觉、光电计算等核心关键技术的突破与规模化应用。


团队教师依托学校与院系,在国家和地方政府支持下先后与凌云光公司联合共建多维多尺度计算摄像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北京市科委重点实验室)、与声迅公司和北京联合大学联合建立脑与认知智能北京实验室、并建立清华-OPPO未来终端技术联合研究中心等,构建丰富的科研合作平台,完善科研人才培养体系


“我们的教师注重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多次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推动技术发展与产业落地的结合。”,同时,实验室也积极培养同学们专利撰写、成果转化的能力,指导同学们如何更好地对技术进行保护。


科学研究要为人民服务,这是每一位成像与智能技术实验室成员内心最真诚的情感


祖国和人民的需要

是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最高行动准绳

他们淡泊名利,甘于奉献

他们艰苦奋斗、勇于创新


如今

黄大年精神已在中国大地深深扎根

更多清华人将继续坚守

教育报国理想、不忘立德树人初心

实现伟大复兴

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将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贡献智慧和力量


素材来源 | 自动化系 人民日报海外版

新闻联播 光明日报 新华社

编辑 | 赵姝婧


那些老师不在身边的日子,他们……

师生就医不便?专家在线免费咨询,急需药品寄送到家!

清华职工住校抗疫表白未婚妻!

520,他们“双向奔赴”!

清华大学版权所有,联系邮箱thuxwzx@tsinghua.edu.cn


“在看”我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