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推开清华工字厅的大门,让我们一探究竟

你不知道的 清华大学 2023-05-01



芳菲四月

即将迎来清华112岁生日

学校开放怀抱欢迎广大校友

漫步于春意盎然的清华园

驻足于红柱飞檐的工字厅


两旁银杏绿黄交替

低眉石狮栩栩如生

这座深深的庭院是

厚重历史的鲜活见证者

也是传递清华莘莘学子

不熄的人文火种

家国情怀的孕育摇篮


在这个校庆季

让我们推开工字厅的大门

一探究竟吧




忆 往 昔



“水木千年长清华,云是先朝故侯家”

金色的“清华园”三个字下

工字厅的历史故事俯拾即是

大开的厚重木门

仿佛历史的口述者

娓娓道来回味不止的历史往事




参天大树、荷花池塘、亭台楼榭

工字厅一带尽是古色古香

往昔北京园林胜景

是“圆明五园”的“血缘”遗存

很多人会以为这自成一派的美景

应该是同一时期建造的

但事实真是这样的吗?


建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的老熙春园

是清代北京的一座皇家园林

这片园林经历了扩建、拆分

在此过程中

工字厅于嘉庆七年(1802)才得以起建

在第二年建成并投入使用

前后相距近100年


熙春园的扩建及拆分


工字厅建立的初衷是什么?

乾隆皇帝将熙春园收为皇家御园后

出于对“农事”的重视

做出“重农”“劝农”的姿态

将园子向东、北扩建至50多公顷

置有遍植大麦和秋麦的“弄田”

在弄田之侧

又建造了三间二层的“观畴楼”

专门用于观麦省耕


“开挖水泡旧河清淤”

观畴楼西边的池塘

就是现在的水木清华池塘

嘉庆帝在池塘南岸修建“省耕别墅”

主殿是俯视时像“工”字的殿宇

这也是工字厅的前身


根据赐园和御园的身份变化

工字厅曾被称为“工字殿”“工字房”


道光初年工字厅改造方案

(来源:《国家图书馆藏样式雷图档 王公府第卷》


工字厅从天向地俯视

宛如一个端正的“工”字

这样的建筑布局是为什么呢?

那就要从它的特殊“身份”来讲起


“工字”建筑是中国古建形式的名称

这种特有的布局组合

在古代含有特定的等级意义

在清代更是君王钟爱的建筑形式

工字厅也是按照

皇帝的御用建筑规格所建


工字殿等内檐装修地盘样

(来源:国家图书馆藏样式雷图档 王公府第卷》)

 

道光二十六年(1846)

绵恺的嗣子奕誴承袭熙春园

因为他被人称为“小五爷”

此园在当时又被称为“小五爷园”


咸丰即位后

将熙春园改为清华园

清华园曾有两道宫门

二宫门即今天我们看到的

咸丰御笔“清华园”的工字厅大门



200多年后的今日

我们看到的工字厅

基本保持了原始的主体格局


新 生 机


自今两百余年

从工字殿到工字厅

一字之别

更迭了王朝的兴衰

目睹了进步思想的新芽茁壮生长


如果说此园初建时

仅是作为皇室贵胄们的别居

清华建校后

工字厅激发了新的生机

诸多成果和事迹

在亭台回廊间厚积薄发

形成值得铭记的亮点


名师云集 群贤毕至


建校后的工字厅

曾用于招待所接待来往鸿儒

校报《新清华》编辑部也坐落其中

前殿用于音乐室、教师阅报室

多个小屋作为教师宿舍

以“三省庐”、“四丁香院”等雅号取名

一时间,砖瓦草木

无不浸润着文化气息


据《清华周刊》记载

国学院每个月都会在工字厅举办茶话会

研讨学问、联络感情


四大导师还曾在此共同出席学生毕业宴会

或是商谈时局、思古忧今


清华园中国学四大导师雕像


王国维曾时常前往陈寅恪在工字厅的住所

向其讨教印度佛学

造就了一段“工字厅寒夜对读”的佳话


西北角的一个院落风景独好

每到夏天,院落荷花摇曳,藤萝缠绕

1914年秋

梁启超曾在此“赁馆著书”,起名“还读轩”

清华国学研究院创办人吴宓

自1925年起在此居住

美誉其为“藤影荷声之馆”又名“空轩

后来叶公超住藤荷西馆,与吴比邻

“一浪漫,一古典,而颇为相得”

这里遂成为校内外文人沙龙之场所


上世纪30年代,这里曾为算学系办公室

正是从这几间普通的房屋中

先后走出了两位闻名世界的数学家

陈省身和华罗庚


“回忆园中好风景,堂前古月照孤松”

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

曾住在工字厅的一间侧室里

深夜万籁俱寂

人们总是能从窗帘透出的灯光中

看到他专心致志的身影


爱国精神 星火燎原


清华学生国耻纪念会誓词


1919年“五四”大示威

北京城内各校很多学生领袖被逮捕

各校代表应清华邀请

聚集到工字厅开会

决定为营救被捕同学和扩大“五四”影响

立即组织宣传队上街演讲


此后清华每天都会有部分同学不顾路远

身著制服,精神躍躍

沿途散发传单,高呼演说

前往北京城内作街头演讲

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对学生运动的支持


这些光辉事迹

正是五四“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百余年中

清华师生始终与民族共命运、与时代同步伐

形成优良文化传统和光荣革命传统

文明相遇 中西互鉴


1924年泰戈尔在清华,左起张彭春、徐志摩

张歆海、泰戈尔、曹云祥、辜鸿铭、王文显。


这张照片拍摄于工字厅的草坪

位于中间的是印度大诗人泰戈尔

1924年4月29日下午

泰戈尔在徐志摩等人的陪同下来到清华园

在工字厅后殿居住


这次对清华的近一周的访问

成为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次佳话

泰戈尔与梁启超、徐志摩、王文显等中国学者

进行了思想对话

与清华学生的亲切交谈

更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吾人望眼欲穿之诗哲由工字厅从容来矣”

同学们环坐席上

泰戈尔背着栏外的荷花池与大家交流

“太氏温蔼可亲,且善为青年劝导

是以聆其谈话者莫不叹佩”


工字厅以朴实庄重的风姿

迎接着来自世界各地的

大学校长、学术大师等来宾

它见证着清华大学以开放的姿态

开展多渠道、高层次、实质性

国际合作与交流活动

不断提升学校国际声誉和学术影响力


爱情见证 姻缘佳话


这张照片纪录了一段开始于

1950年4月的工字厅的

爱情佳话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土木系教授龙驭球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机械系教授潘际銮

当时都是清华助教

两人同住在工字厅的404号屋


龙驭球的妹妹带着李世豫来北京考大学

潘际銮为后者辅导功课

还把铺位让给她住

两人就此相恋

龙驭球也成为潘际銮、李世豫夫妇的媒人


“一见以后,我觉得很喜欢她”

潘际銮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依旧清晰

两人结婚60余载,恩爱如初

时至今日

清华园里这对神仙眷侣骑车载人的画面

永远定格在我们心中


一记重拳 传道受业


在清华执教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

我国水利水电泰斗

两院院士张光斗

曾经在工字厅里伏案办公



不少学生在毕业之后

遇到技术攻关的难题

前往张光斗所在的办公室

聆听他的指教


一次大家在工字厅讨论到很晚

张光斗在夜色下拉住学生的手

偶尔叮咛式地“打”肩膀一拳

“建设工程是需要运用综合知识的

仅在课堂上学的知识是不够的”

这一拳的“分量”让学生多年受用

“我以为这是一记知识的勾拳

人生的重拳、工作方法的直拳”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流逝的是光阴,传承的是精神

工字厅风采依然

于清华园的历史中闪光

为未来的学子们照亮前行的路

汇聚激扬起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

必胜信心和强大力量


晨光向晚,四季轮转

工字厅不息绽放清华魅力


若爱秀丽,春日当属

花木掩映,中庭阴满

枝枝舒展着爽朗的襟怀




春夏交替之时

枝叶扶疏,碧绿映阶

红绡紫绮,繁英连缀

堂前草木葳蕤,窗外禽鸟和鸣



至夏沁心凉爽,满园滴翠

绣槛雕甍 朱栏画栋

巍然挺秀 尤胜昨日



如说壮美,自是秋日
银杏金黄铺地

片片诉说悠扬的往事

石榴熟透脸颊

收获甜甜的幸福



想看浪漫,待到腊月

白雪映衬下

灰瓦红柱更显颜色

松柏长青显挺拔

好一片银装素裹




横跨经年的工字厅

俯仰之间 定力浑然

时清人静 风姿不改

定日长




正值112周年清华大学校庆季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

留下想对清华说的话


截至04月28日12点

按留言点赞数排名

前10名可获得

清华大学四季诗韵磁性书签

奖品均由清华大学

唯一官方文创品牌【清华印象】提供




策划 | 赵姝婧 孙东临 王瑞琪

来源 | 校史馆 修缮中心 中国教育报 常州日报 等

文字 | 王瑞琪 孙东临 韩娅非 刘沫

摄影 | 霍元东 张宇轩 李派

李宙 张绮帆 魏明伦 石加东 苑洁

视频 | 视频中心

排版 | 王瑞琪

编辑 | 孙东临

责编 | 赵姝婧

审核 | 许亮


你好,春天的好消息

校长王希勤赴江西调研,推动落实省校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来自对撞机的“幽灵粒子”首次被直接捕获!清华团队作出贡献

清明祭先烈 思念跨山河



清华大学版权所有,联系邮箱thuxwzx@tsinghua.edu.cn

“在看”我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