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的地层,必须用中国人的仪器来看清!

王思涵 清华大学 2023-11-15


从缺乏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利器”

每年向国际油田服务公司

支付10亿元人民币的高昂服务费用

牢牢掌握核心技术

搭建自主技术装备智能化生产线

累计创造产值超120亿元


他带领团队不懈攻关16年

用亲手打造出的“璇玑”系统

突破国际油田服务公司

对旋转导向钻井和随钻测井技术

长达20余年的技术封锁

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避免我国地质资料外泄风险


他就是清华大学

精密仪器系1999级博士生

尚捷


让我们一起走近

“大国重器中的清华人”系列报道

为你讲述改革开放以来

新一代清华人为铸就国之重器

默默耕耘的奋斗故事





他重回实验室,只为突破西方技术封锁

使命加身

是偶然,也是必然

读博的时候

尚捷觉得做项目太苦

于是下定决心工作之后

“坚决不再搞科研”


尚捷在清华园


从清华毕业后

尚捷成为企业白领

可清华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

滋养出他蓬勃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也让挑战自我

成为他生命的主旋律

他的心中

总有一种“干实事”的冲动


2006年,一则旋转导向钻井和

随钻测井系统研发招聘的通知

进入尚捷的视野

旋转导向钻井和随钻测井技术

横跨20多个学科

及1000多道高端工艺

多达几百万个控制代码

能够精准控制几千米地下的钻头

“瞄着”油层去

“看着”边界钻

把地层中的油藏“吃干榨净”


在当时,这两项技术

始终遭遇西方的技术封锁

国内无成功先例


迎难而上的勇气

和对自主掌握核心技术的追求

驱动尚捷

将简历投递给中海油服技术中心

他放弃了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

主动回到那个

让自己“又爱又恨”的科研岗位

去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


2007年,项目正式立项

尚捷带领由自己组建的研发团队

在河北燕郊

开启一段追求技术自主的“逐梦”之旅


最初,他们只拥有

4间办公室

6台电脑

7名工程师

和1间用车库改造而成的临时实验室


白手起家,却也一腔孤勇

尚捷立志

要在一张白纸上

写下中国版“车库传奇”



“再坚持下一次井,再坚持打一米”

缺先例、缺仪器、缺技术文献

为获得研发需要的技术信息

尚捷和团队不仅啃遍已有资料

找寻一切机会

奔走于仪修车间、作业现场

揣摩仪器的工作原理和结构机理

用1年的时间

编制出20多万字的技术文档

和上百张图纸

在厚重的技术壁垒上凿出缝隙


尚捷(左2)指导团队研发人员


系统研发阶段

尚捷带领团队摸索前进

他们边设计、边试制、边试验、边修正

在失败与失败之间

持续积累、不断进步

2011年,“璇玑”系统第一版样机正式问世

研发周期较行业龙头缩短整整4年


为了锤炼“璇玑”系统

尚捷和团队带着样机

往返于塘沽、轮台和大庆的井场

进行实钻试验

试验期间

尚捷平均一天只睡3、4个小时

只为“再坚持下一次井,再坚持打一米”


尚捷和同事在试验现场

时刻关注“璇玑”系统作业情况


“任何一段电路、一段代码都不能应付”

实钻试验的失败经验

让尚捷和团队极度敬畏技术细节

他们建立起一套严密的故障跟踪档案

为“璇玑”的现场作业保驾护航

截至目前

累计解决300多个故障

使“璇玑”一次入井成功率突破94%

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璇玑”系统井下工作三维模拟图


2015年5月3日

“璇玑”系统首次海上试作业成功

标志着中国完全掌握

旋转导向钻井和随钻测井技术

成为全球第二个同时拥有这两项技术的国家

破解了石油钻井、测井领域

“卡脖子”的技术难题



“中国智造”,走向五洲四海

“中国的地层

必须用中国人的仪器来看清

中国的海洋资源

必须用中国人自己的仪器来守护”

尚捷用16年的砥砺奋进

将这句掷地有声的话语变成现实


在尚捷的心中

还一直有一个梦想

那就是让“璇玑”系统走出国门

去到各大洲大洋的地层

为人类探取地底未知世界的能源

为此,尚捷及其团队

仍然奋战在科研一线

不断推动“璇玑”系统升级、完善


如今,“璇玑”系统

已历经几轮更新迭代

正式迈入大规模产业化新阶段

不仅实现了自给自足

还在印尼、伊拉克等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得到广泛应用


尚捷出席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


2020年,尚捷当选“全国劳动模范”

回望筚路蓝缕的创业旅程

尚捷依然感慨万分

从一穷二白

到创造奇迹

支撑他勇毅前行的

是科研人走向星辰大海的自信

也是那份难以割舍的家国情怀

“自己一定要在自己的国家干事情,

这已经像一种基因,融入到我的血液。”




素材来源|人民网 新华网 科技日报

中国青年报 中国自然资源报

统筹|吕婷

文|王思涵

视觉设计 | 贺茂藤 马一芳

排版|吴新姿

编辑|彭稳平

责编|赵姝婧

审核|许亮

清华大学版权所有,联系邮箱:

thuxwzx@tsinghua.edu.cn



往期回顾

13.从清华走出的“造星大师”

12.“只要祖国需要,我随时准备出发!”

11.C919中的清华力量!

10.细节上雕花:清华学长和大兴机场的故事

9.他说他的博士生涯是“灰色”的?

8.“中国天眼”重磅成果发布!我们非常想念他……

7.喜报!

6.清华方洲,守护方舟!

5.揭秘清华“0304”

4.是热爱,是工作,更是责任 | 大兴国际机场背后的清华力量

3.“神威•太湖之光”:做中国人自己的超算应用∣大国工程背后的清华力量

2.大国工程背后的清华力量∣南仁东们:擦亮中国探索和追问宇宙的“天眼”

1.大国工程背后的清华力量 | 走近参与港珠澳大桥建设的清华人


喜欢清华,请点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