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看三湘大地,绿意盎然


1925年晚秋,毛泽东离开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提笔写下了《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成为广为传颂的名篇。


2021年晚秋,这片红色热土绿意尚浓,漫江碧透、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景象依旧。鱼米之乡、工业重镇、网红景点、绿色家园,见证着新湖南由绿变美、由美而富的深刻转变。


“多年来,湖南一直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的嘱托,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动生态系统功能整体性提升,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融相生、红色文化与生态文明交相辉映的绿色发展之路,为湖南实施‘三高四新’战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湖南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省自然资源总督察陈仲伯深有感触。


湖南是如何统筹保护与发展、继承与创新、当下与长远的关系,谱写自然资源事业发展的鱼水新篇章?这其中的坚守与变革,耐人寻味。


神农故郡稻田乐


稻田公园风景如画  安仁县自然资源局供图


稻田也能成为公园?


在湖南省郴州市安仁县,稻田公园游人络绎不绝,不仅粮食丰收,还成了人们的打卡盛地。这一切是如何变为现实的?还要从安仁县的历史说起。


相传上古时代,炎帝与黄帝交战,炎帝不敌黄帝,被迫南下,在安仁境内遍尝百草、治病救人、教化农耕。后人为了纪念炎帝,在安仁修庙,“择社日祭神以祈谷”,并一直延续至今。


进入新时代,如何让农民脱贫致富、让农耕文明焕发出新活力,成为安仁县最现实的课题。


2012年,安仁县决定,借助本地传统农耕文明的深厚积淀,打造稻田公园,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通过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安仁县建起了面积达5万余亩的稻田公园,公园名称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亲笔题写。2014年3月,稻田公园正式开园,万亩油菜花成为稻田公园的“招牌菜”。


稻田公园美景   安仁县自然资源局供图


“水稻田不仅是粮食生产的基地,也是景色怡人的生态湿地。”湖南厅副厅长谢文认为,稻田公园既是对传统农耕文明的坚守,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样板,不仅是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以及落实中央关于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重要举措,还可以美化环境,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实现对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的保护。


据安仁县委书记王洪灿介绍,在实施中,安仁县通过整合涉农资金,破解制约土地整治发展的瓶颈,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变、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的原则,整合农业、开发、水利等相关涉农资金3000多万元,实现高标准永久基本农田建设“一盘棋”,孕育出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生平米业、省级农业龙头企业鑫亮粮油等一大批“农”字号企业。


稻田公园的成功,为安仁县丰富了耕保经验。安仁县既用好“活”的政策举措,也落实“严”的管控措施,加大对闲散零散耕地、被污染耕地、被破坏耕地的整治力度,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32万亩。


“在监管过程中,我们建立了三级田长制,将耕保落实情况纳入年终绩效考核,压紧压实乡镇主体责任,进一步强化耕地保护工作。同时,疏堵结合扎实推进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清理整治,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当实事办在了群众的‘心坎上’,耕地保护也会被群众放在‘心头上’。”安仁县自然资源局局长张家元说。


神农故郡稻田乐,绿色崛起看安仁。“传统农耕文明依旧在延续,但和现代生态公园理念结合后,其文化意义和产生的经济价值都完全不同了。稻田公园让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焕发了新的生机,是未来中国乡村发展的方向。”王洪灿说。


“半条被子”映初心


“半条被子”给一个村庄留下了什么?


在湖南省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半条被子”留下的故事仍在代代相传,“半条被子”留下的精神也在薪火延续。


1934年11月,三名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留给了老人。徐解秀老人生前回忆时曾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岁月变迁,共产党人的初心始终不变。2020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沙洲瑶族村,考察基层党组织建设、红色旅游发展等情况。如今的沙洲村已经发生巨大变化,新的乡村振兴故事正在上演。


沙洲村   汝城县自然资源局供图


为更好地规划沙洲村的未来,2020年10月,郴州市沙洲区域规划发展领导小组成立,高位统筹和推进沙洲区域规划与建设工作。据汝城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蔡海明介绍,沙洲产业园核心区开创了“九村一库”区域连片编制“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的创新举措,通过打通9个乡村,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强化自然资源底线约束,编制国土空间规划。


2020年12月,汝城县高标准编制了“1+1+5”规划体系,即《湖南(沙洲)红色文旅特色产业园发展规划(2020-2035)》《湖南(沙洲)红色文旅特色产业园国土空间规划(2020-2035)》和“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村庄人居环境整治专项规划、产业融合专项规划、区域交通专项规划、红色文旅专项规划等5个专项规划,对全域“三条控制线”统筹划定、国土空间格局优化、资源保护与利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城镇用地布局、产业集约发展等作出统筹安排。


通过编制实施红色文旅特色产业园国土空间规划和“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等,湖南省汝城县沙洲村亮出“红色”和“绿色”两张名片,面貌焕然一新。


沙洲的发展离不开用地支持,对此,湖南厅和郴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特别开辟了绿色通道,重点做好沙洲重点项目建设、产业发展在用地报批等方面的土地要素保障工作。2021年9月,沙洲区域公共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


“前几年,我们沙洲村还是一个环境脏乱、房屋破败的小村庄。市、县聘请了专业的村庄规划师,在保留村居原貌的基础上,通过保护修复古民居、统一建筑风格、新建村内住房、引水入村、见缝插绿,让村庄面貌一新,变成了4A红色旅游景区。我们通过开店子、办摊子、种果子,吃上了‘旅游饭’,年收入几十万元,现在的生活既有农村气息,也有城市的便利。”57岁的沙洲村村民朱新亮说。


“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受人民衷心拥护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战胜一切困难和险阻的根本保证。半条被子,记录着红军战士与老百姓之间的亲密感情,象征着共产党和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进入新时代,‘半条被子’的故事不能忘,我们要继续发扬红色精神,让村民们过上幸福日子!”蔡海明说。


沙洲村民居   汝城县自然资源局供图


穿紫河畔绿生金


一条河可以给一座城市带来怎样的变化?


在湖南省常德市,穿紫河从黑臭河向“碧玉带”的蜕变,为整座城市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生态产品和综合效益,成了名副其实的城市“金腰带”。


穿紫河,来源于唐代朗州司马刘禹锡《采菱行》的诗句“白马湖平秋日光,紫菱如锦彩鸳翔”,由于它与盛产紫色菱角的白马湖连接,人们便将其命名为穿紫河。


1952年,穿紫河因水系改道被迫切断了水源补给,变成了无法自净的“断头河”。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河道因城市扩张被分割成多段水体,周边居民区、养殖场、工厂产生的垃圾、废水过量排放,使穿紫河水体污染加剧,流域生态环境恶化。


“那时河水是墨黑的。一到夏天,站在家中能闻到臭味,家里的窗户都不敢开。”住在穿紫河旁的居民回忆说。


进入新时代,富起来的常德人逐渐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2006年,常德市政府启动了穿紫河生态修复治理工作,开展了中欧合作的穿紫河流域“水生态、水安全、水环境、水文化、水资源”五位一体建设。


“我们首先编制了治理规划。”据常德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胡少华介绍,2006年3月,常德市政府与德国汉诺威政府、德国汉诺威水协、荷兰乌德勒支政府合作,编制完成了《“水城常德”——常德市江北区水敏型城市发展和可持续性水资源利用总体规划》,将城市雨水、污水、地下水等进行综合一体规划,用生态和可持续的理念进行城市水系治理修复。


“水的问题,其实根源在岸上。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系统治理是关键。”胡少华说,穿紫河通过建造柳叶闸,与沅江和城市内湖柳叶湖相连通,盘活了水源,实现了水体更新。


常德市通过建设生态驳岸,以生态驳岸代替传统码头,在驳岸区形成植被缓冲带,过滤地表径流中的沉淀物,在水体流速较低的河湾区域以及排水泵站排水口附近区域设置生态浮岛,增强水体净化功能。


如今的穿紫河不仅水清了,鱼类、昆虫及水鸟生态圈也不断优化,增强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常德市还依托修复治理后的穿紫河风光带,推动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助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穿紫河沿岸    李卓聪摄


“我们利用步行桥连接穿紫河南北两岸,建成两岸亲水栈道、河岸观景平台,并在河畔多点布局常德丝弦、折子戏、刘海砍樵等音乐剧实景演出,形成历史人文景观。同时,以整治修复后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依托,吸引商企进驻,建造多个居民小区及商居综合体,实现生态产品的价值外溢。在发展‘商、旅、居’产业的同时,规划建设婚庆产业园,探索生态产品价值产业化、多元化实现途径,将穿紫河生态修复成果转化为常德市的‘美丽经济’。”胡少华说。


由曾经的“臭水沟”到如今集“文化河”“商业河”“旅游河”于一体的城市生态系统和生态价值实现平台,“活”起来的穿紫河点亮了一座城。岁月悠悠,穿紫河流淌不息,历史和现实就这样碰撞着,交织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乐章⋯⋯




来源:i自然全媒体


往期 ·推荐

满载硕果归,奔赴新征程!

人事任免!

《窃密风云》第二季来啦!第一集抢先看

郴州开展“恢复属性”地类耕地功能恢复试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