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入门,带你了解15种人格理论、18位心理学家
什么使人具有共同点?
什么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人性的本质是什么?
心与身有何关系?
童年的早期经验与成年后的人格特征有何联系?
……
心理学尤其人格心理学一直致力于探寻以上问题的答案。人格心理学则试图将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知识加以整合,从而向公众呈现人的完整图景。
如何从零开始学习和了解人格心理学?著作心理学家、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著名心理学术畅销作品《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译者陈会昌教授,推荐这本被世界200多所高校广泛采用的心理学经典著作《人格心理学入门》。
本文为该书译者序言。
98.00元 2018年08月
[美]马修•H.奥尔森 B.R.赫根汉
陈会昌 苏玲
ISBN:978-7-300-25883-6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如果学生想学习一门最好的心理学入门课程,那么,这本《人格心理学入门》是不二之选。”
这是本书作者在前言里说的一句话。我刚看到这句话时,颇感怀疑,尤其是,作者自认为,这是“一门最好的心理学入门课程”。心理学的领域那么广大,一本人格方面的书能达到这一目的吗?
等我翻译完全书,回过头来思考作者这句话,我的看法有了根本的转变,深感作者站的位置之高,对心理学整体评价之贴切,对心理学各理论流派的分类之独特,对各派人格理论产生原因分析之深入,都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一、可证实和不可证实的心理学
作为“学院派”的正统心理学家,作者用弗朗西斯·培根的可证实性原理、卡尔·波普尔的可证伪性原理和托马斯·库恩的范型论来看待心理学,实事求是地指出,和物理学、化学这些已经拥有大量范型的自然科学相比,心理学还处于婴儿期。心理学中,行为主义流派的研究是既可证实又可证伪的,而精神分析流派的多数理论观点是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的。但是,作者又引用卡尔·波普尔的话指出这些“非科学”的心理学研究的价值:
从历史角度,所有的——或几乎所有的——科学理论都发源于神话……神话可能含有科学理论的预感。……因此我[相信],一个理论被发现是非科学的,或“形而上学”的……并不能说明它微不足道或无关紧要,或“毫无意义”,或是“荒谬的”。(Karl Popper,1963,p. 38)
在心理学短短一百多年的发展史上,实证派和非实证派一直在打嘴仗,互相轻视、互相贬低的言论比比皆是。在这种复杂的门派之争中,本书作者站在超然的立场,在书中收入了所有有代表性的理论,甚至包括连他本人都否认自己是人格理论家的斯金纳的理论。
用作者的话来说:“斯金纳对本书的贡献不在于描述人格成分的理论构想,不是影响人格的精神作用——意识或无意识,也不是人格发展所经历的阶段,而在于,斯金纳确定并描述了一定的行为被习得、被表现和其他行为被淘汰的过程。”
在不可证实也不可证伪的心理学理论方面,存在主义心理学家罗洛·梅的一段寓言式比喻也确能给人启发:
一位心理学家——也许是我们中的任何一位——在度过了富有成果的漫长一生后,站在了天堂门前。他被带到圣彼得面前接受常规的评判。……一位白衣天使把一个马尼拉纸夹放在桌上,圣彼得打开它,一边读着,一边锁起双眉。这位审判官的表情令人敬畏,但心理学家紧握公文包,鼓起勇气走上前。不过圣彼得的眉头锁得更紧。他用手指敲着桌子,嘴里咕哝着什么,一边用他摩西般的眼神注视着这位被评判者。
沉默令人难堪。心理学家忍不住打开公文包叫喊起来:“看!我的132 篇论文的复印件。”圣彼得慢慢地摇了摇头。
心理学家掏了掏公文包的深处,说:“给你看我因为科学成就获得的奖章。”
圣彼得的眉头并没有舒展,他仍旧默默地注视着心理学家的脸。
最后,他终于开口了:“我的善良的人,我知道你有多么勤奋。你被指控不是因为懒惰,也不是因为非科学行为。”……
这时,圣彼得用手重重地拍着桌子,他的声音像摩西宣布《十诫》:“你被指控把事情搞得简单平庸!
“你耗尽一生在大山上挖老鼠洞——那就是你的罪过。当人身处悲剧中时,你说他遇到的只是琐碎小事。……当他被迫忍受痛苦时,你把这说成是傻笑;当他鼓足勇气付诸行动时,你却称之为刺激和反应。……你用你童年时玩的建筑模型的图像和主日学校的格言塑造一个人——凡此种种都令人厌恶。
“一言以蔽之,我把你送到人世间的但丁竞技场活了72 年,你却没日没夜地表演你的串场小杂耍!”(May,1967,pp. 3-4,黑体强调为译者所加)
显然,在罗洛·梅眼里,心理学家应该做愚公移山的伟业,而不应该只是在山底下挖老鼠洞;应该探索整体的人格和行为,而不应该把心理学研究搞得简单平庸;应该在人类科学舞台上扮演主角,而不应该只是表演串场小杂耍。
由于二战以后的长期和平环境,人类的工业、农业、科技、教育事业飞速发展,工业化国家和新兴发展中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人的期望寿命延长,人们关注的焦点越来越指向人本身。在这种背景下,心理学似乎正在朝着纯科学的实证和整体主义的社会人两个方向快速发展。本书作者站在超然、中立、整合的立场,也许是更符合时代要求的。
二、心理学的“范型”
按照托马斯·库恩的“范型”概念,心理学中并没有像牛顿力学三定律、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那样被本专业所有人都赞同的理论。但是本书作者却大胆地把库恩的概念“降格”,从相对主义立场出发,提出了心理学界的几个范型:
精神分析范型:弗洛伊德、荣格
社会文化范型:阿德勒、霍妮、埃里克森
特质范型:奥尔波特、卡特尔、艾森克
学习范型:斯金纳、多拉德和米勒、班杜拉和米歇尔
进化论范型:巴斯
存在主义- 人本主义范型:凯利、罗杰斯、马斯洛、罗洛·梅
这种分类在此前的所有心理学专著和教科书中从未有过,它颠覆了多年来心理学家对一些流派的“刻板印象”。这只能代表本书两位作者的个人观点,但是当我认真研读了本书内容之后,对某些“革新”不免点头称是。
第一,把原来被认为属于新精神分析流派的阿德勒、霍妮、埃里克森三人的理论划归社会文化范型,相当有道理。
第二,作者居然把很多人一直不看好的进化心理学单独作为一个范型提出来,这是需要胆量和理由的。
第三,在很多人格教科书里被称为人格认知流派的乔治·凯利的理论,被归为存在主义- 人本主义范型,这似乎更符合凯利本人的意愿。
第四,在人格心理学领域影响巨大的人本主义流派,在本书中与存在主义心理学“联姻”,在该范型中专门加入罗洛·梅的一章。实际上,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在基本的人性观上分歧不小,人本主义主张“人之初,性本善”,很像中国的儒家思想,也符合基督教、佛教的本旨。而存在主义则主张人性无善无恶,很像中国古代哲学家告子的观点,可能也弥补了人本主义一直被诟病的一些主张。近年来存在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在西欧、北美逐渐强大,是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势。
三、人格理论是提出者人生的写照
本书作者在最后的第17 章“结语”中提出一种“新”观点,即人格理论往往是理论提出者人生的写照。这算不上什么新观点,但是把它写进一本教科书,则显得很独特。作者认为,人格理论往往反映了理论家鲜明的个人经历。每一位人格理论家都是从他独特的个人视角来看待人类的。这使人格理论受到其个人主观因素的很大影响。
在“结语”中指明的这种观点,其实是贯穿全书的。全书共介绍了15 种人格理论,涉及18 位心理学家。
作者对这18 个人的生平,都用不小的篇幅(相对于一本教科书来说)做了介绍。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生平回顾都涉及了他们的家庭状况,父母的意识形态、价值观、职业、家庭教育方式,特别是这些理论家童年时代经历的重要事件,从中可以约略看出他们提出和形成自己理论的脉络。
这18 位理论家的生平,是本书中趣味性和可读性最强的内容,其中很多东西是在其他心理学著作中很难见到的,因为关于这些心理学家的一些难登大雅之堂的趣闻逸事,甚至丑闻,必须费力地去搜寻。比如,关于弗洛伊德生日的不同说法和原因,弗洛伊德对早期“诱惑理论”的自我修正,弗洛伊德被吹捧为“一个孤独、英雄式人物”的神话,关于弗洛伊德协助布洛伊尔治疗的著名的癔症少女安娜·O 的一生经历和她后来对精神分析理论的强烈反对,关于荣格与夫人艾玛·荣格和比他小13 岁的情人托妮·沃尔夫长达几十年的三角爱情,关于罗洛·梅一生中两次失败的婚姻和79 岁开始并持续到逝世的第三次幸福的婚姻,关于“乖孩子”斯金纳文学专业大学毕业后躲进阁楼写小说却屡遭失败、几十年后用乌托邦式的小说《桃源二村》圆梦的故事,关于进化心理学家戴维·巴斯的传奇人生,他父亲是心理学教授,母亲是教育家,自己却在高中时反叛家庭,辍学去当汽车修理工,后来上夜校拿到高中毕业证书,并幡然悔悟,辗转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拿到心理学博士学位。如此等等。
在翻译本书的过程中,我的感想颇多。我在发展心理学社会性与人格发展领域闯荡40 年,自诩为学院派心理学家,深感与本书的两位作者马修·奥尔森和B. R. 赫根汉的很多看法有共鸣。在读到罗洛·梅那段精彩的讽刺寓言时,也微微觉得脸红。随着经验和阅历的增多,我对心理学的看法似乎朝着更宽容的方向转变。
当前在世界范围,包括中国,有很多非主流的人格理论观点,可能因其在实践中的应用性而大行其道,我不一一列举这些观点是什么,但是我建议,无论你是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还是在自己工作中需要用到心理学知识的非专业人士,当你被某种非主流的人格理论吸引并决定仔细研读之前,最好先读一读像本书这样的“正牌”书,你会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本书的正式“身份”就是一本大学心理学专业的教材,本科生、研究生都可用。我曾经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我现在正在大学教‘人格心理学’这门课,我会拿本书当教材吗?”
我的回答非常肯定,因为这是迄今我看到的最合我意的一本人格心理学入门书。
“人格”这个字眼儿,现在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所熟悉和关注,因为它和“心理”这个词一样,每个人都跟它脱不开干系。官员和民众,父母和子女,教师和学生,企事业管理者和员工,医生和患者,教练员和运动员……谁能离开“人格”和“心理”来做人、做事?在这个意义上,不妨把开头那句话改成:“任何想了解心理和人格的人,如果想读一本入门书,那么,本书是不二之选。”
本书是我和苏玲教授合译的,她翻译了第2、6、14、15 章,我做了校对,其余13 章由我本人翻译。因内容涉及的范围广泛,译文肯定有错漏之处,企望读者不吝指正。
陈会昌
2018 年2 月 于北京学知园
目 录
第一篇 人格概论
第1 章 什么是人格?
第二篇 精神分析范型
第2 章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第3 章 卡尔·荣格
第三篇 社会文化范型
第4 章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第5 章 卡伦·霍妮
第6 章 埃里克·H. 埃里克森
第四篇 特质范型
第7 章 戈登·奥尔波特
第8 章 雷蒙德·卡特尔和汉斯·艾森克
第五篇 学习范型
第9 章 B. F. 斯金纳
第10 章 约翰·多拉德和尼尔·米勒
第11 章 阿尔伯特·班杜拉和沃尔特·米歇尔
第六篇 进化范型
第12 章 戴维·M. 巴斯
第七篇 存在主义- 人本主义范型
第13 章 乔治·凯利
第14 章 卡尔·罗杰斯
第15 章 亚伯拉罕·马斯洛
第16 章 罗洛·里斯·梅
第八篇 总结与未来方向
第17 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出处说明
人名索引
主题索引
点击购买↓↓
》》》相关推荐
荣格、弗洛伊德、阿德勒……这16本西方心理学大师经典你值得拥有 | 书单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