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课程大纲 | 现代中国的建立:制度、思潮与人物(2018)

通识联播 2022-06-09

Vol.814.1

课程大纲

课程大纲 | 现代中国的建立:制度、思潮与人物


博雅哥说


本篇推送展示的是哲学系教授干春松老师于本学期开设的《现代中国的建立:制度、思潮与人物》这门核心通识课程的课程大纲。


本课程主要探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所发生的“三千年所未有之大变局”。在这个变局中,关键点在于现代国家的建立。在由传统的王朝国家向现代国家的转变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制度建设的构想,从而出现了丰富的思潮,这些思潮,既是中西文化冲突的后果,也是中国独特的国情所构成的“变体”。


开课院系:哲学系

授课教师:干春松

学分:2

教师介绍

授课教师

干春松

干春松,1965年生于浙江绍兴,哲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副院长。主要致力于儒家思想、政治哲学和中国近现代思想、人物的研究。主要著作有《制度化儒家及其解体》、《制度儒学》、《重回王道——儒家与世界秩序》、《保教立国:康有为的现代方略》、《康有为与儒学的“新世”——从儒学分期看儒学的未来发展路径》。


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探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所发生的“三千年所未有之大变局”。在这个变局中,关键点在于现代国家的建立。


在由传统的王朝国家向现代国家的转变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制度建设的构想,从而出现了丰富的思潮,这些思潮,既是中西文化冲突的后果,也是中国独特的国情所构成的“变体”。


课程大纲


1

何为中国

一些概念性的讨论。包括:传统中国的形态,王朝国家、朝贡体系、天下、民族国家。


2

晚清的危机与曾国藩

清朝在进入19世纪之后,出现了一系列的内部危机,特别是天平天国起义之后,清王朝已经显示出应付农民起义的不力。曾国藩的湘军势力作为一种补救性的安排,虽然镇压了太平天国,但是,却使得汉族人逐步扩大政治权力的比重。而根本的冲击在于西方人的船坚炮利。一场社会变革运动不可避免。


图为湘军统帅曾国藩


3

慈禧和光绪

晚清权力结构的关键问题。慈禧通过辛酉政变取得政权,并持续统治中国达四十七年。如何评价慈禧的政治立场和执政能力,是值得关注的问题。而光绪作为一个年轻并力图施展才华的新的领导人,导致晚清中国政治中的帝党和后党的冲突。


如何理解同治中兴和晚清的社会变革。


4

康有为与戊戌变法

康有为的政治观点在近代中国有其独特性。


首先,他利用儒家的今文经学思想作为他变法的依据。

其次,他对于孔教的思考与他对于民族国家的精神凝聚力的思考有关系。

再次,他的君主立宪和虚君共和思想也体现他对于共和政治的独特理解。


康有为与光绪皇帝的关系,康有为是否是一个投机的政客。


康有为的大同理想与后来的社会主义的关系。


图为“维新”领袖康有为


5

严复与进化论

作为一个政论家的严复,提出了全面学习西方的主张。


他对于进化论的介绍目的是为了增加国人的危机感,并提出了中国应该向西方学习的态度。


严复的翻译建立在他对于中国现实需要的基础上。


严复的政治立场的转变,导致他在20世纪初,认为君主立宪政治是最符合中国政治需要的。


6

梁启超的政治思想和实践

早期的梁启超,作为康有为的追随者,主张维新变法。


在20世纪初,他开始建立起新的政治观念,主张新民,认为国人应该建立起竞争和独立的精神。


他反对康有为的孔教观念,在他思想的中期,比较接受调和论的立场,即既认为西方思想对于现代中国的意义,又强调中国本土思想资源的重要性。


他对于国家主义立场的认同。


民国之后,担任过财政总长等职务,但终因与政治的隔阂而从事学术研究。


晚期的《欧游心影录》和《先秦政治思想史》是中国近代思想转折的重要作品。


7

清政府的改革和覆灭

张之洞与清末新政

清末的立宪运动

清帝逊位


8

孙中山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清末的革命派

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

同盟会的政治口号

由民族、民权到民生的三民主义

民国的共和危机

三民主义与新三民主义


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9

袁世凯与新国家的困境

袁世凯和晚清的新式军队

朝鲜危机与袁世凯的解决之道

晚清改革风潮中的袁世凯

清帝逊位和袁世凯

复辟


10

新文化运动与社会主义思潮

胡适、陈独秀与李大钊

文学革命到与工农相结合

新文化运动与传统文化

新青年的转变

庶民的胜利和新的历史观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以及农民运动


11

梁漱溟与他的政治思想

对新文化运动的反思

乡村建设是一场建国运动

中国文化与中国政治的关系

《中国文化要义》与伦理本位、职业分途

新中国为什么成功,《中国—理性之国》


图为现代新儒家早期代表人物梁漱溟


12

蒋介石与他的生涯

戴季陶与纯正三民主义

新生活运动中的身体政治

抗日战争与民族主义的转向

训政与宪政


13

毛泽东的思想和实践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对中国农村的认识

新民主主义

矛盾论和实践论

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人民民主专政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14

结语与讨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与中国的发展

中国政治和社会

中国与世界


图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一书封面


文浩 编辑 / 杨光 校对


通识联播,每晚六点准时播报

通识经典 丨 课程大纲 丨 微访谈 丨 走进课堂

通识讲座 丨 博雅沙龙 丨 讲习班 丨 阅藏知津



来稿请寄:tongshilianbo@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