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走进课堂 | 西方美术史课程感言两则

通识联播 通识联播 2020-09-30

本文是艺术学院丁宁老师于本学期开设的通识课程《西方美术史》课上的两篇课程感言,作者分别是历史学系的杜怡然和光华管理学院的宋宇星。在这两篇课程感言中,两位作者均提及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几幅画作,谈到了《西方美术史》课程所激发的对画作的更丰富的理解。读者将在这两则感言中看到《西方美术史》通过一幅幅画卷展现出来的美和隐藏其后的人文关怀,感受到艺术带来的震撼和感动,从而领略课堂风采。感言标题为编辑所拟。


Vol.894.1

通识联播


《西方美术史》课程感言两则


美美与共:超越文明隔阂的人文关怀


杜怡然 | 历史学系


辉煌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从阿芙洛狄忒缓缓飘落的衣裙中,从古风荡漾的微笑里,我触摸到了大陆另一端的文明。未来北大,先闻此课,顿时心生向往;何其有幸,共坐一堂,指点艺术华彩。令我最难忘的不是巴黎圣母院的尖顶,也不是蒙娜丽莎的笑容,而是所有人对艺术文明的热爱与崇敬。


丁宁老师的声音颇具磁性,他将尼多斯女神的美缓缓道来,我们得以了解为了美,希腊人做出了怎样惊世骇俗的决定;他设置层层悬念,揭秘真正的达芬奇密码,听得人心潮澎湃。老师不仅以知识作引领,更用自身的实践教会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艺术,怎样探索生活。那是博物馆画作前的驻足,是跨越大洋的执着,是面对千年文明精华的长叹。坐在教室里的我,被人性与美深深震撼,世间竟可以有如此摄人心魄的作品,画我所想,抒我真情!


其实,在众多精妙绝伦的作品中,最打动我的还是那一尊《尼多斯的阿芙洛狄忒》。教室里并不刺眼的光线下,丁宁老师将故事的背景慢慢道来:在约公元前350年,百年人文精神氤氲的古典时期后期,雕塑家普拉克西特列斯创作了这一作品。据说此雕像的原型是当时雅典最美丽的少女,她曾因裸泳被控,在法庭上她的辩护人当场拉下她的衣衫,将其裸体暴露在众人面前。法官被其美丽所征服,宣称其无罪。普拉克西特列斯正是抓住了她脱下长袍向海洋走去的刹那进行创作。在此作品中,女神的姿态自然而不失曼妙,她的左腿微弯,右腿直立,将重心落于右腿,左臂成约九十度弯曲,用手指勾住衣服,手背自然下垂。为彰显左臂的用力,雕塑家特意将左肩提高;同时,女神的头部略向左前方倾斜,双目注视远方,仿佛遥望波光粼粼的大海。而头部的倾斜中和了全身不均衡的用力,将人体保持在基本的垂直线上。从整体来看,雕塑身形成优美的“S”形弧线,既有静态的端庄与宁静,又饱含女性肌肉的柔韧与力量。


图为《尼多斯的阿芙洛狄忒》


我凝视着这绝美的塑像,感慨万千。作为第一件公共展览的女性裸体雕塑抒发了极强的人文主义情怀:传说中的少女因美丽被释放,体现出古希腊人对人性与美的极大尊崇;其次,较之于古风时期《少女立像》的直立与生硬,这里人体曲线明显增大,更加活泼与自由,体现出对人的天性的赞美与追求;最后,而最具人文主义精神的,当属用人间少女形象去刻画女神这一做法,神性与人性相通,女神也即人间美女的样子,这是对人多么至高的肯定!此像一出,引来无数人前来观赏,这尊雕像不仅体现了人文主义,更将人文主义的思想植入到更多人的脑海里,推动了人文精神的传播与发展。时至今日,它仍是不可逾越的艺术高峰,屏幕前的我与上百名同学一起凝神屏气,仿佛在与她进行精神的交流,感受时代独有的魅力。


在古典文化的映照下,教室俨然已变成艺术的殿堂,我的所学所获,将终生难忘。西美仿佛一双翅膀,带我飞跃亚欧的隔阂,飞跃千年的岁月,在另一处文明中辗转,流连,倾叹……


回忆属于北大,震撼属于西美。


渐入佳境:西方美术之旅的启程


宋宇星 | 光华管理学院


在开始琢磨选课这件事情之前,就从学长学姐那里对西方美术史这门课程有所耳闻,说是北大少有的课程精良而给分又很友好的通选课。当然我对这些东西也并没有太明确的概念,只是觉得自己的确应该借通选课这个平台来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和视野,所以就选择了这门口碑很棒的课。


对课堂的印象是非常鲜明的。每周四的18:35左右,丁宁老师把PPT的首页投影准备好,助教把教室前面的灯悉数关掉,大家的喧闹声便逐渐平息下来,宣告着这一堂西方美术之旅的启程。丁宁老师上课喜用图片,讲到绘画、雕塑、建筑之时,都会放映出各个角度的图片让我们观赏,而且其中绝大多数是丁宁老师亲临现场拍摄,或仰或俯,或近或远,有整体轮廓的烘托也有局部细节的放大解读。这些照片呈现出的是每一件美术品上,丁宁老师最想让我们看到的东西,辅以简洁明快而深入浅出的解说,总能够让听者赞叹不已。除了美术品本身,丁宁老师也会分享他在当地旅居时的所见所闻,在美术品诞生的环境与氛围中的轶闻趣事,总能够引起听者的会心一笑。


丁宁老师所做准备之充足是毋庸置疑的。犹记得讲解文艺复兴大师达·芬奇的那一节课,对《最后的晚餐》,丁宁老师从整体上介绍了画面呈现的内容和宗教故事,而后播放出了现代超高清摄像机所拍摄的照片局部,对画面中的种种全然为普通人所忽略的细节进行详尽的解读,如犹大碰翻的盐罐,约翰的标志性特征,以及出现在餐盘中的鱼之来龙去脉,引得座下阵阵惊叹;对《蒙娜丽莎》,丁宁老师简要鉴赏了画面中的女性形象,而后发散到了达·芬奇对这幅画的不寻常态度,画面的种种不合常理之处,各种精妙的数学比例,法国工程师对蒙娜丽莎逐层扫描的发现,甚至提及这幅画可能与达·芬奇的同性恋取向有所关联。对一件艺术作品进行如此全方位多层次的解读,点出一个个隐藏其中的绝妙切入点,而讲解又是如此的富有魅力,实在是炉火纯青之技艺,令人叹为观止。


图为《最后的晚餐》


听第一节课的时候,说实话还不是很适应这样子的上课方式,总觉得抓不住老师所讲的所谓核心啊精髓啊之类的关键,依然有着高中习惯的痕迹,总觉得不记点什么东西心里不踏实。和一位学长讨论这一点,他说,上西方美术史的课,不能像对待一门传统意义上的课来听,要学会去体验和享受,遇到精彩之处,若是回过神来而觉得有必要,那就记一些东西;若是沉醉其中,那就随它去吧。一开始还不太能够领悟这番奥义,后来渐渐觉得他说的甚有道理。这堂课的精髓,在于丁宁老师对美术品的提炼和解读,记下来一些笔记终究无法真实地还原课堂上异彩纷呈的瞬间,而又容易分散精力,往往得不偿失。后来也摸索着去平衡聆听和记录的比例,既能够感受到西方美术的魅力,又能够将一些基本的知识记录下来。


图为《蒙娜丽莎》


总而言之,西方美术史带给我别样的体验,为我打开了一扇崭新的艺术领域的大门,对其喜爱之情自是不必多言。非常感谢丁宁老师的细心准备和几位助教的相关工作,也希望自己能够从这门课中收获对西方美术的更高层次的理解。我衷心希望西方美术史作为北大的传统品牌课程能够吸引越来越多的学子,开办得越来越好!


文馨 编辑  /  郑林 校对


通识联播



精彩依旧继续

来稿请寄:tongshilianbo@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