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十九件你必须膜拜的青铜尊 | 之十四 | 错金银镶嵌绿松石牺尊

鲁西 青铜艺术 2021-09-10

1982年7月17日,在齐国故城南约5公里的商王村,工人取土时发现了一件青铜酒器。经鉴定,确认是一件战国时期的金银错镶嵌铜牺尊。



该器长48厘米,高28.3厘米,重6.5公斤。仿牛形,由头、颈、盖三部分组合分铸而成。筋骨坚实,肌肉丰腴,四蹄稳健,昂首竖耳。颈与体结合处的合缝,被一道项圈巧妙装饰。项圈宽1厘米,嵌16枚椭圆形银珠,银珠突起如铃。牺尊的口角左右错银丝两道,各嵌8枚银质星点,以示胡须。


颈与体结合处的合缝,被一道项圈巧妙装饰



这件牺尊头顶及双耳间至鼻梁上端镶嵌绿松石,眼球为墨精石,眉毛处各嵌7枚长方形绿松石块。牺尊除腹部外,皆以粗细相间的金银丝嵌饰为几何云纹。脊背上有一个盖,盖的造型为一扁嘴长颈禽,禽颈反折,扁喙紧贴背上,巧成半环形盖纽。禽的两翅平展,尾羽挺秀,羽翎均以孔雀石铺填。整个牺尊造型玲珑剔透,富丽堂皇,珍贵秀丽。


牺尊头顶及双耳间至鼻梁上端镶嵌绿松石,眼球为墨精石


上图来自新浪微博@动脉影


牺,是獏头、牛身、驴尾、牛脚集合而成的一种想象中的动物形象。尊,同“樽”,是古代盛酒的礼器。所以,牺尊就是“刻为牺牛之形,用以为尊”的酒器。牺尊做为周代酒器,有木质的,有青铜的。在《周礼》六尊之中,最华美的就是铜牺尊。



牺尊的工艺是金银错镶嵌铜,金银错是中国青铜时代一项精细工艺,到春秋中晚期兴盛起来,战国两汉时期,金银错青铜器大量出现。



1973年,著名学者史树青在《文物》上发表了一篇《我国古代的金错工艺》,介绍了金银错制作的四个步骤:第一步是作母范预刻凹槽,以便器铸成后,在凹槽内嵌金银;第二步是錾槽;“铜器铸成后,凹槽还需要加工錾凿,精细的纹饰,需在器表用墨笔绘成纹样,然后根据纹样,錾刻浅槽,这在古代叫刻镂,也叫镂金”;第三步是镶嵌;第四步是磨错,“金丝或金片镶嵌完毕,铜器的表面并不平整,必须用错(厝)石磨错,使金丝或金片与铜器表面自然平滑,达到严丝合缝的地步”。


背上盖纽是一个长脖子扁嘴巴的禽鸟,鸟脖子向后反折

嘴巴紧紧的贴在背上,构成半环形纽,设计很巧妙



这件牺尊最有意思的地方,是其以拙为巧的精巧设计。由尊首、身和盖是分开铸造的,为了遮掩头和颈接合处的粗糙合口,设计师特别制作了一个项链,使其看起来浑然一体。


连耳朵内都嵌错着细密的纹饰



据史料记载,自秦汉魏晋以来,齐国牺尊多有发现:曹魏时期,在鲁郡(今曲阜、滕州、泗水一带)地中发现齐大夫子尾陪嫁其女儿的牺牛形酒尊一件,有铭;西晋永嘉(307—312年),曹嶷在青州发掘齐景公冢时得二尊,也均作牺牛形。而临淄这件牺尊,无论从工艺还是文物价值来说,都是出类拔萃的。这件牺尊先后到英国、德国、日本、意大利、台湾等世界各地展出,引起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



遗憾的是,这件牺尊作为陪葬品,其墓主人的身份一直难以确定。牺尊出土后,文物考古专家曾多次到出土现场勘察过,但未发现其他文物,只能断定曾是战国某贵族墓地,但更详细的情况就不得而知了。该尊现藏临淄齐文化博物馆,堪称国之瑰宝。



●●


注意,虽然我们并不从事文物鉴定工作

如果您对青铜艺术感兴趣,长按下图,可以聊聊

 


●●


长按下图关注青铜艺术的微信公众号

如您所知,我们的内容大部分都值得一看


经典就是经典,了解更多青铜艺术

回复以下文字(蓝色文字可直接点击)

上海博物馆 | 国家博物馆 | 湖北省博物馆 | 四川博物院 | 河南博物院 | 南京博物院 | 赛克勒美术馆 | 保利艺术博物馆 | 哈佛大学美术馆 | 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 | 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 | 美秀美术馆 | 泉屋博物馆 | 罍 | 壶 | 尊 | 鉴 | 鼎 | 盉 | 卣 | 鸟 | 羊 | 牛 | 马 | 犀 | 错金银 | 曾侯乙 | 带钩 | 席镇 | 周原 |

关于当代青铜艺术,回复 | 当代 |

 

/// 往期经典:点击→ 曹兴诚 :究竟什么才是国宝    

/// 欢迎阅读和转发。了解当代青铜艺术,点击→ 关于我们

/// 点击 阅读原文 了解更多当代青铜艺术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