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相助•大院担当——清华同衡党建引领灾后重建发展纪实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从一艘小小红船发展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儿女踏上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
初心不改,衡心如初。清华同衡秉承家国情怀,始终践行社会责任,置身国家发展大局,积极响应国家号召,20余年间产出无数实践项目成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清华同衡特推出“献礼建党百年 践行大院担当”栏目,多角度回顾清华同衡规划师们二十余载建设家国的心路历程,展现清华同衡的智库风范与大院担当,以拳拳赤心与累累硕果献礼建党百年。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失去了凝聚力和生命力。
十多年来,从汶川到雅安,从雪域高原的玉树到人间仙境的九寨沟,地震灾害一次次地在神州大地肆虐。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全国人民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汇集大爱,感天动地,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彰显了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风貌。抗震救灾精神历久弥新、熠熠生辉,已成为新时代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奋发进取、开拓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砥砺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
在历次的抗震救灾工作中,清华同衡人以其专业智慧和责任担当,勇毅前行、守望相助、生死驰援,深入灾区第一线,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为灾区制定重建规划、提供专业咨询,持续关注灾区灾后建设发展,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家国天下”的企业文化,在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清华同衡”)发展历程中留下了一页页壮丽而感人的画面,彰显了清华同衡人“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抗震救灾现场工作照
党旗飘扬在抗震救灾一线
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地震发生后不久,清华同衡迅速集结精锐骨干技术人员,在院领导和住建部抗震救灾专家组的带领下,带着救援物资,日夜兼程,绕行千里抵达阿坝州,第一时间赶到汶川、茂县、理县等极重灾区,并迅速投入到抗震救灾的工作中。
据当时在司机班工作的左海龙回忆:“当时从成都到理县的时候,道路上情况非常复杂,山上随时有可能石头掉落;在从理县到汶川的路上发生了地震,在我们前面发生了山体滑坡,当时一下子我们的视线被遮挡住,困在层层大雾中,当时吓坏了。”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下,工作组的技术人员重操手绘、通宵作业,完成全部临时安置点的选址和规划设计,并对三县可通车的全部乡镇和部分重点少数民族聚居村落开展调研。副总规划师曹宇钧后来回忆道:“半山上的那个康乐亭成了茂县工作组的临时居所,大家就在亭子里的防潮垫上和衣而卧,度过了一个个难以入眠的夜晚……”
茂县工作组
在灾区一线,前方党员及骨干力量一方面承受着繁重的技术工作任务和余震等次生灾害带来的威胁,一方面也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和意志的考验。
6月8日,大雨引来新的塌方和泥石流,灾区群众生命受到极大威胁。应四川阿坝州委州政府的委托,清华同衡创始人尹稚教授,时任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执笔起草了《建设部专家组强烈请求紧急疏散汶川县城及周边山区乡镇受灾群众异地转移安置的建议报告》,此报告得到了住建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高度关注,为政府的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在随后针对汶川县城是否异地重建的问题,尹稚教授坚持实事求是,从受灾群众日后的生存条件出发,在各级政府会议和新闻媒体上为汶川奔走呼吁,体现了高度的职业精神和责任担当,无愧于一个清华人、规划人。
尹稚教授现场调研与沟通03克枯乡下庄村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地震,院长袁昕、副院长袁牧带领院详规、文保、建筑、旅游、市政等专业技术人员,与当地藏学专家组成多专业协同规划工作组奔赴灾区,克服高寒缺氧的艰苦条件展开灾后重建规划工作。
积极参与青海玉树禅古村、甘达村灾后重建规划实施工作
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发生地震。4月27日,受住建部和四川省住建厅委派,清华同衡对口帮扶重灾区天全县,开展天全县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工作。4月28日,由尹稚带队,第一批11人由北京出发赶赴成都,开展工作对接。随后由尹稚、袁昕、袁牧、副总规划师卢庆强带队,对天全县受灾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在调研过程中尹稚腿部不慎扭伤,但仍坚持带伤工作。如此敬业精神感染着大家的工作热情,他们的调研足迹也覆盖了天全县全部行政村。
工作组在天全县实地调研
2018年九寨沟地震后,清华同衡多次前往九寨沟景区,深入受灾最严重的则查洼寨、树正寨、荷叶寨等村寨进行调研,并对村寨的旅游产业提升发展和旅游用地空间建设条件进行深入调查。
九寨沟灾后重建座谈会
每一次重大灾难发生后,清华同衡人不惧危险,冲锋在前,他们的身影在高高飘扬的党旗下组成了救灾一线的壮美画面。在汶川抗震救灾工作期间,奋斗在一线的杨军、郭大力、邢立宁、左海龙等几位同志深受感动,在成都灾区一线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在抗灾前线火线入党,并同时宣誓:“请党组织在抗震救灾的战斗中考验我!”
以专业精神、家国情怀
服务灾区重建
紧张而艰苦的一线工作之后,更加繁忙的灾后重建相关规划设计的编制工作也陆续展开。由尹稚、袁昕、袁牧、副院长恽爽、副总规划师徐刚带队组建汶川灾后重建规划工作组,奔赴汶川、都江堰等灾区一线驻场办公,承担并完成汶川映秀镇恢复重建城市设计、汶川县城修建性详细规划、汶川县城市风貌控制研究、汶川中轴线地区修规和概念性建筑方案、茂县总体规划和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北川羌族特色商业步行街详细规划、北川遗址区发展战略规划编制工作。
项目组成员李汶回忆道:“驻场办公‘5+2’、‘白+黑’是家常便饭,时常发生的余震也已习以为常,多少次的实地调研都面临着山石崩落的危险,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却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在汶川的重建工作中。”
汶川援建工作组在威州镇现场调研
在玉树灾后重建工作中,在袁昕、恽爽、副总规划师张晓光的带领下,项目组克服了高原环境恶劣、资料极度缺乏、组织工作复杂、重建时间紧迫等困难,通过逐户走访、切实了解藏民生活需求、土地权属等具体情况,完成了玉树禅古村、甘达村灾后重建规划、玉树新寨嘉纳玛尼石经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工作。
给乡镇干部讲解规划方案
在雅安灾后重建工作中,尹稚、袁昕、袁牧、卢庆强、徐刚带队,对天全县各受灾乡镇进行实地踏勘,足迹覆盖天全县全域,编制了包括天全县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多功乡桥头组团及村民安置点修规、沙坝新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及天全老城厢片区城市设计等系列规划。由于在抗震救灾和后续跟进服务中获得了地方政府的一致认可,清华同衡规划师团队于次年荣获“2013年雅安天全抗震救灾优秀团队”的称号。
这一系列沉甸甸的规划设计成果,有效地指导和支撑了灾区的各项城乡建设工作,让那些被地震蹂躏过的土地再换新颜。在此过程中,清华同衡采取了党建引领、全院动员、“前线、后方”两线联动的工作模式,集中全院力量,调度包括总规、详规、景观、市政、交通、建筑、结构、环境等多专业骨干人员进行规划编制;同时,行政、后勤部门工作人员也多次来到工作一线同心协力、提供保障支持。清华同衡在提供专业技术支撑的同时,也多次派出技术骨干,前往灾区的政府部门挂职,配合基层政府部门开展工作,协调组织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谢盈盈、郑瑞山、刘妮娜等同志先后前往汶川县规划局挂职副局长,马林同志前往天全县挂职副县长。他们在新的不同岗位,陪伴服务灾后重建工作,为自己的人生履历填上了宝贵的基层实践经历。
这一系列规划成果获得了全国、北京市、四川省等多项大奖。可以说,灾后重建积累的宝贵经验,为推动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发挥了重要作用。
汶川项目组进行方案讨论
党建引领 持续关注灾区发展
重建后的汶川、茂县、天全、玉树等灾区旧貌换新颜,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取得了巨大的提升。曾经的地震在那里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创伤,而今山河依旧、生生不息。灾区的建设发展还在继续,清华同衡关注的目光始终如一。
清华同衡藏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工作室主任军镁扎西的家乡就在青海玉树,玉树的灾后重建工作对于他更是一份义不容辞的责任。扎西在参与完成了一系列灾后规划设计工作后,毅然决定驻守灾区,并成立藏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工作室,把自己的才智和热情留在青藏高原、留在家乡,继续着藏文化保护和传承事业。
然各寺合影
清华同衡各党支部也在长期持续开展“心连心、送温暖”活动。自2009-2012年间,第二党支部和第九党支部持续号召全院职工为拾金不昧的汶川灾区羌族贫困女大学生募捐学费,共同为品学兼优的汶川灾区女大学生邓小红筹集到了大学四年的学费,圆了一个少数民族学生的大学梦。第一党支部和第八党支部也多次回访当地希望小学,并开展主题夏令营活动,为灾区的孩子送去了关心和问候。
尹稚教授与救助的大学生邓小红一家合影
在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十年之际,清华同衡承办了《城影之间——汶川十年、规划行动》影像展,旨在展现规划界对于汶川灾后重建的关切与思考,同年6月,曾经参与汶川地震理县灾后重建工作的规划师也赴理县进行了回访,实地感受着灾后重建十年来那里的发展变化。正如清华同衡公共安全所所长万汉斌所描述的那样:“当地居民安居乐业,一片安定祥和的场景,还有重建起来的博物馆、纪念馆和具有民族特色的城市街区,井然有序的社会生活。灾区已经变成景区、家园也已变成了花园。”
理县灾后重建十周年回访合影
专业领域和学术研究方面,清华同衡始终积极探索、不断钻研,十余年来,在抗震防灾、综合防灾、城市安全等方面的相关项目业绩多达200余项。2016年是唐山灾后重建40周年,清华同衡承接了《唐山市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详细规划》,用具体工作践行着习近平总书记在唐山抗震救灾40周年视察唐山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精神。
近年来,针对突发重大传染病疫情、超标准灾害对城市空间布局的影响,清华同衡在韧性城市方面积极探索,从理论研究到规划编制,探索了一套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韧性城市建设体系,率先启动了张家口、廊坊、福州滨海新城等城市和地区的韧性城市规划建设,对城市复杂突发事件问题提供了系统性解决路径。
经历过抗震救灾的那些日子,清华同衡已经和曾经的灾区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也得以在企业文化价值中扎根、发芽、开花、结果,并不断传承;清华同衡人将继续关注灾区的建设与发展,不断提升在城乡人居、可持续发展、公共安全等方面的研究和积累;也将在党建引领下,持续并广泛开展各类帮扶工作,发挥专长、贡献力量,共同参与和见证灾区美好的未来,继续弘扬新时代中国精神的壮美华章。
(本文中所涉及人物职务均为现任职务)
相关推荐
清华同衡探路生态文明实践
多专业协同,砥砺创新路 | 清华同衡践行新基建之“新”
供稿&图片 | 同衡规划院第九党支部
第二党支部、第三党支部、第八党支部
统稿 | 邢立宁
编辑 | 杜 娟
排版 | 张蓝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