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解读国务院常务会议丨让有效投资更好发挥“挤入效应”

李海楠 中国经济时报 2022-06-29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李海楠



  稳住经济大盘,投资再负重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6月1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支持民间投资和推进一举多得项目的措施,更好扩大有效投资、带动消费和就业。


  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强调投资有效性是要确保在当前稳增长的同时,注重促进经济长远持续健康发展,避免重蹈强刺激带来通胀高企和产能过剩的覆辙。其中,让有效投资发挥“挤入效应”,将激活民间投资持续迸发活力。



有效投资必须一举多得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5月份投资逆转4月份环比下降0.82%的跌势,实现环比正增长0.72%,拉动1-5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实现205964亿元,同比增长6.2%。


  “投资企稳对于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不可或缺,也是见效最快的手段之一。”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常务副书记、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王晋斌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现阶段物价水平的稳定对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有利,客观上也让通过稳投资实现稳增长有更大可为空间。


  “需要准确把握住政策实施和项目落地的时机,既要全力以赴,也要避免用力过猛。”王晋斌表示,否则极易造成过度投资,加剧通胀风险。“要反复重申投资的有效性,确保所投资金发挥经济社会综合效益,全面助力经济稳定复苏。”


  会议提出,要抓住时间窗口,注重区间调控,既果断加大力度、稳经济政策应出尽出,又不超发货币、不透支未来,着力保市场主体保就业稳物价,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在扩大有效投资方面,会议指出,要注重启动既能补短板调结构、又能带消费扩就业的一举多得项目,调动各方积极性。


  顾名思义,一举多得就是要让新开工项目发挥促消费、稳就业等一系列综合效益。以地下综合管廊这一代表性项目为例,会议明确指出,这是城市“里子”工程,投资潜力大、带动能力强,要结合已部署的城市老旧管网改造,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科学规划,加大政策支持,健全收费回报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国土经济室主任黄征学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代表性项目的实施本身就有着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巨大社会效益,也会对相关工程链条上的投资、就业、消费形成直接促进作用。


  “一项投资、多重受益的特征符合目前政策鼓励的规划先行保障优质项目的要求。”黄征学强调,近年来,确保“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已经成为常态,这意味着,只要项目足够优质,各方面资源要素都会有所保障,从而确保项目实施带来经济社会综合效益。



让有效投资更好发挥“挤入效应”



  “重大项目的落实能否对接需求端,能否吸引社会投资,从而带来外溢效益是检验有效投资的重要标准。”在黄征学看来,重大项目建设贯穿“十四五”时期,在协调好配套政策与大项目落地的同时,必须找准需求端,强调投资效率,杜绝无效投资。


  显然,要更好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吸纳更多民间投资必不可少。会议指出,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一半以上,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加大政策支持,用市场办法、改革举措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一要在“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和国家明确的重点建设领域,选择一批示范项目吸引民间资本参与。二要深化“放管服”改革。提高民间投资手续办理效率,将大项目纳入地方重点项目库并加强用地等保障。三要鼓励金融机构采用续贷、展期等支持民间投资。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汪浩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政府重大工程项目的实施在“十四五”期间将更多向社会资本敞开怀抱。他认为,在进一步放开准入、降低门槛的同时,也要引导政府有效投资更好发挥“挤入效应”,即政府实施的基建、公共基础设施等大项目,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能够对民间投资的增加形成助力。


  汪浩强调,近年来,政策层面对“大水漫灌”式投资坚决说“不”是坚守投资政策的底线之一,这也意味着未来的投资政策将一直锚定有效投资的标准和要求,确保用有效投资助力稳增长,始终把握经济发展主动权。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所有。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热点链接

●经济恢复向好 全面回升仍须加力

●看货币金融政策的落点④丨资金跟着项目走 增强有效投资活力

●数据速读丨5月份数据显示复工复产还需进一步推进

●居民储蓄存款大幅增长意味着什么


监  制丨王辉  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谷  云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