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三周年①丨聚焦“硬科技” 科创板从“试验田”到“示范田”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孙兆
7月22日,科创板开市三周年。三年的时间,“硬科技”企业陆续登陆科创板,科创板业已成为我国“硬科技”企业上市的首选地。
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从“试验田”到“示范田”,三年来,随着制度体系的逐步完善,科创板在促进资本和产业有效对接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为高科技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企业拓宽了融资渠道,为科技创新产业成长、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助力。
做好资本市场改革的“试验田”
中金公司研报指出,科创板的发展壮大将资本市场与科技创新更好地融为一体,彰显了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示范效应,为中国科技、产业、金融相互塑造、良性循环的发展格局提供了有力支持。
中国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梁婧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在企业方面,科创板为高科技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企业拓宽了融资渠道,为科技创新产业成长、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助力。三年来,科创板上市企业从2019年的70家逐年增加到2022年7月21日的437家,市值也相应从不到9000亿元增加到超过5.5万亿元。科创板灵活高效的上市、发行、并购重组、股权激励等制度,能够更好地契合高科技企业融资需求特点。
在投资者方面,科创板能够提供具有高成长性、高回报的投资标的。2019-2021年科创板企业营业总收入、利润总额的年平均增速分别为28%、64%。
“当前,科创板企业收盘价较发行价平均上涨1倍以上,超过30%的企业上市后市值翻番。与科创板相关的指数产品推出,科创板股票纳入MSCI、富时等指数,国内外机构投资者对科创板的关注和配置比例不断提升。从发展潜力看,科创板企业研发支出占营收的比例平均在20%左右,未来仍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梁婧说。
在制度改革方面,科创板结合高科技企业的特点,在发行、上市、交易、退市、股权激励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制度设计,并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不断优化完善监管规则体系,这为资本市场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相关经验已拓展至创业板、北交所。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对本报记者表示,科创板的“横空出世”,给中国资本市场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和惊喜,三年来,科创板的重要亮点之一就是探索并出台了一系列创新性的制度安排。
“与其他板块的上市条件相比,科创板根据板块定位和科创企业特点,对‘硬科技’企业IPO给予了较大包容,设置了多元包容的上市条件,为‘硬科技’企业融资提供了便利。此外,科创板股票上市后的前5个交易日是不设置涨跌幅限制,从而缩短新股上市价格回归均衡价格的时间。”董登新说。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易会满表示,科创板开市交易三年来,市场发展取得显著成绩,运行总体平稳,试点注册制有序运转,改革试验田作用充分彰显,市场生态持续优化。特别是科创板的包容性、适应性明显提升,“硬科技”产业集聚效应持续增强,资本市场服务科技自立自强迈上新台阶。
打造高质量发展的“示范田”
三年来,科创板坚持贯彻注册制改革三原则,助力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示范效应和集聚效应初步显现,以期打造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示范田”。
7月15日,上交所对科创板做市交易业务作出更加具体细化的交易和监管安排。上交所相关负责人表示,科创板做市商机制的推出是持续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进一步发挥科创板改革“试验田”作用的重要举措,引入做市商机制有助于进一步提升科创板股票流动性,增强市场韧性。
“做市商制度不仅有利于科创板公司股价专业化定价,同时,也有利于保护散户的权益。在一定程度上,做市商的估值定价或将会形成科创板投资的‘风向标’,引领投资者理性投资、价值投资、合理投资、长期投资,在科创板目前的情况下,做市商制度将是非常有益的一种尝试。”董登新说。
“做市商制度是深化科创板改革、推动注册制改革的基础制度和重要环节,有助于提升科创板流动性、稳定性,提高定价效率。”梁婧表示,做市商制度既有利于推动科创板成熟发展,也有利于为资本市场改革积累新的经验。对于券商来说,做市商业务的开展能够带来增量业务空间,既能为券商带来新的收入增长点,又能提高客户黏性,同时,也能够推动提升券商专业性和行业研究能力。对投资者来说,做市商制度规范运行,将为市场提供更好的价格信息,使得市场报价将更加合理、稳定,有助于为投资者提供更便利、有效、安全的投资渠道。对于上市企业来说,做市商制度能够解决合理定价问题,维护股票价格的稳定性,引入更多投资者进入,从而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资金。
梁婧表示,科创板未来要持续完善优化制度体系,发挥好“试验田”作用,更好助力科创企业发展和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一是持续优化上市审核标准、信息披露等制度体系,完善做市商制度相关配套政策,进一步提高上市发行融资效率,拓宽退出渠道。二是持续完善监管体系,在增强制度灵活性的同时,要细化对中介机构、发行人的监管,强化市场化约束机制。三是进一步丰富科创板相关产品体系,引入更多中长期资金。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所有。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热点链接
监 制丨王辉 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马 原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