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圆桌丨大力发展“周末消费” 推动社会需求稳步恢复

周子勋 中国经济时报 2023-01-06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企稳回升的关键窗口,第三季度至关重要。日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定调2022年下半年经济和政策后,经济先行指标的下降表明恢复基础尚待夯实,巩固经济回升向好趋势仍须发力。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建议,大力发展“周末消费”,挖掘消费新增长点,充分释放消费潜力,为稳增长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嘉宾



陈丽芬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周景彤    中国银行研究院副院长


汤铎铎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学研究室主任


石英华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全球经济社会进入相对动荡的阶段,经济发展环境会更加严苛,经济增长中枢下移,居民和企业预期转弱,货币政策有效性下降,财政政策空间不断受到挤压。


  7月份PMI指数有所回落,显示国内供给冲击、需求收缩、预期转弱的压力仍然存在,经济复苏基础尚不稳固。


  “周末消费”成为有效释放消费的新形态、激活消费的新场景、地方回补消费的重要抓手。建议从周末休假制度、周末交通、周末消费券、周末夜间消费、周末免税、周末消费产品和场景供给等多方面入手,制定一揽子周末消费的促进政策和措施。

主持人  周子勋





下半年我国经济将继续维持温和复苏态势

  
  中国经济时报:日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力争实现最好结果。如何理解“力争实现最好结果”?下半年经济形势将如何走?
  
  汤铎铎:
从中央政治局会议透露的信息来看,有两个方面值得关注。
  
  第一是继续强调稳物价,说明全球通胀已经对我国经济造成影响,有输入性通胀压力。稳物价最早进入政策论述是在今年4月份,此前无论是2018年7月份提出“六稳”,还是2020年4月份提出“六保”,都不包含稳物价或保物价。
  
  第二是强调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力争实现最好结果。所谓“力争实现最好结果”,实际上是要淡化2022年初制定的经济增长目标。上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和国际经济环境影响,我国GDP增长率只有2.5%。要靠下半年的经济增长达成全年目标,难度大,成本高,已无必要。而且,全球通胀陡然升温也限制了我国刺激性政策的出台和发力。
  
  全球目前通胀率低于3%的经济体不足20个。通货膨胀已经从个别经济体蔓延到全球,成为全球性问题。世界银行2022年6月份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认为,全球滞胀风险正在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可能会再次面临严峻挑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22年7月份再次调低全球增长预测,指出遏制通胀是政策制定者的首要任务,收紧货币政策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实际经济成本。显然,继新冠肺炎疫情和俄乌冲突之后,全球通胀已成为第三大外部冲击。
  
  我国经济已经进入“新三期叠加”阶段,即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外部冲击频发期。外部冲击频发期的形成是脆弱性长期累积的结果,有其必然性,会持续较长时间。在这一时期,全球经济社会进入相对动荡的阶段,经济发展环境会更加严苛,经济增长中枢下移,居民和企业预期转弱,货币政策有效性下降,财政政策空间不断受到挤压。


图片来源/新华社

 
  由于各种外部冲击,尤其是全球通胀的限制,下半年我国经济大概率会继续维持温和复苏的态势,中间也可能出现波折和反复。为了促进稳就业目标,应该力保全年经济增长在4%以上。在这种局面下,一些行业和企业可能还要经历相对困难的时期。
  
  周景彤:下半年,我国经济依然面临许多挑战,经济下行压力不减,稳增长任务巨大。一方面,高通胀席卷全球,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加快收紧,全球滞胀风险高企,我国经济将面临外需减弱、政策外溢等风险。另一方面,国内经济回升基础不稳不牢固,企业市场经营受困于成本上升和需求疲弱,地方债务风险集聚,房地产市场稳定备受挑战等。中国经济短期下行压力依然较大。随着防控政策逐渐优化,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将会减弱,一系列稳住经济政策效果将逐步显现,市场预期和信心持续恢复,加之上年同期基数降低,下半年中国经济有望逐季回升。
  
  石英华:下半年,外部环境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仍在上升。随着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持续发力,这些因素为我国经济稳定增长创造了有利条件,预期政策效应持续显现,经济有望继续回升,保持在合理区间。
  



市场需求不足是当前制造业企业面临的主要困难

  
  中国经济时报:在经历了6月份的短暂反弹后,7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重新回落至景气线之下,为49.0%,比上月下降1.2个百分点。PMI指数的变化趋势反映了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哪些问题?我国制造业企业面临的主要困难是什么?
  
  周景彤:
7月份PMI比6月份有所回落,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信号,可能预示着7月份经济复苏动能会减弱,经济景气度可能不及6月份。从PMI分项指标(比如生产和新订单)来看,制造业企业生产端和需求端的景气度均有减弱。
  
  当前,我国制造业企业面临的主要困难有两个方面:一是成本上升。特别是能源原材料成本、交通物流成本等上升幅度更大。二是需求不旺。疫情等非经济因素对市场需求影响巨大。成本上升叠加需求不旺导致企业市场经营依然困难。
  
  汤铎铎:7月份PMI指数回落,说明我国经济复苏向好的态势尚不稳固,下半年我国经济增长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PMI主要反映宏观景气状况,即通过制造业活动考察整体经济的冷热。从制造业本身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制造业发展势头迅猛,综合实力持续提升,规模优势不断巩固,体系完整优势更加凸显,产品竞争力也显著增强。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16.98万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31.4万亿元,占全球比重提高到近30%。制造业是经济创新之源,也是经济循环之本。在我国经济现代化进程中,要将制造业置于更加重要的位置。
  
  石英华:7月份PMI指数有所回落,表明国内供给冲击、需求收缩、预期转弱的压力仍然存在,经济复苏基础尚不稳固。新订单和生产PMI均滑落至收缩区间。市场需求不足、预期仍待改善是当前制造业企业面临的主要困难。
  



居民收入和就业预期有待进一步改善

  
  中国经济时报:中央政治局会议在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时提到“社会需求不足”的问题。请问是什么原因导致国内市场需求回升动力不足?
  
  陈丽芬:
消费需求不足,既包括被抑制的消费需求,也包括主动减少的需求。
  
  一方面,疫情反复,部分消费供给停止了,消费受抑制。疫情对服务消费冲击较大,聚集性和接触性服务消费如餐饮消费还未恢复到疫情之前的水平,旅游消费恢复更加缓慢。服务消费下降明显,上半年餐饮收入同比下降7.7%,居民旅游出行等服务消费也有所减少。
  
  另一方面,居民收入和就业预期还有待进一步改善,消费信心不足,居民储蓄意愿提高。今年上半年城镇调查失业率高于去年同期,16-24岁青年失业率有所上升,6月份达到19.3%。今年上半年住户存款增加10.33万亿元,比2019年同期增加了51%。
  
  汤铎铎:在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下,全球经济社会进入相对动荡阶段,我国也将在较长时期内处于外部冲击频发期。面对外部冲击频发带来的巨大不确定性,经济主体会在安全和效率之间作出新的平衡,以增强自身抗击冲击的韧性。居民可能会更多储蓄,企业可能会保持更多库存,金融机构可能会保留更多准备金,政府可能也会预留更多政策空间。这些增强经济韧性、维护经济安全的谨慎行为,都会降低社会总需求。
  
  从居民部门看,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占全部人民币存款余额的比例从1995年第三季度最高的60.4%,一路下降到2017年年底的39.2%。然而,从2018年开始,该比值扭转下降趋势开始逐步上涨,到2022年一季度已经上升到45.4%。这说明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增加已经形成中期趋势,而不仅仅是偶然的短期现象。从企业部门看,我国各项投资近年来一直处于相对低迷的状态,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后,投资增速又创新低。总之,我国经济当前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外部冲击频发导致的需求不足和预期转弱。
  
  石英华:社会需求不足受多种因素影响,既有短期因素,也有中长期因素。国内市场蕴含巨大的需求潜力,需要从扩大有效需求、支持有效供给方面发力。
  
  周景彤:下半年,外部环境更趋严峻复杂,在外需放缓、出口替代效应减弱等因素影响下,未来出口增长将进一步承压。在这种情况下,有效弥补社会需求不足问题将成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关键。一方面,投资对经济恢复的支撑作用将增大。考虑到财政支持力度加大、专项债资金加快使用,基建投资有望加速回暖,成为稳增长的重要引擎。随着房地产调控政策进一步松绑、显效,下半年房地产市场将逐渐回暖。另一方面,大量促消费政策落地,有望推动消费缓慢恢复。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支持新能源汽车购买等一系列扩大汽车消费措施将刺激汽车消费回升。
  



大力发展“周末消费”,挖掘消费新增长点

  
  中国经济时报:下半年应该从哪些方面发力,切实推动国内需求稳步恢复?
  
  陈丽芬:
重视服务业复工复产、复商复市,统筹疫情防控和服务业发展。服务业是吸纳就业的主要容器,承载数量众多的市场主体和就业人群。另外,服务消费需求弹性较高。尽快恢复服务业,既能稳市场主体、稳就业,从而稳消费预期和信心,也能增加服务消费,扩大内需,形成“稳定就业—增加收入—促进消费”的正向循环。
  
  综合施策稳定居民消费预期,提升消费信心。一是要稳住就业基本盘。加大助企纾困力度,通过稳住市场主体来稳就业。完善灵活就业制度保障,提高就业质量。二是要提高居民收入。提高居民的工资性、财产性收入。探索发行特别国债用于给居民发放现金消费补贴。
  
  大力发展“周末消费”,挖掘消费新增长点,充分释放消费潜力。周末是居民集中释放日常消费的重要时间节点,“周末消费”成为有效释放消费的新形态、激活消费的新场景、地方回补消费的重要抓手。建议从周末休假制度、周末交通、周末消费券、周末夜间消费、周末免税、周末消费产品和场景供给等多方面入手,制定一揽子周末消费的促进政策和措施,增强消费信心、提高消费预期、缓解焦虑低落情绪,带动消费市场加快回暖,为稳增长提供更有力支撑。
  
  汤铎铎:推动国内需求稳步恢复,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政策思路。
  
  首先,要坚持因时而变、灵活务实的作风,随时根据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变化迅速调整经济政策,做好多种情景下的工作计划和政策预案。
  
  其次,使用积极财政政策,有效扭转悲观预期,合理、有序地逐步释放政策空间。在我国经济面临的三重压力中,预期最难扭转。在社会需求减弱之际,政府必须积极进行干预,增加有效需求,扭转悲观预期。不过,面对当前的复杂经济局面,也不能盲目进行经济刺激,而是要根据轻重缓急,有条不紊地释放政策空间。同时,也要有意识地保留一定政策空间。
  
  再次,积极研究调整货币投放机制,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进一步拓展宏观经济政策空间。未来国际经济竞争的一个重要维度,就是宏观经济政策空间的争夺。我国可以通过改革货币发行机制,以本国主权债务作为央行发行货币的基础资产,以此创造更大的宏观经济政策空间。
  
  石英华:通过有效的政府投资,带动社会资本投入,进而优化投资结构,形成内嵌于市场的投资增长机制和循环机制,激发市场内生动力。合理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优化债券使用方向,提高资金使用绩效,尽早形成实物量。
  
  落实好稳就业保就业政策,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稳定居民的就业预期和收入预期,增强居民消费意愿,提升消费能力,畅通和拓展消费渠道,提高供给质量,促进消费持续恢复。
  
  周景彤:要持续落实落细国务院推出的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全力稳增长、稳就业、稳预期、保民生。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将疫情防控对经济的影响降到最低;积极财政政策全力帮助企业纾困和扩大有效投资;货币政策更好地发挥结构性功能,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进一步发挥投资托底经济的作用,“多箭齐发”助推消费恢复;从供需两端支持合理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发展。如果疫情防控措施优化、现有政策持续显效,宏观经济政策再加码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将大大降低,经济调控重点应转移到加强预期管理、加大市场沟通、重塑市场信心和持续优化市场和政府关系等方面,同时还要着眼于夯实基础,通过加大技术改造、科技创新等持续培育长期竞争力。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所有。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热点链接

年中地方经济观察丨山西:5.2%来之不易

热点丨研究显示我国居民购房压力有所减轻

市说新语丨新能源汽车产业须化解上游原材料之困

巩固回升再发力②丨筑牢安全底线防范化解风险隐患


监  制丨王辉  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见习编辑丨张宇萱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