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巩固经济恢复如何加力①丨3000亿元金融活水浇灌基建投资

李海楠 中国经济时报 2023-01-06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李海楠



  8月2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稳经济一揽子政策的19项接续政策措施,加力巩固经济恢复发展基础。其中,会议提出,在3000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已落到项目的基础上,再增加3000亿元以上额度。


  继6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首提通过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向重大项目注入3000亿元金融“活水”作为稳投资实招不足两月,此次新增3000亿元政策金融工具额度堪称无缝衔接。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强调,用好新增3000亿元金融工具额度事关经济恢复基础巩固,更传递出政府持续加力稳投资助力稳大盘的坚定决心。

  

为前期投资项目补充金融“活水”


  “在3000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已落到项目的基础上,再增加3000亿元以上额度,意在确保前期投入项目获得源源不断的资金补充。”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总规模6000亿元的金融工具将能够撬动3万亿元资金规模,从而进一步支持基建投资发挥托底作用。


  既为金融工具,则表明3000亿元额度绝非简单补充3000亿元资本金,发挥其撬动更大规模资本金补充作用势在必行。


  “根据有关安排,金融工具额度用于补充包括新型基础设施在内的重大项目资本金,但不超过全部资本金的50%,或为专项债项目资本金搭桥。”温彬强调,财政和货币政策要联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配套融资支持,吸引民间资本参与,抓紧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


  实际上,更多实物工作量早已随着前期3000亿元金融“活水”的补充而快速形成。据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了解,距6月29日国常会设立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仅58天,国开行、农发行分别通过基金注册设立,支持项目运作,截至目前,首批3000亿元额度已全部完成投放。


  据农发行8月20日消息显示,通过农发基础设施基金的设立和投放,截至8月20日,基金完成全部900亿元资金投放,支持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能源基础设施等领域项目500余个,预计可拉动项目总投资超万亿元。


  8月27日,国开行表示,截至8月26日,国开基础设施投资基金签约422个项目,已投放2100亿元,重点投向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明确的五大基础设施重点领域,重大科技创新、职业教育等领域。


  可见,在农发行、国开行快速落实项目资本金投放后,重大项目共同面临亟须快速“补血”支持项目进展的局面。


  “新增3000亿元金融工具额度将发挥积极补充前期开工项目源头活水的功效。”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贾若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新增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额度目的依旧是要发挥政府政策性大规模资金投入的撬动作用,对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兴基础设施的国家层面投资力度持续加码和发力。


  在贾若祥看来,随着后续基建资金规模的扩充,诸如交通、水利、能源等网络型基础设施、地下管廊等城市基础设施、高标准农田等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将加倍获得保障,“这也将同时带动未来几个月的基建投资持续回升,从而带动经济持续回暖复苏。”他说。

  

撬动更多有效投资迸发综合效益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用好政策性金融工具,撬动更大规模资金进场,更是当前托底稳投资的有效之策。


  “7月中旬,集团公司下拨了300万元的涉农政策工程贷款,迅即投入开展了村级公路的前期土方推进和物料、招工进程,前后不过两周时间就完成了相关工作,8月初就投入开工建设。”任职于贵州六盘水某建工集团下属合作项目公司的崔贵生,负责前期项目开发,他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有着众多集中连片区域的贵州广大农村地区,乡村道路建设需求巨大,国家一直采取以工代赈的形式给予资金上的支持。


  “这次拿到的工程款项除了物料购进和前期开发工程款支付外,将近一半的资金都先期用于就近就地招工,解决了100多名当地脱贫户的实际务工问题。”崔贵生说。


  据本报记者了解,农发行在6月底首批3000亿元政策性金融工具下拨以来,第一时间就建立了基金协调推进机制,同时加快项目对接、评审、决策,促进相关项目快速签约落地,确保了7月中旬以来900亿元项目资金陆续投放,其中,农村交通基础设施正是“重头戏”之一。


  这样的缩影正是6000亿元规模金融工具额度意在激发综合效益的典型体现。根据国常会有关要求,在确保“真金白银”高效落地的同时,还要核准开工一批条件成熟的基础设施等项目,且重点强调“项目要有效益、保证质量,防止资金挪用”。


  不难预计,在“十四五”规划确定的102项重大工程和国家明确的重点建设领域,其间不乏条件成熟且对稳投资稳就业促增收有着积极引领作用的重大项目。而期待6000亿元的政策金融工具额度撬动预计3万亿元的资金规模,社会资本决不可缺位。


  “政府重大工程项目的实施在‘十四五’期间更多向社会资本敞开怀抱已经是政策明确的方向,关键是要确保对民间投资进一步放开准入、降低门槛的同时,切实引导好政府有效投资,更好发挥挤入效应。”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汪浩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即政府实施的基建、公共基础设施等大项目,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能够对民间投资的增加形成助力。


  汪浩强调,近年来,政策层面对“大水漫灌”式投资坚决说“不”是坚守投资政策的底线之一,这也意味着未来的投资政策将一直锚定有效投资的标准和要求,确保用有效投资助力稳增长,始终把握经济发展主动权。他说,“坚持不搞‘大水漫灌’,持续加码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目的正是要撬动更多有效投资迸发出稳投资促增长,稳就业促增收的综合效应。”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所有。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热点链接

●抗旱保民生保生产②丨湖北:直面“烤”验打赢抗旱保供战

●时报时评丨以更大政策力度推动工业企业利润增长

●奋进共同富裕·浙江篇(下)丨浙江:区域协调发展下的共富之道

●解读国务院常务会议丨一揽子接续政策加力稳大盘


监  制丨王辉  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谷   云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