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热点丨应对重度老龄化我们准备好了?

林春霞 中国经济时报 2023-01-06



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林春霞



  老有所依、老有所养,是每个老年人晚年生活中最大的期盼。在我国老龄人口两个峰值即将到来之前,提早做好养老的系统规划和建设,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老龄司司长王海东在9月20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预计“十四五”时期,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3亿,占比将超过20%,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2035年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提前做好应对准备尤为迫切


  人口老龄化是今后我国很长一段时间的基本国情,我国人口老龄化面临数量多、速度快、差异大、任务重的形势和特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冯文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这些年我们国家在老龄化领域做了很多探索,也积累了一些有效的经验。但老龄化是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的问题,目前养老领域所面临的部分人群保障水平低、养老服务体系不够健全、专业照料护理和管理人员缺乏等问题日益突出,亟须破解。特别是在我国人口老龄化面临数量多、速度快、差异大、任务重的形势下,应高度重视此问题,并提早做好规划和布局,以便将来能从容应对。


  “很多布局需要长期耕耘,特别是老年人健康水平提升也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冯文猛表示。


  “做好应对准备尤为重要。”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李星明也提出类似看法。


  李星明表示,首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改变过去根深蒂固的传统家庭养老观念,并正视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性。


  其次,要做好人才培养的准备。目前维持家庭养老或机构养老的主力军是大批廉价的农民工,未来这批农民工若退休退出服务,这就意味着没人再愿意从事这些辛苦且报酬不太高的职业。所以,这个问题非常迫切,从现在开始就要做好人才的储备、建设和规划。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人才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长时间的耕耘。


  再次,要做好筹资机制和护理保险等相关制度完善的准备。因为我们的长期护理保险还处在探索阶段,很多地方长期护理险的筹资来自医疗保险,医疗保险本身保障水平很低,再去分一杯羹,使得医疗保险很容易出现捉襟见肘尴尬的局面。从长远考虑,国家应尽早启动长期护理保险的筹资机制。


政府兜底和撬动市场须并驾齐驱


  我国老龄人口已逼近峰值。截至2021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67亿,占总人口的18.9%;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亿以上,占总人口的14.2%。而在2035年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


  冯文猛认为,在老龄化进一步加剧的大背景下,未来需要从四个方面加以重视,一是提倡健康老龄化,提升老年人的健康水平。二是倡导积极老龄化,让更多老年人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到社会方方面面的活动中,在提升老年人自己生活质量的同时,也要挖掘银发资源,让他们为社会贡献力量创造条件。三是整个社会要为老龄化的到来做好准备,从硬件和软件上进行完善,让社会更加适老。四是发挥技术的支撑作用,通过一些新的技术手段,为老龄社会提供更好的思路和智慧养老方案。


  同时,在养老资金投入和服务供给方面,冯文猛建议,一要探索多元化的养老经济来源,使将来保障更可持续更充分。在政府兜底基本保障特别针对特困人群兜底的同时,更要撬动社会资金,挖掘银发市场的潜力。


  二是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须不断丰富服务内容和项目,以满足老年人的各类需求,让消费需求得到充分释放,得到有效满足。


  三是完善健康支撑体系,尽快形成医养结合和康养结合并推的格局,让老年人从原来治已病向将来不得病、少得病转变。


  首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成人护理学系党支部书记、副教授肖树芹对本报记者表示,健康是老年人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但当前健康服务供给不能有效满足老年人健康需求,尤其是面对90%的居家老年人的健康需求供给不足。


  因此,她建议,首先应增加老年健康服务机构数量,尤其是疾病急性期后的健康服务机构数量,比如康复机构、护理站、护理中心、安宁疗护机构等,并提升服务能力,丰富服务内容,构建“就近就便”的老年人就医环境。其次在服务人员方面,应充分挖掘和发挥康复人员、护理人员在居家健康服务中的作用,做好居家老年人的疾病康复和慢病管理、上门健康问题照护等各项工作。


  而在服务水平和待遇提升方面,肖树芹认为,需要增加老年照护相关服务的标准化建设,对服务人员分层有序培训,提高培训针对性,并借助第三方监督,提高服务水平。同时,应增加服务人员职业规划和晋升通道,通过设立激励制度,使得服务人员的个人目标、机构目标与国家目标相一致,从而增加岗位吸引力和职业晋升的动力。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所有。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热点链接

●智观天下丨夯实算力基础设施 促进人工智能创新发展

●成都:传递民生“温度”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时报时评丨美联储为何敢持续激进加息

●聚焦丨产销规模世界第一 我国消费电子引领全球市场

●区域观察丨郑州“放大招”:取消落户限制


监  制丨王辉  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蒋   帅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